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良
-
2 # 左左1980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逛街叫買東西。而不叫買南北呢?我想最初的最初應該有類似以下的場景吧。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在某個年代,具體是什麼年代呢?反正不是現代。) 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 住著個姓王的老漢與老婆子。 這一天,家裡的日常用品壞了。(鋤頭簸箕,等等一類的物品) ,老婆子吩咐老頭去集上的雜貨鋪去買新的回來。老頭答應了一聲轉身便走出了屋。
老頭來到集上,這裡的東頭本來就有一家專門賣雜貨的雜貨鋪。老頭習慣性的往裡走,眼神卻不經意的向西邊瞟了一眼,意外的發現西邊不知在什麼時候也開了一家,而且正對著原先本有的這一家,兩家雜貨鋪東西對立。
老頭猶豫了停住了腳步, 東邊這家雜貨鋪東家發現了老頭,熱情的上來招待。 “喲,大爺,您來了 來買雜貨嗎?您來我們家就對了,我家賣的貨物物美價廉,絕對讓您滿意。” 老頭聽後準備往屋內走。
而就在此時西邊雜貨鋪的老闆聽見了外面的動靜也走了出來,見是有顧客臨門,連忙扯著嗓子喊道:老人家不要聽他的,他家的都是假貨,騙人的永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壞掉,您還是上我家看看吧。我家誠信第一!” 老頭站在原處左右為難,瞅瞅東邊的貨物, 還行。在瞅瞅右邊的貨物也可以 。這讓他不知該買哪家的好。
這時東邊雜貨鋪的老闆急了眼 擼起袖子瞪圓了眼喊道:誰家的是假貨!你不要血口噴人敗壞我的名譽,我看你家的才是假貨才對! “就你家的,怎麼地吧!”西邊雜貨鋪的老闆也不甘示弱,磨拳擦掌的大有一觸即發打架之勢。
老頭忽然靈機一動想出了個辦法來“你們二位無需如此,我倒有個方法。我吶拿出一枚銅錢來,往上這麼一拋,銅錢年號衝上我便買東邊的,銅板年號衝下我便買西邊的,你們二位看怎麼樣?” 東西兩邊雜貨鋪的東家一看“行啊!”
老頭伸手往衣袖裡摸銅板,忽然臉色大變尷尬異常轉身就走。東西兩邊二位東家不知是什麼情況。“哎,大爺您這是?” 老頭邊往前走邊衝後襬了擺手“對不住啦,二位,沒沒帶錢。”
“哎!這不浪費口舌嗎。”東西兩面的雜貨鋪老闆對視了一眼 各自回到了自己鋪內,相互誰也不在搭理誰。
單數那王老漢,急匆匆的往家走。剛剛拐過了個巷口,迎面便遇見了自己鄰居。 “喲,他王叔 這一大早的幹什麼去了?” “哦哦,我去集上買東西,忘了帶錢了,這不正往回走呢。” “買,東西?”老頭的話將鄰居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什麼叫買東西?” 王老頭恍然一拍額頭感情自己沒說明白,忙將之前發生的事與鄰居解釋了一番。鄰居這才恍然大悟。
正巧,此時有個說書先生在大樹底下乘涼,聽到了他們之間的對話,心說這“買東西”的三個字到挺新潮的,我便融入評書當中去吧。如此如此,經過千百年日月的滄桑的變換,轉變成我們今日常用的習慣用語“買東西。”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流傳著“兩市說”和“水火說”兩種說法。
所謂“兩市說”是這樣的。清代龔煒在《巢林筆談續編》捲上《買東西考》中說:愚以此語定起東漢,其時都市之盛,侈陳東西兩京,俗語買東、買西,言賣買者,非東即西,沿習日久,遂以東西為貨物替身。”
據說西漢時,在都城長安的東面和西面建起兩個交易市場,分別稱“東市”和“西市”。後來雖然也有在都城的南北建立市場的,但主要還是在東西建立,這種制度直到唐代還沿用著。這樣一來,購物就一定要到東市或西市去。久而久之,到市場去購物,就稱為“買東西”了。並且本來表示方位的“東西”一詞也出現新義,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
所謂“水火說”是這樣的。古時候人們去市場一般都提著竹籃子。按著傳統五行學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金木類的,都能裝到籃子裡。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而水火這類事物,是裝不到籃子裡去的。因而人們就把到市場上購物叫作買東西,而不能說買南北。到後來,人們把“東西”作為各種物體的代名詞,“買東西”也就成了一種習慣說法了。對於這種“理論”,有人把它安在朱熹頭上,有人把它安在王安石頭上,不論安在誰頭上,都是按著傳統五行理論來解釋“買東西”的理論合理性。
以我個人來看,“兩市說”比較自然一點,而“水火說”太理性太穿鑿了,更像是對某種已經形成的事物的人為解釋,自然語言幾乎是不可能這樣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