回覆列表
  • 1 # 浪78405407

    一群虛偽的道德君子,不管怎麼說崇禎幹掉魏忠賢后這群偽君子當權後,明朝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最終亡了國。

  • 2 # e_listen141814398

    明朝在崇禎手上意外突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天災。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情況跟唐朝末年的情況非常接近。但唐朝末年的情況是黃巢起義軍佔領了包括廣東在內的廣大華南地區,但黃巢本身並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有點類似於李自成的情況。在200年前的明英宗曾經被瓦剌軍隊俘虜,但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又堅持了200年。當時的人們似乎把馬士英也當成了于謙再世,結果卻大失所望。

    透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個人感覺當今世界,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併為將來在清朝的晉升做好準備,張國維趕來救援,馬士英和方國安為了阻擋張國維的救援,阻斷石橋,並且在石橋墩上刻下了十個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向前行。明朝的史書《聖安本紀》、《明季南略》、《續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的史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並且有刻的石碑為例,不可能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集體睜眼說瞎話,否則只有歷史的虛無了,任何歷史都不能相信。

    馬士英,讓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的主要力量是方國安,但馬士英的唆使使得這支超過10萬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史書記載,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絕不手軟、極為強硬,並不計任何後果,但這並不能代表馬士英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馬士英的晚節是這樣,難道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在顧炎武的《聖安本紀》和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記載。我覺得華人不應該那麼賤,連自己的歷史都沒有了,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否定這個民族的存在。馬士英率領軍隊依附於方國安 ,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軍隊是朱以海南明政權的主力部隊,在馬士英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在橋墩上刻下兩行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後來,看管魯監國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覺得沒抓住朱以海,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後來清軍將他處死。投降過去的阮大鋮、方國安等等,也被清軍殺了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這是他最初能夠為廣大東林黨人接受的原因。但他為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據《聖安本紀》記錄,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殉國而死。但馬士英絕對不存在殉國的說法。

    明末清初的時候,報業十分發達,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

    從馬士英殉國這件事,可以看出當代有些人造假真是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還有那朱大典怎麼成了馬士英奸黨成員的3號人物?這明明又是在公開造假,馬士英進入方國安軍中後,馬士英挑唆首先進攻的物件就是朱大典,朱大典確實和錢謙益一樣投靠過馬士英,但在後來在朝堂之上,公開和馬士英翻臉,說弘光政權很快就要被馬士英搞死。

    方國安本來沒有投向清朝,馬士英到了方國安軍中以後,方國安變得邪惡無比,馬士英首先教唆方國安進攻朱大典,然後不斷攻擊其他南明的抗清力量,是滅亡南明政權的主要力量。後來馬士英扣押了南明政權最高領導人魯監國朱以海,準備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但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逃到了浙江舟山。

    當時的史學家說一句謊話都寧可去死,你卻說所有的不同的史學家一同去造謠,而且敘述的問題,都基本一致。中國古代的歷史資料很少有如此豐富的,如此一來,只有徹底的否定中國歷史。這樣的歷史虛無主義也太荒謬了。

  • 3 # 小李來了1

    大明亡國,是多方面造成的,黨爭在任何時代都是消耗國運的,國運是什麼,是錢財,錢財從哪裡來,是從百姓中來的。

    百姓不只是貧賤百姓,除了士,其他工匠,農民,商人都會遭受損失,具體情況咱們可以觀察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他們的制度決定了他們國家的發展速度,當速度穩定下來或者倒退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他們黨爭激烈碰撞的時間段,可是買單的,確實以他們為依附的國家,基本上是發展中國家買單比較多。

    以此可見,在明朝中後期,國家內閣制度的完善,黨爭是必不可免的,而為其買單的,只能是被統治階級,而不是現在可以波及另一個國家,來減少國內的損失,所以說,當自己國運損失的時候不能轉嫁給別的國家,那麼只能自己承擔了,而國家的國運,又能經起幾次折騰。

