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瓜一點也不瓜
-
2 # 自噬冗餘之龍鳳呈祥
這是個邏輯推理的問題。請注意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分且必要條件這三者的區別。
比如:
誤:人不會游泳能淹死,他淹死了,所以他不會游泳。
正:人不會游泳能淹死,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淹死,他淹死了,所以它可能不會游泳,也可能會游泳。
1,不論哪個行當,即使有天分,也要勤奮才能成功。
2,有些特殊領域,沒有天分,無論多麼努力也無法成功。
3,大多數行業裡的許多牛人,不是因為他有多少天分,而是因為它長期的老幹這一件事,熟能生巧,千條小溪流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
4,有些人的短時區域性成功,有時也有偶然的因素,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找不到原因時,只能歸結於傻小子睡涼炕,全靠運氣壯。
結論:針對具體的成功案例,才能分析其天分和努力,哪個起了更大的作用?
拋開具體案例,籠統的講大道理下結論,都是耍流氓。
誇大勤奮,從正面說,有時是為了鼓勵那些懶惰的人,採取矯枉過正的方式。
從負面說,有人靠運氣偶然成功了,就標榜自己如何如何勤奮努力,抬高自己的人設。
-
3 # 梟雄愛說車
看邀前來
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Claudia Mueller和Carol Dweck在1990年代進行過一系列針對美國5年級學生的心理學實驗。當一個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有兩種鼓勵方法,一種是“你真聰明”,一種是“你真努力”。實驗發現,如果一直受到“你真聰明”的褒獎,學生會迴避困難的或他們吃不太準的任務,而選擇簡單的任務,並且會過度重視他們的排名,而相對忽視具體的技能掌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因為失敗而被視為“不聰明”的學生。如果一直受到“你真努力”的褒獎,學生會更傾向於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會傾向於參照其他完成任務的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近一步地,相比於受到努力方面褒獎的學生,受到聰明方面褒獎的學生:遭遇失敗後更傾向於放棄;遭遇失敗後表現會下降。總而言之,強調天賦時,當人遭遇失敗,此人會認為,失敗是因為自己笨。這時候,顯然,由於天賦不足,放棄任務才是正確選擇。而強調努力時,當一個人遭遇失敗,此人會認為,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這時候,加大努力程度,自然是一個好的選項。相比於強調天賦的文化,在強調努力的文化中,人能夠更平靜地接受失敗,會更傾向於挑戰自我,更不傾向於迴避困難任務,會更注重做事方法,而不是具體的排名。所以我認為,強調努力、勤奮,比強調天賦、智商,是更優越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擁有著上千年的科舉歷史,長期相對較高的社會流動性使得社會逐步熟悉了個人發展的有利方向。我想,這種強調努力和勤奮的文化氛圍,就是這樣一種樸素的經驗總結。
-
4 # 風風安安和然然
天賦是人所不能改變的。但是,人總是可以努力的。努力了,無論原來天賦如何,都能有所提高。這都能加大在社會中獲取更好機會的可能性。換言之,天賦是客觀現實,努力是主觀能動性。既然只有努力是自己能控制的,何不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呢?
