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窩裡橫,在家裡厲害得不得了,出去就變成小綿羊了,怎麼辦?
1
回覆列表
  • 1 # 心寶媽媽聊育兒

    我理解的“窩裡橫”就是在熟悉的人,特別是家裡霸道、任性、發脾氣,在外面,學校或是和小朋友相處就靦腆,不敢主動參與。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和外在的表現也不同,只說“孩子是個窩裡橫”,沒有辦法詳細瞭解情況,恐怕難以給出有建設性的幫助呢。

    孩子早期個人意識的形成與家庭成員的反饋密不可分,是家長對他行為的一次次的反饋,讓他有了相應的應對習慣。

    可以反思下自己的反應,進行調整。

    “管教”這個說法是把自己建立在全知全能的地位上看待孩子,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放下對他是個“窩裡橫”的評斷,變為理解的角度看孩子的這些問題。

    孩子再次發怒或情緒激烈的時候,可以講述你的感受和他給你的感覺。比如“你現在好像很生氣”“我感覺你就像頭上在冒火”......目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關注在自己生氣的表現上。可以讓他想想如果生氣有5個等級,他是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還是火山噴發。當孩子情緒平穩後,我們再解決讓他情緒激烈的原因。

    如果孩子是在嚎啕大哭,可以說“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可能也想哭。你需要趴在我身上哭嗎?”“你需要我的抱抱嗎?”

    很多時候孩子大哭只是想獲得關注或理解,當你給予了高質量的關注並表達理解後,一般會很快平復。

    原則就“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 2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很多媽媽都頭疼過這個問題:孩子總是“欺軟怕硬”,在家是無法無天的“小霸王”,在外卻是溫順怯懦的“小綿羊”,不敢和陌生人說話,被欺負了不敢反抗,只會求助。

    在熟悉的環境裡,無論是誰都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和放縱,而身處陌生環境卻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孩子對新環境表現出過度的敏感、緊張和抗拒,家裡家外完全是兩個畫風,家長們應該意識到這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那麼,為何孩子就愛“窩裡橫”呢?

    1、自我力量不足

    孩子並非天生的兩面派,其個性的養成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而“窩裡橫”的孩子,多半成長於過度保護、溺愛的家庭。在家裡父母長輩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以孩子為中心,自然容易養成自理能力較弱的“小霸王”。但是,孩子出了門還想呼風喚雨,繼續稱王稱霸,顯然是行不通的。孩子不但指揮不了別人,還會四處碰壁,幾次受挫之後就會退縮,拒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長期以往,自卑和怨恨將促使孩子以家裡為宣洩口,變本加厲地發脾氣,以尋求心理的平衡。

    2、父母錯誤引導

    孩子的行為模式在不斷探索和學習中形成,或者說承襲於主要監護人——父母。如果父母一方實行“嚴教育”,一方實行“寬教育”,這邊哄那邊罵,孩子就會變得“欺軟怕硬”,使用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對待不同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本身就是“窩裡橫”的行為模式,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形成“在家裡可以想怎麼樣就怎樣”、“外面很危險,需要處處隱忍”的錯誤想法,並將這種行為模式套用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

    3、缺乏外界交往

    經常宅在“窩”裡,缺乏與外界的碰撞,一旦離開安全區域,進入到陌生環境,就會不知所措,一味躲避,這也是孩子“窩裡橫”的成因之一。有的父母可能就說了:“為了鍛鍊孩子,我們沒少帶他出去,為什麼還是沒一點長進呢?”因為走出門不代表進行了“社交”:孩子打了人,父母趕緊去道歉;見著陌生人,父母強迫孩子打招呼;認識新朋友,父母充當發言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與他人相處的方式,過多幹預反而使其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在父母的強勢下變得害羞、怯懦。

    不當兩面派,不做兩面娃

    1、別再對孩子“俯首稱臣”

    過度的保護和溺愛在家長眼裡是“為你好”,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其成長路上的“絆腳石”。父母不能實行“君主獨裁製”,妄圖掌控孩子的人生,也不要對孩子“俯首稱臣”,任其予取予奪。我們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使遭遇困難,也要“狠心”一點,讓孩子在歷練中增強自信心,學會解決之道。雖然不提倡體罰,但在家裡也應該制定統一的行為準則,規範孩子的一言一行。