    東林黨也好,所謂閹黨也罷,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階級,都不是好鳥。

    所以才說,毛爺爺,開天闢地第一功,畢生都在粉碎階級隔閡的道路上,可惜,恨不能早生百年,為其披荊斬棘,效力終身。

  • 4 # 使用者98314460243

    所謂東林黨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並無統一綱領和核心領導集團 ,無非是觀點認識和作風上有某種相似而被劃為一黨。

    說顧憲成是東林黨的創始人,無非這個人名氣大,聚集了一批讀書人,不在其位謀了其政。明朝本就有這風氣,官員以及“白身”的知識分子,抨擊時政是家常便飯。所以搞得皇帝都沒有辦法。

    與其說東林黨誤國,倒不如說明代制度本身存在受牽制的因素。明朝皇帝不像我大清皇帝權力那麼大,什麼是專制主義,我大清才是,明朝還真不是。

    明朝是“依憲治國”,皇帝不可逾越“憲法”(皇明祖訓等),當然“修憲”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得到群臣同意,方為有效。皇帝一個人說了不算。明武宗死後無子,嘉靖皇帝以外藩入嗣。嘉靖要把他死去的藩王父親追封為皇帝,但群臣以不合祖訓反對。後來還是群臣妥協才平息此事。可萬曆就沒有嘉靖那麼好運,萬曆想立鄭貴妃子福王為太子,但群臣就是不依不饒,堅決反對,理由是違反立長不立幼的祖制,而且太子無過錯,廢太子也沒有道理。還強調說,太子是儲君,是國本 ,不是皇帝傢俬事,而是國家大事。萬曆皇帝被迫妥協,沒敢廢太子。後來哪那個福王非但皇帝沒做上,還被李自成給殺了。

    有關東林黨的史料,基本對其作負面評價,史學家也對此認為東林黨誤國,周谷城在他的《中國政治史》中 也對東林黨作了負面評價。但不管東林黨是否誤國,朝廷有這麼個“反對黨”存在,不完全是壞事。到了我大清 ,自然沒有什麼東林黨來干預朝政,乾隆甚至禁止私人講學,從而形成皇帝是英明的,皇帝乾剛獨斷,終於使中國社會進入到專制的黑暗時期。

  • 5 # romanticjq

    東林黨絕對有責任,東林黨是士大夫階層,他們和勳貴階層有本質的不同。士大夫是透過科舉制度選起來的,從小學的也是仁義道德,所以在面對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挑戰的時候士大夫是最軟弱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中後期出現了黨爭(牛李黨爭)。以牛增儒為代表計程車大夫階層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勳貴階層在看待藩鎮割據這個問題時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其中牛黨(士大夫階層)的主張就是姑息妥協,而李黨(勳貴階層)的主張是堅決打擊。 從這裡可以士大夫階層的軟弱無能。此外還有宋朝的軟弱無能……

    所以很明顯,在明末的時候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大夫階層是軟弱無能的,它們更多的是想的妥協(如招降農民軍,消極防禦滿清),以魏忠賢為首的勳貴階層為了自己的世襲利益更多的是想的對農民軍和滿清的堅決打擊。最後魏忠賢倒臺東林黨人上臺就已經註定明朝的滅亡了。

  • 6 # 寧劍

    東林和復社只是當時辦學開社盛行的產物,只是一堆文人一起講學寫文章,指點天下。我們網友不也這樣子,只是他們有能力進中央罷了。

    東林無非兩個牌子,一個道德衛士,一個市民覺醒,希望排除奸邪和改革。

    所以東林兩大問題就是君子小人之爭太重 ,變成黨爭;希望改革又拿不出辦法,空談誤國;

    一邊東林誤國,一邊閹黨害國。

    別的什麼減商稅 騙崇禎啊,都是騙人的。

    明朝商稅是不斷增加的。天啟稅改是李起元乾的,不存在東林減商稅之事。而這人是魏閹對頭,更算不上魏閹功勞。崇禎二年又加過商稅,這時東林平反了,有些實力,你看也沒騙崇禎減商稅吧!

