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咕嘟趣話

    解縉被“醉殺”的主要原因是不懂的自保,完全屬於自己把自己玩死的。首先,解縉太早表明站隊立場,被人當了靶子;其次,解縉身為人臣卻總和皇帝唱反調;最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明代的士大夫可能被宋明理學荼毒太久,以至於他們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總想做魏徵,但是他們卻沒想過,這世上不會出現第二個唐太宗,所以魏徵常有而唐太宗則不多見,因此明朝因言獲罪的大臣有很多,而其中和皇帝對著幹的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解縉就是其中的一個。

    朱棣雖然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但如果你當真那麼你就輸了,在古代尤其是在明代,臣子們在皇帝的眼中就是工具,皇帝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皇帝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總之你是不服不行,所以認清自己的位置是臣子們的必修課,可惜從古至今為此命喪黃泉的人太多了。

    原本朱棣是很看好解縉的,要不然以朱棣那樣性格的人,怎麼可能說出不可一日少解縉的話那,可惜解縉開始有點驕傲了,所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解縉就開始有點飄了,事情也自然而然的開始起變化了:

    首先就是朱棣就立儲問題向解縉諮詢,一般的聰明人肯定會說,陛下尚在壯年等等也無妨之類不痛不癢的話,可解縉就比較直接了,他全程站在朱高熾的這一邊,對於朱棣來說雖然不太喜歡朱高熾,但自己百年之後只要能守住大明基業,立誰都一樣。但是參與儲君之爭的朱高煦可就不這麼認為了,畢竟在沒有解縉“挑撥”之前,他可是有99.99%的可能被立為太子的,所以從此之後,朱高煦看解縉那就是仇人呀。

    其次是解縉總是和朱棣唱反調,第一件事是朱棣要征討安南,解縉上書反對,朱棣沒聽討伐成功,啪啪打解縉的臉;第二件事朱棣討伐安南期間,太子朱高熾監國,朱棣不滿意朱高熾的表現,解縉又上書為太子說話,朱棣有點不高興;第三件事征討安南朱高煦隨軍作戰有功,朱棣想要給與其豐厚的獎賞,解縉上書反對說:“啟爭也,不可。”朱棣很生氣,認為他離間朱棣和兒子們的父子親情,從此之後解縉算是被朱棣踢出了朋友圈。

    老話說得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不管是敵是友都不要把是做的太絕,得罪人太多自己以後的路就越走越窄了,解縉就是很好的反例,他先是得罪了朱棣的寵兒朱高煦,緊接著又被朱棣踢出了朋友圈,而他所依附的主公朱高熾,又是個不被待見的主,所以解縉的結局便是兩次被朱高煦陷害,並最終在一個雪夜被朱棣下令“醉殺”在大雪中。

    可惜呀,一代神童解縉竟落得如此下場。有明一代像解縉這樣的直言之臣不在少數,他們最終的結局也少有善終,而這一切都要怪他們太過於堅持忠君了,他們不懂得變通,只知道一味地直言進諫、冒死進諫,殊不知這樣只會給他們落得個愚忠的稱呼,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護不了何談忠君愛國哪?

  • 2 # 跪射俑

    他支援太子朱高熾,多次爭諫朱棣不要改立二皇子朱高煦,朱高煦對他恨之入骨,在朱棣面前詆譭他,他被下詔獄,被活活凍死在雪地中。

  • 3 # 是阿維啊

    解縉就是典範。當年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從自己的侄子那裡搶過皇位,為了收攏天下人心,也為了讓自己流芳千古,朱棣就想著編撰《永樂大典》,這個時候解縉成為了他心中主持修編的最佳人選。解縉也不負眾望的於永樂六年編成《永樂大典》。書編成的時候,明成祖朱棣十分開心,對大臣們說“國不可一日我,而我一日不可無解縉”。評價之高,人臣罕見。

  • 4 # 故事尋真理

    我非尋常流宕人,等閒不遇閒悲辛。

    讀書學得萬人敵,直將富貴輕埃塵

    可以直接從他的詩裡面看出來是一個人什麼樣的人,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

  • 5 #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反腐敗整頓吏治的力度空前,凡是行賄受賄貪汙五十兩銀子的官員削首砍頭,解縉為早點出獄賄賂刑部官員所以被殺。所以明朝吏治清明沒有像宋朝那樣的魚肉百姓的現象,老百姓日子過得很舒服愜意。

  • 6 # 晚來風L

    因為私會太子被明成祖關起來了!幾年以後皇帝忽然問,解縉還在嗎?於是下面心領神會,帶了點好煙好酒,好好款待了他一番!

    解大才子估計比較鬱悶!以前皇帝對我多好啊!結果現在把我關在這裡不聞不問的!於是幾杯酒下肚就喝醉了。當時天寒地凍啊,獄卒把解大才子拖到雪地裡,沒一會,便嗚呼哀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輔導孩子作業怎樣做到母慈子孝不要雞飛狗跳?有沒有不抓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