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底月丶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微Swift雙飛,落花人獨立。

    後來春雨落汴京,只君一人雨中停。

  • 2 # 星光枕涼

    曾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這首詩,也沒有太多的為什麼,僅僅是喜歡而已。當時還興沖沖的拿它做簽名,並且成功居於我使用最長久的簽名(1年),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其他的詩詞也是有的,個人喜歡那種,額,怎麼說,偏文藝範?的那種吧,分享下吧。

    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3,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4,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5,昏鴉盡,小立恨因誰?……心字已成灰。

    6,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7,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7,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8,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最後,應該不是詩詞吧,但是目前個人很喜歡的一句詞,覺得很有意境

    世人謂我戀長安,其實只戀長安某。

  • 3 # 生命中的無限風景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成功二字不平凡,

    人生字典無需見。

    若要問我成功時,

    在我西去上帝前。

    一一一一《自創》

  • 4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漢代最初發展起來的是辭賦和散文,詩壇較為冷落,及至“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漢樂府民歌的出現,才讓沉寂已久的詩壇又突煥異彩,並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嶄新的形式,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出現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樂府”是官設的音樂機構,從西漢武帝開始,大規模蒐集民間歌辭。至於采詩的目的,一是為了考察民情。二是豐富樂府的樂章,供宮廷各種典禮以至娛樂時使用。這樣使當時四散於民間的,僅靠口耳相傳的民間作品得以儲存下來,這在文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從當時樂府所掌握的詩歌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專供朝廷祀祖宴享使用的郊廟歌辭,性質猶如《詩經》中的“頌”。這是典型的廟堂詩歌,形式華麗典雅,內容歌功頌德;如司馬相如等人作的《郊祀歌》。二是從全國各地採集來的所謂“俗樂”。它們是流傳民間的無名之作,這部分後世就稱它為樂府民間歌辭,而正是這部分是樂府詩中的精華,是最有價值的詩歌作品。

    二、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現存的漢樂府民歌大約有四十多首,按其反映的社會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反映勞動人民窮困生活和受壓迫、受迫害的作品。漢樂府民歌的歷史始於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是兩漢的鼎盛時期,社會在各方面都得到高度發展,但繁榮的背後,卻隱伏著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因長期對外用兵,消耗了國家大量的物力財力,貴族的驕奢淫逸,都給人民增加了深重的負擔,看《東門行》一詩: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飠甫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這首詩的總的大意,是寫一家男主人從外邊回來,看到家的妻子孩子無食無衣,挨餓受凍,簡直無法存活,在悲憤下就要“出東門”鋌而走險。可是妻子卻非常擔心,不肯讓他冒險犯法,就對他進行哭勸,害怕他給家庭帶來更大的災難。妻子的話充滿了夫妻情義,充滿了對更大災禍的擔心,哀傷、無奈、眷戀之情令人聞之落淚。但丈夫義無反顧,為了一家人活命,竟然走上反抗的道路。這正是當時社會無數家庭的縮影。

    樂府民歌第二類作品,是揭露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

    《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①。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②,蒲葦冥冥③;梟騎戰鬥死④,駑馬徘徊鳴⑤,梁築室⑥,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忠臣安可得?思子誠良臣,良臣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這首詩透過悽慘荒涼的戰場描寫,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當時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罪惡。詩的開關就寫陳屍荒野,無人收葬,任烏鴉啄食,這本是觸目驚心的。而詩人又假託死者與烏鴉的對話,“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意思乞求烏鴉下嘴前先不要忙,先給我招一下魂再吃吧。古代風俗,人死後要由親人舉行招魂儀式,來安慰魂靈。現戰死沙場無人收葬,竟然乞求啄食的烏鴉來為自己招魂,這種構思非常的奇特,悽慘悲涼之情令人慨嘆!詩中多處竭力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滿。詩的後半篇還對統治者發動戰爭,把大批勞力驅上戰場,因而荒廢的耕作,破壞了生產表示不滿。

    第三型別的詩歌,就是反映男女愛情和被壓迫婦女的詩篇。因為漢“獨尊儒術”,封建禮教的壓迫加強了,婦女的命運則更可悲了,所以沒有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情緒歡快的詩了。著名的有《有所思》等: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這首詩寫出一個失戀的女子複雜而強烈的感情。首先寫她真心實意地想念遠方的愛人,所謂“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本來還打算送他最珍貴的禮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自己的感情。但是男子卻變了心,當她聽到這個訊息後憤慨不已,一舉就燒掉了禮物,以表決絕。但是當她想到過去與男子在一起時的甜蜜情景,便又覺得難以捨去,不忍一刀兩斷。結果使她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正表現出愛之深,恨之烈,斷之也難。詩歌以樸素的語言,直白的寫法,表現出一個性格爽直而又多情的女子在愛情遭受挫折時的那種典型的複雜心理。