    東林在崇禎朝只最初時,崇禎閣部多閹黨,言路多東林。不久溫體仁就開始清洗東林,只到最後幾年復社有點起來。所以崇禎失敗和東林沒什麼關係。

  • 7 # 海天玄宇

    東林黨人前期沒有掌握國家實權,等於是在野議政相對積極意義多些,後期東林黨人掌握國家政治實權,組織鬆散,魚龍混雜,消極因素和意義更多些。明朝的滅亡東林黨人有責任,而且是相當大的主要責任。

    我們知道歷史原因造就了南方士子科舉更優秀,尤其是江浙地區。東林黨是個鬆散的政治團體,是以讀書人尤其是江浙地區計程車子構成。明末的東林黨人主張反對宦官參政,並且崇尚實幹,標榜氣節,開放言路,反對礦稅。它緣起於明朝末年,朝廷昏暗,宦官亂權。無錫人顧憲成仗義執言,引起了皇帝的反感,將其罷黜回原籍。顧憲成回到家鄉之後,開始了自己的講學生涯,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修復了東林書院,並舉辦了"東林大會",制定《東林條約》,開始了有組織的政治活動。我們不否認東林黨人最開始的時候本是“清流”,做過一些實事,有一些正確主張。被後來的皇帝寵信用來對抗宦官集團。逐步演變成了黨爭。而隨著這個鬆散聯盟影響力的擴大,各種人員的加入,卻慢慢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集團的利益代表。它經歷神宗萬曆、熹宗天啟和思宗崇禎三朝,明朝的鍋它必須背。有它非常大的份。這樣東林黨人主要造成了國家賦稅收不上來導致遼東戰事更加靡費。賑災救濟不利導致國內尤其西北地區農民起義終於形成氣候。只顧空談國事,卻拿不出實際的解決方案,國家機器空耗,浪費國家資源,互相掣肘,對國家忠誠度也低,李自成和滿清來了以後倒戈反叛者眾。另外在最後關鍵時刻阻止崇禎南遷,最終導致明朝迅速滅亡。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東林黨人後期空談誤國,大明的滅亡他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一個王朝的滅亡因素有很多,內因外因極其複雜。各種原因交織彙集,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所以看待明的滅亡要更客觀和公正一點。這裡就不再贅述。

  • 8 # 火器工坊

    當然不是,這鍋是《百家講壇》強行甩給東林黨的。

    如果說東林黨只會空談誤國,那麼趙南星、楊漣、左光斗等人豈不是就成了異類?就連明末清初三夫子,也是東林派系,其實任何派系裡都不乏空談之人,那就要以偏概全嗎?

    雖然說被魏忠賢鎮壓過之後,東林黨裡面的苟且之士多了,但是新進的仁人志士仍是多不勝數,在晚明慘淡的政局下,也只有這幫能聯合上鄉紳、大商人、大地主才士可以做出應對晚明社會變動的改革措施。可惜的是,他們攤上了崇禎這個坑爹的主子。可以說整個崇禎朝,內閣首輔換了無數個,任期超過一年的卻寥寥無幾。因為不管出了什麼問題,崇禎總是拿臣子當擋箭牌。國家就好比一個大公司,如果領導什麼責任和鍋都讓下屬扛,那麼自然的,下屬就會拒絕為領導服務。東林黨就是這麼個情況,對崇禎已經心灰意冷,其實從崇禎中期開始,活動於朝堂之上的東林黨成員便減少了,退出了朝局的東林黨成員來往於官府和市人(地主、商人)之間,加強了市人政治團體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們促成了一股反對中央皇權的政治力量,而且這股力量之大,是皇帝掌控不了的。遺憾的是這股力量形成的有點不是時候,東林黨的政治主張是實學,反對的是君主獨裁,所以他們終生都在和皇權鬥爭。但是晚明東北有建奴,西北有天災民亂。正是國家需要錢的時候,東林黨固執的認為這是皇帝在對抗自己的利益,所以用各種辦法偷稅漏稅,最終側面加快了明朝滅亡的速度。