    2、別再讓孩子“宅在窩裡”

    孩子越宅只會越內向,家長應創造一切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外界,多認識一些同齡朋友。一開始,孩子可能會無所適從,甚至會用粗暴的方法與人交往,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不能一味指責,應該耐心的教導,比如教孩子如何打招呼、介紹自己、分享玩具等,讓孩子在學習中摸索出正確的相處之道。事後也可以引導孩子總結和反思,自己在人際溝通上存在什麼問題,下次應該怎麼做。孩子做得好應及時誇獎,做得不好就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儘量不讓孩子產生挫折感,以免越來越“慫”。

    3、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孩子能自我管理嗎?當然能!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傾聽,當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時,不妨彼此冷靜一下,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以積極的方法去面對;當看到孩子膽怯退縮時,給予充分地理解和鼓勵,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卸下內心的恐懼。只要家長一直堅持,就能在傾訴和整理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在一次次成長中明白是非對錯。

  • 3 # 麥子媽咪要加油

    作為寶媽,聊天的話題總少不了孩子,有時看見別人的孩子很乖,就會誇讚一番,但是對方總會說:“哪裡乖呀,在家頑皮得不得了“。這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在外面說話細聲細氣,從不招惹是非,遇事也老是躲著,甚至受了委屈和欺負也忍著。可在家裡卻是妥妥的一枚小霸王,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還摔摔打打。

    窩裡橫的孩子基本都是受到父母或家庭的溺愛,家裡人過分保護,導致孩子窩裡橫。對於這類孩子,窩裡橫的性格發展下去,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兩種情況,要麼在別人面前耍橫,要麼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卑怯。

    孩子為什麼“只敢在家裡橫”?因為他熟悉家裡的每一個人,已深深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溺愛,就算自己在家裡任性妄為也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孩子為什麼“對外卻認慫”?因為家人在家裡過度包辦了很多本該由孩子嘗試去做的事情,造成孩子不會獨立思考,遇到問題時只要跟家人急,家人就會很快幫自己解決。但是到了外面卻不一樣,別人不會順著他的性子走,當孩子受到別人欺負的時候,由於孩子還沒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就表現得不知所措,很懦弱。因此,造成孩子“窩裡橫”的責任其實是在父母身上,沒有引導好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獨立勇敢地面對問題。

    如何才能改變這類孩子呢?

    1、停止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嘗試去做。當孩子漸漸地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時,孩子有一點成功,有一點努力,父母都應當及時地誇獎孩子,而不是責備孩子,責備只會讓孩子更不知所措。同時父母不要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因為一旦孩子產生挫折感,就會容易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2、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讓與合作。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爭吵時,只要沒有危險,父母先不要急著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依賴性。

    3、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當孩子因要求未得到滿足而哭鬧時,家長一定不能妥協,要堅持原則。要讓孩子知道哭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總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老師,父母要做好榜樣,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以免孩子效仿。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及時制止並明確的告訴他們發脾氣是不對的。

  • 4 # 十八線HR原子

    看到此話題,讓我想起了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非暴力溝通》,這是我看過溝通類書籍裡最經典、實操性最強也最有用的一本書,馬歇爾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為以下四點:

    一、觀察

    二、感受

    三、需要

    四、請求

    在人際交往以及教育中“非暴力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孩子窩裡橫,首先要觀察ta是怎麼個橫法,是喜歡哭鬧、摔東西還是打人等行為,是什麼事情引發ta那麼調皮。

    第二步,感受ta的情緒,是生氣、悲傷、憤怒等,你要用心的感受他的情緒,然後說出ta內心的需求,其實小朋友很單純哭鬧是引起父母的關注,也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愛,那父母這時要表達你很愛他們的,並且會一直愛他們。

    在孩子情緒冷靜下來,再溫柔的問他是什麼原因哭鬧,是不是想透過這種方式獲得媽媽或者爸爸關注呢,還是希望爸爸媽媽陪你玩耍,或者具體是什麼需要沒得到滿足,最後父母再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同時告訴他哭鬧和任性是不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你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並改善這種情況。

    <案例>

    家裡孩子突然被東西劃傷,大哭大鬧不止,一般家庭會有這幾種情形:

