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園,位於山東省青州城南,是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因為馮溥在京城為官時住在萬柳園,所以他就將皇帝賜給他在青州的宅第稱為“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
偶園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於1499年就藩於青州。
到了青州之後,衡王為自己建造起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並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為“東花園”。根據明朝廷的規定,東花園的佈局和規模,都跟皇帝宮內的御花園相仿。當時,凡是御花園內有的設施,這裡也有,只是規模略小而已。
大約過了180多年,清代的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在告老還鄉之前,將他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又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園”。
馮溥字孔博,又字易齋,清代順治年間的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和刑部尚書等職。“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1671年拜為文華殿大學士。
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捨不得,便批示說:“卿64歲,未衰也,俟70乃休耳!”
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歲。他平生愛才若渴,精於詩章,有《佳山堂集》傳世。
清代咸豐年間著的《青州府志》記載:“馮溥既歸,闢園於居地之南,築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
偶園的原貌,根據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所著的《偶園記略》介紹,原為一組宅第、宗祠和園林三結合的古建築群。
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築設施有:一山,為人工堆砌的假山,分東、西、中三峰;一堂,即為佳山堂;二水,為洞泉水和瀑布水;二門,為偶園門和木耆綠門;三橋,為大石橋、橫石橋和瀑水橋;三閣,為雲鏡閣、綠格閣和松風閣;四池,為魚池、蓄水池、方池和瀑水池;五亭,為友石亭、問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和臥雲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
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築。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兩字。門內的4扇石屏上鐫刻著明代高唐王的篆書。
至清代末期,“山石樹木,大概雖存,而荒蕪殊甚”,僅存為一山一堂一閣。
偶園的結構嚴謹,佈局得體。滿園內,亭閣棋佈,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小橋迴廊曲徑通幽,洋溢著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
其中,最有特點、最富吸引力的還是佳山堂前,以三峰假山為主體的那一組了。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和臺四個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亂,層次分明。
山上松竹隱翳,花木掩映,兼有亭、臺、閣、洞、橋、溪、瀑等步移景異,變化多端。
佳山堂正對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後是個不大的空場,場上古柏挺拔,花卉鬥豔。堂西南是飾以紫石的近樵亭,下臨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流水作瀑布注入池中,然後循山根向東流去。
水上疊石為橋,過石橋可鑽入一個石洞,沿洞穴先往東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覺得腳下越來越高。
順勢漸進,不知不覺地登上山腰,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踅身向東攀上主峰之巔,遠山近樹一覽在目,真有心曠神怡之感。
峰東北臨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開始光線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轉西行,頓覺豁然開朗,原來是一座方丈“石屋”!“屋”頂有一道裂縫,Sunny自縫中射入,耀人眼目。
再向南轉,洞頂有一個圓孔,孔中窺天,恰似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玉璧。繼續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臺階,拾級而上,就可到達假山中峰的東麓。峰巔以東橫一座石橋,下臨絕澗,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匯入西來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
澗北山坳間有一座小亭子,便是臥雲亭。亭後石徑崎嶇,盤桓而上,可以到達假山之東峰。沿石徑北去,可登松風閣,舉目四望,四園景色盡收眼底。
閣底下為一暖室,冬季遊山時在室內稍事休憩,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園中的13塊太湖石,玲瓏剔透,造型別致。尤其是其中的4塊,造型酷似“福”、“壽”、“康”、“寧”4個字,玩味無窮,享有盛譽。
據說是明代衡王朱祐楎做壽時,官宦貴人贈送的貢石,每一塊都玲瓏剔透、氣度非凡。“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蘊含著書法篆刻的神韻,透出了古人濃濃的隱逸意識和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內涵。
關於四大奇石,當地還流傳著“一兩石頭一兩銀”的傳說。據說,大學士馮溥去世後,家道逐漸敗落,他的家人靠變賣家產維持生計。有一個南方富商看中了這4塊奇石,經商議一兩石頭價一兩銀成交。
富商就這樣去籌措銀兩,準備第二天就來買走奇石。主人這邊卻犯了愁:如把這鎮園之寶賣了,怎好向歷史和子孫交代?可要是反悔也實在無臉面對。
正愁之際,夫人獻上良策,待富商拿了銀兩來時,主人說:“要把奇石下面的石質雕花底座一起稱上才行。”
富商一聽傻了眼,要知道這底座比奇石還沉,即使再富有也買不起了,只好告辭。
清代康熙年間,中國的園林假山建築很少,幾經翻修,大多失其原貌,偶園中的假山恐怕是唯一倖存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築。
後來,人們又在偶園新添了許多珍禽異獸和奇花異草,以及用“青州怪石”為主要原料而製作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園錦上添花,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這裡還有4棵明朝的桂花,已經活了400多歲,另外還有3棵迎春也是明代遺留下來的,雖然已經“老態龍鍾”,每年隆冬卻照例是滿枝黃花,熱情奔放地迎接著春天的到來。
偶園假山
偶園,位於山東省青州城南,是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因為馮溥在京城為官時住在萬柳園,所以他就將皇帝賜給他在青州的宅第稱為“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
偶園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於1499年就藩於青州。
到了青州之後,衡王為自己建造起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並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為“東花園”。根據明朝廷的規定,東花園的佈局和規模,都跟皇帝宮內的御花園相仿。當時,凡是御花園內有的設施,這裡也有,只是規模略小而已。
大約過了180多年,清代的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在告老還鄉之前,將他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又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園”。
馮溥字孔博,又字易齋,清代順治年間的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和刑部尚書等職。“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1671年拜為文華殿大學士。
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捨不得,便批示說:“卿64歲,未衰也,俟70乃休耳!”
