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招安,招個鳥安”,這是梁山眾好漢的群眾意見。既然眾兄弟們擁戴他,梁山上的事務,梁山上的未來他能做得了主,既然兄弟們信任,他覺得有責任為兄弟們引一條光明的歸宿路。
就像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的想法總不能和普通員工樣,過一天算一天,他要著眼於未來的戰略。宋江作為帶頭大哥打打殺殺他要管,但梁山今後的路怎麼走,不管是小說裡的宋江還是史實上的宋江這都是在腦袋裡的頭等大事。
梁山這地方是不錯,小說裡大小湖泊連成汪洋一片,進可攻退可守,事實上梁山由虎頭峰和七個支峰組成,主峰海拔僅197米,談不上雄偉,也無險可守。康熙初年的《壽張縣誌》裡所畫的那張梁山全景,百分百是後人附會,受了《水滸傳》的影響。
這些暫且不論,梁山縱然是個棲身好去處,但也絕不是世外桃源可頤養天年的地方,難道眾好漢們做一輩子驢友,做竹林清賢。等魯智深禪杖揮不動了,林沖的槍法慢了,花榮的箭法失了準頭,回老家又沒有社保,坐吃山空,等著官軍來收拾?
宋江這股力量殺到東京去,只能是嘴裡喊喊罷了,不管是小說裡的108將還是史實上的36人,靠這些個和國家機器對抗改朝換代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宋江這路人馬和其它造反起義的還有些不同,那些梁山公司高層不僅僅是宋江,多多少少都有些要洗白再青史留名的,他們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號,什麼是天,皇帝老子才是天。
替皇帝掃清奸邪,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他們攻城下縣,都是得而不守,圈內從不封官稱王,只稱頭領,按現在來說就公司組織結構鬆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採用的是流動的戰術,這也合情理,畢竟一個地方的奸邪有限,才有“橫行和朔,剽掠山東,又抵淮南”,根本不像是想從你大宋國土上挖走一塊和你分庭抗禮。這些和在浙西稱孤道寡的方臘明顯不同,那邊是從大宋版圖上硬搶走一塊,封官許願,搞起了小朝廷,皇帝有的他一樣不少。
所以小說裡的宋江從一上臺就開始了招安的理論和輿論準備,拿徵方臘作為投名狀,而史實上的宋江採取的流動戰術,不搶你的趙宋江山,只是待價而沽。而朝廷方面呢,在盛世王朝,哪裡有商量的餘地,太宗朝四川王小波,李順起事,立馬發兵鎮滅,可到了道君皇帝的北宋,國家已經沒了硬骨底氣,沒多久就差不多要亡國了,能有機會招安造反的也樂得這麼做。
所以宋朝官方的侯蒙和張叔掖都主張招降宋江,雙方扭扭捏捏,膩歪了一陣子,但最終還是一拍即合,小說裡的宋江最終還是遂了心願被授予“保義郎”。而史書裡的那個“欲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待價而沽的宋江運氣似乎就差些,宣和三年二月,在今江蘇灌雲被知州張叔掖設伏兵襲擊,宋江在此役後率眾投降。
這個在歷史上的宋江投降以後,據1939出土的宋將折可存墓誌銘記載,在宋軍剿滅方臘後,折可存又“繼獲”了宋江,方臘是宣和三年四月被滅的,“繼獲”就說明宋江在宣和三年二月被招安後又有了反覆。折可存在《宋史》裡沒傳記,墓誌銘是他女婿執筆,雖然可信度有問題,但最多是折可存在這事上起的作用有誇大,而這事情本身是的存在的,至於以後的事就找不到記載了,無從可考。
“招安,招安,招個鳥安”,這是梁山眾好漢的群眾意見。既然眾兄弟們擁戴他,梁山上的事務,梁山上的未來他能做得了主,既然兄弟們信任,他覺得有責任為兄弟們引一條光明的歸宿路。
就像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的想法總不能和普通員工樣,過一天算一天,他要著眼於未來的戰略。宋江作為帶頭大哥打打殺殺他要管,但梁山今後的路怎麼走,不管是小說裡的宋江還是史實上的宋江這都是在腦袋裡的頭等大事。
梁山這地方是不錯,小說裡大小湖泊連成汪洋一片,進可攻退可守,事實上梁山由虎頭峰和七個支峰組成,主峰海拔僅197米,談不上雄偉,也無險可守。康熙初年的《壽張縣誌》裡所畫的那張梁山全景,百分百是後人附會,受了《水滸傳》的影響。
這些暫且不論,梁山縱然是個棲身好去處,但也絕不是世外桃源可頤養天年的地方,難道眾好漢們做一輩子驢友,做竹林清賢。等魯智深禪杖揮不動了,林沖的槍法慢了,花榮的箭法失了準頭,回老家又沒有社保,坐吃山空,等著官軍來收拾?
宋江這股力量殺到東京去,只能是嘴裡喊喊罷了,不管是小說裡的108將還是史實上的36人,靠這些個和國家機器對抗改朝換代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宋江這路人馬和其它造反起義的還有些不同,那些梁山公司高層不僅僅是宋江,多多少少都有些要洗白再青史留名的,他們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號,什麼是天,皇帝老子才是天。
替皇帝掃清奸邪,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他們攻城下縣,都是得而不守,圈內從不封官稱王,只稱頭領,按現在來說就公司組織結構鬆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採用的是流動的戰術,這也合情理,畢竟一個地方的奸邪有限,才有“橫行和朔,剽掠山東,又抵淮南”,根本不像是想從你大宋國土上挖走一塊和你分庭抗禮。這些和在浙西稱孤道寡的方臘明顯不同,那邊是從大宋版圖上硬搶走一塊,封官許願,搞起了小朝廷,皇帝有的他一樣不少。
所以小說裡的宋江從一上臺就開始了招安的理論和輿論準備,拿徵方臘作為投名狀,而史實上的宋江採取的流動戰術,不搶你的趙宋江山,只是待價而沽。而朝廷方面呢,在盛世王朝,哪裡有商量的餘地,太宗朝四川王小波,李順起事,立馬發兵鎮滅,可到了道君皇帝的北宋,國家已經沒了硬骨底氣,沒多久就差不多要亡國了,能有機會招安造反的也樂得這麼做。
所以宋朝官方的侯蒙和張叔掖都主張招降宋江,雙方扭扭捏捏,膩歪了一陣子,但最終還是一拍即合,小說裡的宋江最終還是遂了心願被授予“保義郎”。而史書裡的那個“欲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待價而沽的宋江運氣似乎就差些,宣和三年二月,在今江蘇灌雲被知州張叔掖設伏兵襲擊,宋江在此役後率眾投降。
這個在歷史上的宋江投降以後,據1939出土的宋將折可存墓誌銘記載,在宋軍剿滅方臘後,折可存又“繼獲”了宋江,方臘是宣和三年四月被滅的,“繼獲”就說明宋江在宣和三年二月被招安後又有了反覆。折可存在《宋史》裡沒傳記,墓誌銘是他女婿執筆,雖然可信度有問題,但最多是折可存在這事上起的作用有誇大,而這事情本身是的存在的,至於以後的事就找不到記載了,無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