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一千五
-
2 # 福自福地來wjf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實這是一個成語典故。
它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記中。它的大意是楚華人恨透了秦國,因為秦國滅亡了六國。特別是對楚國軍民的殘酷的,沒有人性的打殺及對楚二王的凌辱,導致楚國軍民滿腦怨恨之氣。不滅秦國,誓不罷休的民憤之情。
秦國統一,六國憤恨。都欲滅秦而報仇。陳勝,項羽,劉幫等揭杆而起,振臂一呼,全國響應,而六國震動。
這次陳項大起義滅亡了秦國。在亡秦的戰爭中,有多國報仇的軍民參與。但是楚人是這樣認識的:這次滅秦的戰爭,他國也幫助了我們,我們感謝,但是,這次即使沒有他的幫助,我楚國的三個家族照樣能滅了秦國。意即那怕楚國只剩下三個族氏,那怕弱小人少,但我們只要團結一心,奮力殺敵,我們就有機會成功,我們就會勝利實現我們的願望!
這個成語,它代表了一種精神化,思想化,民族感,即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有此精神支撐,滅秦是料想之中的。
楚三戶者:意三氏族也。楚三氏族原姓羋,本為熊氏。後另分三支:即昭陽,屈原,景差等三氏族而立於世。它並不是後世人們所說的只是三戶人家或幾個人而已。三戸乃指熊氏三分氏族是也。
-
3 # 看開2017316116
謝謝你的邀答!不好意思才回復題主。一段歷史千人讀,個個口中述精彩!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司馬遷《項羽本紀》裡的典故。這裡三戶有很多意指,但我自己更傾向於把這它泛看作是心懷國仇家恨的楚華人。春秋戰國時期各方諸侯雄起矗立,一方稱霸也好一方為主也罷,歷經你勝我敗爭權掠地的戰爭這是歷史順應趨勢,楚國也不例外。從歷史記載不難看出楚華人悍勇善哉,更懷揣著民族情懷骨氣。秦雖統一六國,也必然經歷建國易守國難過程,更何況收復的是“心懷個胎的”六國再加之秦國政權殘暴不得民心,走向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恰時身為楚華人英勇膽識於一身的項羽為首在群雄逐鹿裡順應時勢揭竿而起滅了秦國方有了後來流傳的那句典故。其實我的淺觀見是不管楚國與秦國有怎樣的國仇家恨,我只想說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由盛到衰必然會出現時勢造英雄的人物出現罷了。(純屬個人觀點)如果題主有時間可以看看關於這個典故故事。本人也是很久沒有拿起書瀏覽瀏覽了。
-
4 # 紅塵彌勒
題主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全句為:夫秦亡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雖然這句話看起來是在一種無比憤恨情緒之下的憤懣發洩,但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一句讖語偈言,也宣告了大秦必亡於楚的必然結果。
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楚國其實是個強國,也是一個大國,號為春秋五霸之一。但自打一心走上爭霸之路,就一直黴氣隱晦冤魂纏身,先是被孫武子、伍子胥率領的吳國兵馬打得大敗虧輸,連國都丟給了人家,顏面掃地,一蹶不振。
後來的倒黴蛋兒楚懷王,更是被大秦折騰得直接客死異國他鄉,還被大秦足足戲耍了一番,醜相出盡,折戟沉沙,令偌大楚國在諸侯面前嚴威盡失一敗塗地,屈子也含恨憎汨羅,化作一縷忠魂遊蕩不散。
但此時的楚國卻有股寧折不彎的英雄氣縈繞回蕩,濟世復國的大英雄先後崛起於阡陌之中,躡足於行伍之間:楚人陳勝先揭杆而起於大澤鄉中,項燕後繼於先行者,拉出懷王的孫子米心以為旗幟,應者景從,蜂擁而至,最關鍵的還是他一手培植了古今第一英雄猛將——西楚霸王項羽,以傲岸雄姿俯視當時的逐鹿群雄,令旗所向,天下披靡,莫不伏匐以唯項王馬首是瞻。
第三個楚人就是那個在項王面前低聲下氣卻奪了秦家天下的漢劉邦。
就是他們的先後崛起,把一個金城湯池萬世宏基的大秦帝國,直接送進了歷史的回程中,永不再見。所以我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雖然是一句勵志發奮的歇斯底里,更是一句精準的預言和讖語。
當然,這裡的三戶,並非確指,而是一種泛代,就是說楚國的人已然不多,卻振臂一呼相從走上了抵抗之路。
有人說三戶指的是楚國大姓屈景昭三姓,也有人說是指被殺得已剩三戶人家,流亡逐北卻重招舊部砥礪搏殺,也有人說在三戶水一戰令秦亡國滅種,這幾種說法權作一種參考也未為不可。
但無論如何,大秦帝國確實亡於楚人之手,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楚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說,楚國打仗都死光了,只剩下三戶人家,最後消滅秦國的,一定是楚華人。這壯烈的毒誓,對秦國有刻骨仇恨。悲壯得有如伽太基人抗擊羅馬人的激烈和不屈。
自西戎的秦國崛起後,南蠻的楚國也霸道橫行。兩個國家沒有因為邊境衝突而少起糾紛的。基本上是"打仗——和親——打仗——再和親"這樣一個迴圈。這是為什麼呢?
秦楚因為爭地盤而打仗。秦國沒法向北,向西再擴張,因為山險交通等問題,而向東向南則有極大的開拓空間,這些土地恰恰是楚國的。秦國順風順水又順路,不打南韓楚國的人和地盤,難道越界去招惹齊國燕國不成。所以,秦國蠶食楚國就有其優越的地勢因素了。
秦國不打了,就"和親"楚國王室,休養士卒,恢復後又找碴。秦宗室女嫁楚宗室的多,楚國的"羋"姓宗室女,幾乎都嫁秦國宮廷,著名的宣太后就是一個。這是"親家家國,本沒縫隙的,但秦國偏不講這些,所以,親人比仇人更刻毒,說的就是這麼回事。
秦國的國君一直比楚國的國君賢明,更具有野心。比如楚懷王不聽忠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騙。導致地削身死。以後的頃襄王,負芻都是提不起的主。同時代的秦昭王可是大有作為的君主。
秦國上層再混亂,在大政方向始終有個目標,而楚國的混亂,就沒個章法了。
楚國地域寬,有縱深,所以,秦兵每次來搶劫,都有收穫,楚人就跑,遷都,讓人追著打。白起燒楚王陵墓,是楚人的奇恥大辱,楚懷王死秦葬楚,神人憤怒……
至到秦始皇用李信20萬加王翦60萬滅楚,楚國軍民奮然抗敵,悲憤不己,然而這於秦兵的鐵蹄無濟於事,最後亡國。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所以,亡國的楚人終始不屈秦帝國的暴政,楚國大夫楚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於基於楚國無罪而國破家亡的慘痛結局而發出的呼聲。
陳勝吳廣起義的"張楚",項梁叔侄的楚懷王熊心,就是順應了楚人的宿恨,一唱而天下響應,終於在項羽為首的楚國的大旗下,竟然用了三年的時間消滅了秦國,應了楚南公預言,實在讓人拍案驚奇,嗟嘆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