另一方面,我認為,強調努力的文化,其實是比強調天賦的文化更先進的。
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Claudia Mueller和Carol Dweck在1990年代進行過一系列針對美國5年級學生的心理學實驗。
當一個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有兩種鼓勵方法,一種是“你真聰明”,一種是“你真努力”。
實驗發現,如果一直受到“你真聰明”的褒獎,學生會迴避困難的或他們吃不太準的任務,而選擇簡單的任務,並且會過度重視他們的排名,而相對忽視具體的技能掌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因為失敗而被視為“不聰明”的學生。
如果一直受到“你真努力”的褒獎,學生會更傾向於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會傾向於參照其他完成任務的人的方法和技巧。
更近一步地,相比於受到努力方面褒獎的學生,受到聰明方面褒獎的學生:
遭遇失敗後更傾向於放棄;遭遇失敗後表現會下降。
總而言之,強調天賦時,當人遭遇失敗,此人會認為,失敗是因為自己笨。這時候,顯然,由於天賦不足,放棄任務才是正確選擇。而強調努力時,當一個人遭遇失敗,此人會認為,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這時候,加大努力程度,自然是一個好的選項。
相比於強調天賦的文化,在強調努力的文化中,人能夠更平靜地接受失敗,會更傾向於挑戰自我,更不傾向於迴避困難任務,會更注重做事方法,而不是具體的排名。
所以我認為,強調努力、勤奮,比強調天賦、智商,是更優越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擁有著上千年的科舉歷史,長期相對較高的社會流動性使得社會逐步熟悉了個人發展的有利方向。我想,這種強調努力和勤奮的文化氛圍,就是這樣一種樸素的經驗總結。
回覆列表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社會會教育你如何走向金字塔頂端。
問一個很雞湯的問題:你覺得怎麼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有目標?努力?腳踏實地?計劃+行動?……
寫下了“你認為的成功”之後,你覺得這些是真的有用的嗎?去做了就有用了嗎?
你發現你咬牙切齒的做完這些事情之後,你什麼成就都沒得到,你會發現這些都是騙局,因為把這些列出來之後,你根本沒辦法往下想了,做了這些事之後並沒有得到成功人生或者成就。
人做事沒有目標方向能行嗎?在生活裡做事不腳踏實地能行嗎?計劃和行動?如果這樣做就成功了,你為什麼還是現在這幅樣子?
懵了麼?
在我們的認知體系裡,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告訴我們:成就和努力是成正相關的,無論是誰,在談及成功的時候,總是會說“努力”二字,似乎努力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越努力,成就越高,努力為橫軸,成就為縱軸,二者正相關。
“但是有的人不努力也不錯啊,怎麼解釋?”於是有人說:“這種人是天才,人家不一樣,人家天資聰穎……”
所以我們對成功的認知體系裡的公式就是:成就=天賦×努力
那麼還有“一些人”呢?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很努力,這就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90%的人都活得很努力,但為什麼都沒有成功?有時候我們還會給自己灌雞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失敗。”這雞湯可香濃了,但是說到底,其實成功跟這90%的努力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你活著,跟成功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在“努力”的光環中,我們不過是活得最普通的普通人。
於是有人說:“那我不努力了,行了吧?”是啊,你不努力,也不成功,那就是廢材了,更為人所厭棄和鄙夷,到時候可能連你自己都會討厭自己,沒本事還不幹活,懶,什麼都不行。
在這樣公認的成功體系裡,其實不管我們怎麼做,都沒有什麼成功的密碼,但我們的教育體系裡卻拼命的跟我們強調努力的重要性,因為中國是一個儒家社會,在我們的概念裡,社會化宣傳的內容裡,儒家社會是不推崇英雄主義的,而是推崇在民眾的教育基礎上,宣傳個體的生存和服從,就是讓你好好活著,不讓你做那個廢材。
真的要達到金字塔頂端的路,不是教育教給你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社會會教育你如何走向成功頂端,因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讓你好好活著,讓你學習知識,有口飯吃。你想想,這是不是也是你家裡人教給你的?
所以這些“努力×天賦”的價值觀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對於成功來說是有問題的,這個公式是一個誤區,是一個天大的騙局。因為你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敵不過人家那“1%的天賦”。你所謂的“我很努力”,無非就是兩點:延長你的工作時間,加大你的工作量。
“我要努力”,於是你一放學回家吃完飯就坐到書桌前,拿出了“五·三”和各種試題開始做作業,一直做一直做,做到晚上兩三點……“我要努力”,於是你加班加班再加班,忘我的工作,拼死了工作,一天24小時你只睡2個小時,做20小時的工作……爸爸媽媽,同學同事都說“你很努力”,你也以為這就是努力,但是呢?這樣的學習根本不會讓你成為學霸,你也沒有在加大了工作量之後得到什麼收穫,於是你懵了,開始痛苦,“我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會這樣?”