    1、責備:你怎麼那麼不小心,叫你不要碰這個東西,你偏不聽,這下可好了受傷了,活該。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經常受傷,在這種情況下也多是責備。

    2、迴避:一般奶奶爺爺比較喜歡用這種話術:乖,不哭了,等下奶奶打死這個東西,讓你欺負我們的乖乖,打死你,打死你

    是不是這種情形也比較熟悉呢,這種是迴避事情去解決,實際上也是不好的。

    3、怪別人:父母很多愛子心切,如家裡有保姆的,保姆就得背鍋了,有些父母就會斥責:你怎麼看的孩子,怎麼回事,讓我孩子受傷,明天不用來了。

    這種情形,也是很常見的,遇到問題立馬斥責別人怎麼沒照看好孩子,完全不感受孩子的感受。

    4、其實最後一種是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做的,看到孩子受傷立馬進行治療,並安慰。

    但第四種做法也不是最完美,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你可以這樣做。

    觀察孩子的情緒和受傷的情況,然後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有責備、迴避,直接告訴ta的感受與你的感受:寶貝,是不是很痛呢?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痛,這個東西割傷人,換誰都痛呢?乖,媽媽馬上帶你去治療,就不會疼了。而這時,你除了語言也需要行動,如擁抱、親吻等安撫動作讓ta感受到保護與溫暖,最後等情形平靜下來,你就可以告訴ta是因為什麼受傷的,並讓他以後不要再做危險的動作或注意些什麼,因為受傷媽媽會更心疼等等。

    其實,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因為他們還比較小不會表達,作為家長需進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需求,滿足他們的需求。

    推薦看看霍思燕對嗯哼的教育,都說是非暴力溝通的典範,才有我們看到的暖男嗯哼。

    祝您週末愉快~

  • 5 # QU心理

    出現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家庭規則和外部社會規則的不一致。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在家裡脾氣大,是因為家裡的人會讓著他,而且會為了他改變一些遊戲規則或是將要求變得寬鬆一些。

    但是在外面的時候,別人很少會讓著孩子,不僅如此,還會嚴格執行社會的規範和遊戲規則。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非常“難受”和“有壓力”。一方面需要壓著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又想要融入社會生活當中。這樣,就會產生一種內在衝突。這種內在衝突如果處理不好,回到家中脾氣就會更加不好,想要發洩心中壓抑的一些情緒。

    面對這個問題改怎麼處理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越早處理越好。帶著這個觀點和認知, 來處理這個問題。如果父母本身的權威感在之前沒有建立起來,要從建立權威感開始,這個過程就會慢一些。

    1.家庭成員對規則有著清晰而統一的界定。

    如果不能達成統一,孩子就會產生混亂和迷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遵循誰的規則。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家庭中的規則要跟社會普遍認知的規則相一致。

    3.家長堅持自己的底線,並且跟孩子講清楚違背規則後要承擔的後果。

    4.讓孩子慢慢將這種規則內化為自覺行為。

    其實,對孩子行為管理的重點不在於“管”而在於“教”,教給孩子如何跟整個社會相處,如何跟他人相處,如何跟自己的內在和諧相處。

  • 6 # 兒科醫生劉躍梅

    孩子窩裡橫該怎麼辦呢?

    制定家庭規則

    如果孩子的行為超過界限,原則問題不讓步。如果孩子已經形成壞習慣,家長需要耐心指正,並給孩子留些餘地,給他一個改正的期限,或提出幾條改正的出路。

    只有遵守共同的規則,才能與人友好相處。孩子在實踐中嚐到甜頭,與人交往的能力會逐步加強。

    教孩子尊重他人

    這點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尊重別人的權利,你的權利才會被尊重。

    比如,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以先把自己手裡的玩具給別人玩,採取交換的方式。別人手中的玩具掉了,孩子可以主動幫人家拾起來。

    與人為善,是尊重他人最有效的方法。

    引導孩子發洩

    孩子受了委屈可能會因為找不到方法而向家人發洩,這時家長應讓他趴在自己肩頭或抱在胸前讓他哭一陣,事後再對他進行心靈安撫。

    如果孩子小,家長可以給他一點糖,放鬆緊張的心情。如果是稍大一點的孩子,讓他訴說,家長認真傾聽,幫他分析。

    孩子說話時,家長不要急於打斷,如果家長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用意,孩子會更急躁。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尊重要用尊重的方式教會。在同學面前、公共場合,甚至是非常熟悉的親戚面前,時刻要注意給孩子留面子,儘量不要當眾批評。