    第四類詩歌,就是揭露上層社會殘暴和腐敗。如順帝時有《京都歌謠》: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說一個人的人品行事如弓弦一樣正直,可是卻死於非命,死於道邊。“曲如鉤”說一個人的心地非常的邪曲,人品非常的圓滑、低下,但他卻可以享受富貴做高官,被封侯。

    《童謠》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

    意思說推舉的秀才無才學,推舉的孝廉,卻把父親趕走。標榜寒素清白的人,實際上人品卻很骯髒;住在高門大院內的良將武官,卻膽小如同青蛙一樣。上兩首民謠是對當時是非顛倒的官場的諷刺,而且諷刺的十分辛辣。

    第五《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有名的佳作。

    《陌上桑》一名《豔歌羅敷行》,又名《日出東南隅行》。記得是一個帶喜劇色彩的民間故事。它描寫了一個叫羅敷的年輕貌美的女子到城南去採桑,就在她勞動時碰到一個聲勢顯赫的“使君”(太守),想把她佔為己有。羅敷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是一個堅貞而機智的女子,她嚴詞拒絕了使君的要求,並用誇說自己夫婿的地位、人品、才貌的方法對使君進行了諷刺,使他自我無趣,掃興而去。這首詩作為西漢樂府的名篇,受到歷代人們的喜愛,並非偶然。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有不少獨到的特點。詩歌將民間普通女子作為整個故事的主人公,刻畫和歌頌了她的形象,寫她的美麗、機智,不畏權勢,不貪富貴的高貴品質。藝術也多處採用誇張、襯托的手法。

    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則是以悲劇的形式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在婚姻問題上對封建家長制的抗爭。鬥爭雖然以叛逆者的犧牲而告終,但它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

    這個故事的主題思想是很明確的。詩中造成焦仲卿、劉蘭芝婚姻悲劇的主要原因就是封建家長制。封建社會中的婚姻不是以男女雙方的愛情為基礎的,而是以家庭利益、家長意志為決定條件的。強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後仍然要受封建家長的支配,嚴格要求女子遵從“三從四德”,成為封建家長的奴僕。詩中寫焦母指責蘭芝的唯一罪名,就是“舉動自專由”,在封建家長看來,這就是“不順父母”,“無禮節”,冒犯家長權威和尊嚴。

    劉蘭芝一不容於婆母,被遣回孃家後又不容於自己的兄長,所以說她是死在專橫的封建家長制壓迫之下的。《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深刻而巨大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就在於它透過焦、劉的婚姻悲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同時熱烈歌頌了劉蘭芝夫婦為了忠於愛情寧死不屈的叛逆精神,最後表達了廣大人民爭取婚姻自由的必勝信念。

    《孔雀東南飛》最突出的藝術成就,一是透過詩的形式、詩的語言,成功塑造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既有鮮明的個性,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二是善於透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與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如寫到仲卿不願順從母親的意願趕走蘭芝時,詩中寫到“阿母得聞之,槌(捶)床便大怒:‘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槌床的動作,潑辣的語言,活畫出一個專橫的封建家長老太婆的面目。三是作品在結構佈局方面也是很成功的。其故事情節的發展是環環相扣,波瀾起伏,逐漸推向高潮,很有戲劇性。詩的結尾寫蘭芝和仲卿死後合葬,而後化為雙飛鳥,鴛鴦和鳴。

    總之,《孔雀東南飛》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思想和藝術二者是高度和諧統一,使它具有永恆的藝術生命力。同時標誌著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廣泛、深刻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具有新穎獨特的藝術特色。是繼《詩經》、《楚辭》之後,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階段。它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在詩歌形式方面。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其藝術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樂府民歌和《詩經》一樣,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的作品。真實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瀰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躍動著時代的脈搏。

    第二、從詩歌體裁上來說,樂府民歌大部分是敘詩。有時是生活片斷。有些是完整故事。如《陌上桑》、《婦病行》、《孔雀東南飛》等。

    第三、漢樂府民歌的形式是自由多樣的,打破了《詩經》以來的四言格式,而以雜言為主,並且逐漸趨向五言。為詩歌的下一步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 5 # 小c雜文

    相信這個問題愛好詩詞的人都能信手拈來的回答,因為總有那麼一些詩句,或美妙,或感動,或引人深思,總之念念不忘。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詞,因為不僅描繪出了宛若在眼前的美景,那情鏡,也似曾相識。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不用過多的投入,只要讀起來,一種憂思,不請自來,仿若穿越了千年,看到了那亡國詞帝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春風秋月。一種灑脫感躍然紙上,細細品來,真的是人生哲理寓含其中,也非常向往這樣的境界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難以想象,看到這句詩的時候,竟然發現是汪精衛寫的,人物不做評價,但這句詩真的是慷慨激揚,豪氣萬分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帝王詩詞往往透露著霸氣,這首朱元璋的詠菊讀起來真的非常有味道,感覺可以給人力量,衝動的感覺。

    感謝詩詞,讓生活多了一點情趣,也在某些時候,給了我力量,方向或者安慰。有些詩詞,可能永遠不會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宇宙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