現實中的對比:
1.
曾經的學霸
大家都說天賦很重要,比99%的努力都重要,但是現在再回頭看看,1989年的兩個高考狀元,吳同學和肖同學,一個學法學的,現在在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工作,一個學外語的,現在在海南菸草公司工作,89年的高考狀元,應該是我們所說的智商超群的人了,但是現在你再看看呢?
2.
天才“智障”?
這個在中國《最強大腦》舞臺上大放光彩的天才,周瑋,被稱為“中國雨人”,從小就被醫院診斷為頑固性低血糖及智力發育低下的兒童,在《最強大腦》第一季第三期的節目中,他展現了其逆天的數學天賦,以150分的滿分晉級。報完一個式子之後他基本可以馬上算出答案,而且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十位,他的智商已經超越了普通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人,連上舞臺都是家人攙扶上去的。
3.
曾經的“普通人”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馬雲爸爸,與前面兩位高考狀元不同,高考考了三次才上了杭州師範學院英語專業,1988年畢業,同年擔任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語文及國際貿易教師。
以上列舉的人物,有智力超群的人,有曾經的學霸,現在泯然眾人矣,而那曾經最普通的人,現在成了國民爸爸,在這三個例子中,“天賦”扮演了什麼角色嗎?努力,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其實努力和天賦跟成就有什麼關係嗎?“努力和天賦”真的是獲得成就的決定性因素嗎?其實這些言論就像平時我們吃飯的補充一樣,是雞湯一樣的存在,我們總不能一輩子喝雞湯吧?
我們的教育體制讓我們喝雞湯做什麼?是為了“起碼別長挫了”,但是同時卻又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正的決定性因素——思維+習慣。
思維是什麼?真正成功的人,他們身上都具備了什麼統一的氣質?
1.明確目標
這是思維中的重要一環,正確樹立目標。這個目標是什麼?比如你說你要減肥,你覺得這是目標嗎?不存在的~你做不到的~
我們說過,目標是具體可量化的,“我要減肥!”不是目標,“我明天傍晚6點去跑步30分鐘,然後拉伸之後做三組深蹲,兩組平板支撐。”這才是目標,其他的目標同理,請自己想~
2.邏輯順暢
邏輯是什麼?不講那些虛的,就說一個例子,在讀書的時候,你肯定見過這樣一類人,他們平時就是個吊兒郎當的樣子,不思進取,經常跟一些後進生在一起,玩玩鬧鬧,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們突然醒悟,發現自己這樣不對,然後奮起直追,結果名列前茅。
我就見過這樣一個人,高中一直排在年級倒數100名,但是高考前半年時間,他以我們年級第三的成績上了一類院校。
如果你說他是加倍努力,這個“加倍”是什麼概念?其他同學讀了三年,你肯定也見過那種起早貪黑,早讀晚自習從不缺席只為高考準備的人,但是他只花了半年時間就超越了這些人,你相信他半年不吃不喝就能補上那些人的努力嗎?如果他有天賦,那之前為什麼他又這麼差呢?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
就是思維邏輯的順暢。
為什麼學霸學習那麼輕鬆呢?
3.保證效率
這就是學霸和學渣不同的效率,真正學習好的人,能力強的人,我們會看到他們在處理事情上的效率也是非常高的,有能力的人,你相信他一定得每天花20個小時才能把事情做好嗎?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什麼樣的?是別人十個小時才能搞定的事,他三個小時就能做完。這就是依賴於思維效率。
而思維這玩意兒還真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的能力。
4.抓住重點
5.結果獲取
結果,就是你在這件事上獲得的成就,得到的成功,比如你這次考試拿100分,下次你會讓自己靠個60分?30分?20分?