    自尊心受挫是孩子不節制自己情緒、出現“窩裡橫”的其中原因之一。

  • 7 # 早教育兒唷

    朋友說他家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外面慫”,他家寶貝叫甜甜,有兩個場景可以說明這一點。

    場景一:

    甜甜想吃西瓜,奶奶說“西瓜剛從冰箱裡拿出來,還有點涼,等會兒再吃吧!”甜甜就不高興了,接著就去打奶奶。朋友一看孩子怎麼隨便打奶奶,就訓孩子,甜甜就哭了。奶奶趕緊過來護著說“小孩子打人又不疼,你兇什麼兇?”接著堆著笑臉對甜甜說“甜甜,奶奶正好背疼,你剛才打了幾下,背就不疼了!”

    場景二:

    甜甜放學後,不想回家,還想在幼兒園裡和小朋友玩一會兒,朋友就隨著她玩。結果玩著玩著,幾個孩子搶起了鞦韆,都想打鞦韆,互不相讓,一個小男孩力氣大,一下子就把甜甜推倒了,甜甜哭著跑到朋友身邊,要朋友給他撐腰。朋友想“在家裡打奶奶那股勁去哪裡了?真是‘窩裡橫,外面慫’”。

    這樣的場景,朋友們一定不覺得陌生,有很多朋友說過類似的事情。孩子在家裡就是小霸王,無法無天,看著就生氣;孩子出門在外就是小綿羊,任人宰割,看著就著急。這樣的性格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是遺傳還是環境?其實,孩子“窩裡橫”的真相,和家長有關!

    孩子為什麼會“窩裡橫,外面慫”

    *過度溺愛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溺愛他們,把他們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藥,日後親身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奇怪。

    現在家裡就一個兩個孩子,孩子很少,而大人很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般是6個大人圍著孩子轉,簡直要把孩子寵上天。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絕不含糊。孩子要的馬上滿足,家長絕不會耽誤1分鐘。

    家長事事滿足孩子,就是想哄孩子開心,不想讓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受一點委屈。當孩子不高興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是百般妥協,任由孩子發洩情緒。只要孩子高興,家長被打、被罵都能忍受,漸漸養成了孩子“窩裡橫”的性格。

    孩子出門在外的時候,卻沒有人吃這一套,他如果還想在家裡一樣無法無天,就會處處碰壁,等經過一兩次挫折之後,他就會敗下陣來,採用保護自己的方式,示弱、逃避,所以就成了“外面慫”。

    *缺少社交

    家長工作忙,白天沒時間陪伴孩子,只有晚上回家。週末有時間了,更想過家庭生活,沒時間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孩子多是和老人在家,看電視、玩玩具,或者到小區裡轉一下。所以孩子接觸的生活圈子很小,基本上就是家裡的幾個人,最多就是幾個熟悉的鄰居。

    長期以來,孩子缺乏和外人打交道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還有些怕生的成分,在外面的時候就會顯得害羞,遇到事情不會處理,只知道害怕,沒辦法只能使出殺手鐧“哭”來解決問題。

    *家長影響

    有很多家長本身就是“窩裡橫,外面慫”,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製件,孩子會學著家長的樣子待人接物。比如有的家長在外面是謙謙君子,領導、同事們都紛紛誇讚為人友善、謙和。很多人會把好情緒留給別人,而把壞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這些人回家後又是另一番嘴臉,對家人一點都不寬容,動不動罵人、摔盤子摔碗、甚至打人。

    在外忙事業不順,回家衝老婆孩子發脾氣的大有人在。孩子不懂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看到的就會接受,記在心裡。孩子耳濡目染就學會了家長的處事方式,認為這樣就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教育方式問題

    家長也知道孩子在家太蠻橫不是好事,但是制止的時候不夠嚴厲,沒有觸及到孩子的切身利益,孩子不長記性。還有的家長會跟孩子說“在家這樣,我們能忍受,你出去可別這樣啊!”這明顯就是在教孩子“窩裡橫,外面慫”。

    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時憑心情,感情用事。心情很糟糕時很嚴厲,心情很好時很寬容,孩子很聰明,會看臉色行事,看父母心情好就橫,心情不好就溫順。