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歲。他平生愛才若渴,精於詩章,有《佳山堂集》傳世。
清代咸豐年間著的《青州府志》記載:“馮溥既歸,闢園於居地之南,築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
偶園的原貌,根據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所著的《偶園記略》介紹,原為一組宅第、宗祠和園林三結合的古建築群。
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築設施有:一山,為人工堆砌的假山,分東、西、中三峰;一堂,即為佳山堂;二水,為洞泉水和瀑布水;二門,為偶園門和木耆綠門;三橋,為大石橋、橫石橋和瀑水橋;三閣,為雲鏡閣、綠格閣和松風閣;四池,為魚池、蓄水池、方池和瀑水池;五亭,為友石亭、問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和臥雲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
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築。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兩字。門內的4扇石屏上鐫刻著明代高唐王的篆書。
至清代末期,“山石樹木,大概雖存,而荒蕪殊甚”,僅存為一山一堂一閣。
偶園的結構嚴謹,佈局得體。滿園內,亭閣棋佈,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小橋迴廊曲徑通幽,洋溢著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
其中,最有特點、最富吸引力的還是佳山堂前,以三峰假山為主體的那一組了。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和臺四個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亂,層次分明。
山上松竹隱翳,花木掩映,兼有亭、臺、閣、洞、橋、溪、瀑等步移景異,變化多端。
佳山堂正對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後是個不大的空場,場上古柏挺拔,花卉鬥豔。堂西南是飾以紫石的近樵亭,下臨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流水作瀑布注入池中,然後循山根向東流去。
水上疊石為橋,過石橋可鑽入一個石洞,沿洞穴先往東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覺得腳下越來越高。
順勢漸進,不知不覺地登上山腰,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踅身向東攀上主峰之巔,遠山近樹一覽在目,真有心曠神怡之感。
峰東北臨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開始光線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轉西行,頓覺豁然開朗,原來是一座方丈“石屋”!“屋”頂有一道裂縫,Sunny自縫中射入,耀人眼目。
再向南轉,洞頂有一個圓孔,孔中窺天,恰似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玉璧。繼續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臺階,拾級而上,就可到達假山中峰的東麓。峰巔以東橫一座石橋,下臨絕澗,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匯入西來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
澗北山坳間有一座小亭子,便是臥雲亭。亭後石徑崎嶇,盤桓而上,可以到達假山之東峰。沿石徑北去,可登松風閣,舉目四望,四園景色盡收眼底。
閣底下為一暖室,冬季遊山時在室內稍事休憩,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園中的13塊太湖石,玲瓏剔透,造型別致。尤其是其中的4塊,造型酷似“福”、“壽”、“康”、“寧”4個字,玩味無窮,享有盛譽。
據說是明代衡王朱祐楎做壽時,官宦貴人贈送的貢石,每一塊都玲瓏剔透、氣度非凡。“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蘊含著書法篆刻的神韻,透出了古人濃濃的隱逸意識和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內涵。
關於四大奇石,當地還流傳著“一兩石頭一兩銀”的傳說。據說,大學士馮溥去世後,家道逐漸敗落,他的家人靠變賣家產維持生計。有一個南方富商看中了這4塊奇石,經商議一兩石頭價一兩銀成交。
富商就這樣去籌措銀兩,準備第二天就來買走奇石。主人這邊卻犯了愁:如把這鎮園之寶賣了,怎好向歷史和子孫交代?可要是反悔也實在無臉面對。
正愁之際,夫人獻上良策,待富商拿了銀兩來時,主人說:“要把奇石下面的石質雕花底座一起稱上才行。”
富商一聽傻了眼,要知道這底座比奇石還沉,即使再富有也買不起了,只好告辭。
清代康熙年間,中國的園林假山建築很少,幾經翻修,大多失其原貌,偶園中的假山恐怕是唯一倖存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築。
後來,人們又在偶園新添了許多珍禽異獸和奇花異草,以及用“青州怪石”為主要原料而製作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園錦上添花,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這裡還有4棵明朝的桂花,已經活了400多歲,另外還有3棵迎春也是明代遺留下來的,雖然已經“老態龍鍾”,每年隆冬卻照例是滿枝黃花,熱情奔放地迎接著春天的到來。
偶園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