6.生物獎勵
當你的生物獎勵被激發出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變得自信起來,做事有好的結果,誰會不自信呢?而自信又會加強你對成功的渴望,你會想要做得更好,這就是生物獎勵的迴圈。
有的人不渴望成功,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成功過,一說起自己就是“我自卑……膽小……懦弱……我不敢說話……”還談什麼敢去想自己會成功?
人都說成功需要慾望,但慾望從哪裡來?是天生的嗎?吃喝拉撒的慾望是天生的,但成功的慾望都是後天積累的。
生物性中有獎勵機制,也有防禦機制,當一個人無法獲得獎勵機制的時候,他就會啟動自己的防禦機制,只要是需要他努力一下或者是改變一下的事情,只要是需要稍微付出成本的事情,只要是做一點冒險的事情,他都會拒絕,為什麼?因為生物防禦機制裡的害怕失敗,“我不求成功,但我怕失敗。”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為什麼?就是他們思維體系有問題。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
如果你偏要說人家成功有機遇和人脈這些因素,什麼是機遇呢?如果你沒有正確思維去思考問題,連機遇都分不清,你能抓住什麼機遇?能確立什麼目標?能搞清楚什麼邏輯?人脈?如果你連哪個人對你來說是人脈你都搞不清,你談什麼人脈?你能抓得住嗎?
習慣的提升
1.嚴格自律
嚴格自律的習慣,以上的思維,你天天都想,天天想那麼多,你做了什麼沒有?嚴格自律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是能讓我們在大腦運算時能有跡可循,如果你平時對自己的管理就是馬馬虎虎、糊里糊塗的,讓你突然去想問題的話,你想的出來嗎?如果你做一件事第一念頭就是“我不行的”,你對自己都沒有把控力,你思維再好有什麼用呢?
所以你見過那個成功人士是懶懶散散的嗎?做事不著邊際?不講效率又不看結果,什麼都亂七八糟的還能取得成功的?別看那麼多小說了~我倒是見過那種本來天賦極高最後卻因為沒有好的習慣而泯然眾人的人,思維能力的養成本身也是一種習慣。
2.思路清晰
在嚴格自律的基礎上,將目標、步驟、方法等等都清晰羅列,嚴格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又可以根據各種因素調整,這樣做事,是不是比想起一出是一出的好?但很多人就是直接來,“憑感覺就好了嘛,靠感覺嘛,憑經驗就好啦……”你要如何保證事情能順利進行?哪裡能執行好?
3.情緒掌控
思路清晰,你還會情緒化的煩躁嗎?很多人一做就出問題,一出問題就煩躁,然後發脾氣,“勞資不幹了!” 傷心,難過,悲觀,失望,憤怒,糾結……這些都是情緒,情緒會阻礙你,讓你根本沒辦法進行新一輪的思考,阻礙你做事情,如果你不做好情緒掌控的話,你接下來的人生可想而知。
4.學習成長
你覺得成功能脫離學習嗎?別談天賦,別談努力,天賦再高的人,如果他不學習,他會變成什麼樣?再努力的人,如果他一直重複的都是原來的工作,沒有學習,那又是什麼樣?
你上次看書是在什麼時候?別說什麼小說、漫畫之類的,學習的書,你看過幾本?你有學習的習慣嗎?沒有學習,你的知識又從哪裡來?憑空而來嗎?
5.經驗積累
學習能夠帶給我們知識、理論,經驗讓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知道在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如何瞭解其中的步驟和方法。腦子多動點,生活就輕鬆點,腦子少費點,生活艱難點。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別說你不成功都是因為家裡沒錢,都是因為沒有貴人相助,沒有機遇,能別說是天賦不好,如果你捨得改變一下你的思維,不害怕改變,不害怕失敗,讓自己養成好的習慣,你又怎會將自己的不成功歸結於那些因素?
最後,我們“全民女神”鎮圖,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