    家長之間也存在教育方式不統一的問題,有的嚴厲、有的寬容,就像朋友和甜甜的奶奶一樣,有奶奶做保護傘,甜甜可以天不怕地不怕。

    總結來說,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性格,是家長犯了四個錯誤,現在改不晚。

    避免培養一個“窩裡橫,外面慫”孩子

    *給孩子適度的愛

    “慣子如殺子”,愛孩子沒有錯,但是對孩子的愛不要過度。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滿足,不能無限制的滿足。如果出門在外,孩子會出現無理要求,撒潑打滾,讓家長下不來臺,可以把孩子帶離現場,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教育他,也不能隨意滿足。

    正如《孩子:挑戰》中說:

    我們要堅持底線,當孩子提出過分要求的時候,我們保持堅定,不要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當孩子耍賴的時候,不解釋、不爭執、不強迫也不妥協。

    當孩子不講理的時候,我們要善於對孩子說“不”,李玫瑾教授也說過“你在6歲前不對孩子說不,6歲以後他會對你說不”。如果總是討好孩子,以後當生活中沒有人討好他時,他就不會承受嚴重的挫折。

    *帶孩子多與人接觸

    週末或節假日有時間的時候,多帶孩子外出,讓他和同齡的小朋友多交流,讓他接觸更多的大人,在集體活動中,孩子會體會到與人交往的正確方法。

    當孩子的行為受到大人指責的時候,也不要幫忙護短,鼓勵孩子自己解釋出現的問題,取得大人的理解。

    *家長做好榜樣

    威·亞歷山大說,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

    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力量,家裡家外都是一樣的對待,不要對家裡人蠻橫不講理,對外面的人反倒很寬容,要一視同仁,家人更值得我們用溫情呵護。當你在外面遇到情緒的時候,想辦法緩解。

    記得有一個水管工在回家之前總是摸一棵小樹,將自己的壞情緒趕走,帶著好情緒回家。可以採用類似寄託、發洩情緒的方法,找到情緒的出口,展現給家人的是溫暖的笑臉,孩子也會受到感染。

    *教育方式統一

    教育孩子時要以理服人,不要意氣用事,同樣一個問題,該懲罰就懲罰,該寬容就寬容,要前後一致,孩子才會懂得哪些行為是該禁止的。

    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讓他感到“痛”,戳中他的切身利益,比如限制孩子玩正喜歡的玩具,孩子就會長記性。

    家長之間一定溝通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步調一致,不要一個批評孩子不對,另一個來護著孩子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在家裡有人護,在外面可沒有人保護。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張白紙,全憑家長如何塑造,在埋怨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時候,不妨對照上面這些原因,自我審視一下,是不是自己把孩子塑造成這樣的,然後改善自己的做法,讓孩子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8 # 早教育兒唷

    很多家長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就會有一個發現,孩子容易在家裡霸道哭鬧、發脾氣,但是一旦和其他不太熟悉的叔叔阿姨或者老師,甚至是同齡的小朋友相處時,就變得出奇的乖順,跟在家的那個小屁孩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可能每個窩裡橫的小孩在家裡的體現都不一樣,但又都大同小異,比如肆無忌憚的和長輩頂嘴,對長輩呼來喝去目中無人,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一沒有達到目的就不管不顧,亂髮脾氣。但一旦讓這些孩子去面對外面的環境,他們又非常膽怯,見到陌生人總往大人身後躲,講話也是非常乖巧的。那我們來分析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這種兩面派的性格。

    寶寶要什麼就給什麼是促使他“窩裡橫”,在外面就慫了的最關鍵原因。很多家長可能也發現,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性格。但是由於家裡的大人過於溺愛,什麼事情都慣著孩子,慢慢的就自然培養起來孩子在家肆無忌憚地發脾氣的習慣。

    2.孩子們可都是小機靈鬼

    小孩子們確實不懂事,但是卻都很聰明。他們能準確的感受到家裡誰是和藹可親的,誰是嚴厲待人的,誰又是會不分黑白縱容他小脾氣的人,所以孩子和家中每個人的互動模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朋友的孩子甜甜,對我朋友是經常大呼小叫,在她爸爸面前又稍微能收斂一下情緒,在外人面前卻能變得溫文爾雅了。在不同的人面前對自己脾氣的把控,簡直就是收放自如。