    在東林黨人看來,大明亡了不可怕,因為改朝換代在中國很正常,可怕的是皇帝的獨裁。所以當知道崇禎自殺、太子被俘之後,東林黨人馬上選取賢德的藩王來繼承大統,並且開展東林的治國方略。其實,這次東林黨贏了的話,大明會煥發出新的活力,為啥呢?從1642年開始大明的藩王大多被殺,這是一局顛覆藩王制的大好時機。然而馬士英聯合江北四鎮的武匹夫,擁護了福王即為,並且瘋狂打擊東林黨黨人,可以說,東林黨至此就已經快覆滅了。因而當清兵打來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選擇了投降,希望為新的政府服務。而滿洲的一道剃髮令抹殺了他們心中的最後一絲尊嚴和希望。除了沉淪民間的人士外,有好一部分,一生都在起兵反清,或者資助反清義士。

  • 9 # 天地人和8881

    明亡始於土木堡之變,文人集團一石三鳥解決了勳貴、宦官,並限制了皇權。失去了制衡的文人集團獨霸朝綱,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所謂精英集體墮落腐敗,以整個王朝陪葬。

  • 10 # 夢香寒冰

    東林黨滅明朝表述非常正確。

    東林黨自詡孔子後裔,天底下除了孔子誰也看不起,皇帝也不例外,這和君主立憲的立憲黨人不是一個觀點。

    作為文官集團,是天下統治的重要力量。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官集團推出了單一貨幣制,理性稅制等多個新時代金融政策,最差也要發展農業,跨海的海洋農業就是這個時代產物。在大明,這些人除了“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外,就是減稅減稅減稅,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事情一件不做。在大明,海洋農業是閹黨乾的,統一稅制的張居正一死,再無繼承人。

    東林黨有先天劣勢,他們不懂以農治國,以農治國是法家繼承農家的,而在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都因為羨慕農家許行,放棄儒家,改學農家。在大明朝,大米都是從越南、馬來西亞進口,晉商的金融業務達到了新加坡,並沒有儒家的影子。而因為儒家把控權勢,他們讓大明放棄海洋,讓鉅額海外利益留到他們私人家。他們理解不了農業發展的意義,以為農業就是產量。其實此時農業已經進入法律時代,即將進入科技時代。讓儒家理解這些有點難。

    而同時,英國的政策有<蔗糖法案><航海法案>等。這都是文官集團做出來的,而中國的文官集團沒做出來。

    對比中外,中國的發展很像西班牙,文官集團也很像西班牙的文官集團,沒有上進。因為英國的文官集團是以海立國的思想,而中國和西班牙沒有。

    東林黨是中國歷史發展,內部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至於人的思想。這些不勞而獲的人出現,是中華最大的頑疾。

    中國落後,因為船堅利炮,這沒辦法,因為列強侵略,那沒辦法,壞人特別多。但是因為自己特別懶,這就是自己的問題了。東林黨,就是中國變懶的深層次原因——文官集團變懶。所以清朝特別防範這種黨爭,也看得出清朝人對於這個現象的正確認識。

  • 11 # 酸腐之人

    其中一個原因。

    東林黨想要話語權,他們勾結江浙一帶的大地主與大商人,形成江浙集團。

    別小看大地主,在地方有話語權,能籠絡民意。

    大商人在封建社會社會地位不高,藉著東林黨一些官員的權利,想要參與到政治之中。

    魏忠賢在對付東林黨這件事是不見得錯誤,畢竟是封建社會,要維護皇權,東林黨顯然想要爭取自己的話語權,自然就是在爭取自己的權利。

  • 12 # asff1233qwer

    東林黨,說白了就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利益集團!利用資本和權利的勾結幹團伙主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當國家有難,需要他們為國出力時,既不肯出錢,也不肯出力上前線殺敵!當然,他們也沒有能力帶兵打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原車195/55 R16的輪胎,換成205/55 R16的輪胎,輪轂需要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