    3.緩解孩子們的不知所措

    孩子社交少,離開了家裡的環境以後,就會容易不知所措了。因為外界的環境不能帶給孩子家裡有的安全、放鬆、溫暖的感覺,陌生的環境孩子就會變得膽怯、不安,所以他們也會開始去收斂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變得怯怯懦懦。遇到一點點事情就不知道自己應當怎麼處理,總是躲在爸媽的身後,不知道怎麼來表現自己、保護自己。

    所以家長們要儘量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那同時,我們也需要知道這些行為可能帶給孩子哪些影響。

    1.孩子以自我中心意識會越來越膨脹

    家長對他的忍耐度越高,他就越肆無忌憚,在家越橫行霸道。即使出門在外也會認為大家對自己的袒護和照顧是理所應當,容易變得不感恩、不知足;

    2.容易變得不自信,交際能力差

    慢慢在這種氛圍里長大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門當他肚子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就會變得不知道自己應當怎麼處理問題,在外面有時候受了委屈也是一言不發,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辯解。只想躲在熟悉人的身後,不會有很多積極的行為行為來保護自己,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3. 脾氣變得越來越急躁

    容易沒有耐心去解決問題,喜歡找捷徑。總是為了一點小事斤斤計較,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或者有什麼不開心,喜歡等到回家以後,把怨氣撒在家人的身上。

    有時家長們會覺得小孩有點家裡橫,外面慫的行為舉動也沒什麼關係。但是在瞭解了一系列可能帶了的不好影響之後,寶爸寶媽們也必須有所行動了。

    1. 改變溺愛的教育方式

    2. 多帶孩子與同齡人接觸

    鼓勵孩子去表達想法,孩子缺少社交的經驗和技能,孩子外出有點拘謹害羞是非常正常的反應,而且有些小孩的性格本身也是屬於慢熱型的。所以家長們不用困惑,主動地帶寶寶到戶外玩,讓寶寶多接觸同齡小朋友,培養寶寶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慢慢的就可以減少依賴。讓他開始去結交自己的第一個朋友、第二個朋友。

    父母做好榜樣言傳身教,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因為父母的行為習慣總是容易讓孩子不由自主的去學習、效仿。所以家長們首先要先去尊重孩子,不要對他所以發脾氣,給他足夠的耐心去解釋分析問題的原因。只有孩子享受到了尊重,才懂得如何尊敬他人。並從小培養孩子的禮貌用於習慣,互相交流之間都有了良好的溝通方式,慢慢就自然能引導孩子去尊重他人、不亂髮脾氣了。

    所以寶爸寶媽們教育孩子要從細節抓起,要敢於對孩子的惡劣態度說“不” ,教會他如何正確的和人相處並處理事情。同時,當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也要教會他如何正確地釋放壓力。請給孩子一點時間和耐心,這些美好的品性,孩子在後天良好的成長環境中是可以慢慢習得的。家長們也要記得經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在整個傾訴、交流的過程中,情緒基得到了釋放,他也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了。希望我們和孩子都能做到,把最好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遠離負能量。這樣一切都會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9 # 早教育兒唷

    太多的孩子都是“窩裡橫”,在外面都橫不起來。這是因為孩子只能在家裡找到存在感。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只在家裡”橫“?

    孩子為什麼會“窩裡橫”,讓我們來分析分析。

    1、父母也是“窩裡橫”

    如果說父母都是這樣,孩子肯定耳濡目染,從家長得身上得到暗示。而且孩子會認為,在外人面前是需要收斂情緒的,而在家裡就可以肆無忌憚,反正家人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2、老人無條件的寵溺

    現在的家庭很多家裡都是老人幫忙帶孩子。西瓜的奶奶就是很典型的寵溺孩子,有一次大熱天,西瓜吵著要吃雪糕,但那個牌子的樓下小區沒有,奶奶去離家十公里的商場買。天氣太熱,坐公交還得倒車,最後雪糕是買回來了,奶奶也病了。平時,西瓜媽媽一教訓西瓜,奶奶就不高興了,還得安撫西瓜的情緒。

    3、“宅男型”孩子

    很多的家長,特別是老人,喜歡把孩子圈在家裡。孩子自然而然就習慣了被寵溺的狀態,到了陌生環境遇到陌生人就會無所適從。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甚少下樓。及時下樓了,也是遠遠的看著其他小朋友玩,根本不敢融入進去。但孩子的這個年齡本就是想引起別人注意的年齡,只能透過和家人打打鬧鬧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

    孩子,並非天生就是“窩裡橫”,而是家長培養出來的混世小魔王。

    對於:窩裡橫:的孩子,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1、對孩子惡劣的態度說:不。

    當孩子出現蠻橫態度時,必須要非常明確的告訴他這種方式是不對的,同時,也要教會他如何釋放情緒。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情緒的影響,但又不懂得釋放,就很容易和家人發脾氣。

    2、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3、不要以愛之名控制孩子

    愛不等同於控制,不要覺得愛孩子,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就做。

    控制型的父母經常說的三句話: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要是不......我就......”

    “我都是為了你好。”

    控制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壓抑,久而久之,他就會找極端的方式來發洩他的壓力。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0 # 早教育兒唷

    可是話又說回來,在家動不動大呼小叫、稍不順心就亂髮脾氣的“小霸王”哪去了?為啥一出門就變成了“小綿羊”、“受氣包”,只會忍著呢?

    孩子為啥“窩裡橫、在外慫”?

    先說明一點,無論是誰,在熟悉的環境裡都會表現得更自信和放縱,在陌生環境裡則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這是正常的。

    但如果孩子對新環境表現的過度緊張、敏感、甚至抗拒,家裡家外完全兩個畫風,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

    那家長們就該想想,這是為什麼呢?

    ① 父母就喜歡“窩裡橫”

    同事老李,對外人永遠都是客客氣氣、笑臉相迎,可媳婦一來電話,總是不耐煩,放下電話後,又是春風和煦,完全判若兩人……

    平時聊天時,老李也不止一次提到,兒子脾氣就隨他,在家裡能說會道,到了幼兒園秒變“小乖貓”。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大人經常“窩裡橫”,孩子會模仿他們的為人處世方式:對內肆無忌憚,對外收斂情緒。

    ② 長輩無條件地“寵溺”

    很多父母工作忙碌,就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

    而隔代撫養最大的問題就是,育兒觀念不一樣,長輩會相對溺愛孩子。

    孩子說要吃排骨,奶奶頂著大太陽去市場買;

    孩子亂髮脾氣打了爺爺,爸爸剛想教育,爺爺上前阻止:他還是個孩子……

    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的,敢“窩裡橫”是因為知道老人會護著他,知道只要一哭二鬧三打滾,老人就會妥協、讓步。

    但老人們不知道,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橫”慣了的“小皇帝”,一旦出了家門,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一個人轉,“哭鬧”和“打滾”都不好使了!

    在外打了小朋友,也許人家會打回來;玩具搶不到,搞不好連自己的還會被搶走……

    外面一切的未知數,讓孩子十分不安,在屢次碰壁後,心情不好的他很容易將憤怒發洩到“軟柿子”老人身上。

    所以說,孩子“窩裡橫”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那麼,我們大人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窩裡橫、在外慫”的孩子,如何引導?

    ? 父母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說過:“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說家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是他們學會人際交往、表達情緒的訓練場,那麼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們不能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密的人。

    否則,未來孩子會和你一樣,跟爹媽“橫”、跟另一半“橫”、跟自己的孩子“橫”,成為一個可怕的死迴圈。

    你希望孩子熱愛閱讀,那你自己先認真讀書,而不是一邊玩手機一邊埋怨孩子不勤奮;

    你希望孩子熱愛運動,那你就帶孩子去跑步、爬山,而不是一回到家就坐在電視機前;

    你希望孩子有教養,那就家人之間間好好說話,而不是打著“愛”的旗號,把壞脾氣留給最親密的人……

    以身作則,為娃樹立好榜樣才是正確的選擇。

    ? 守住原則,不輕易妥協!

    愛≠寵,越是愛孩子,就越要讓孩子明白,凡事都有規則!定好適當的規矩,告訴娃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當孩子撒潑打滾,非要買玩具——寶爸媽要做的是提前約定,如一個月一次挑選的機會,如果錯過了,只等下個月了。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正常的,阻止才是不正常。

    所以當孩子想透過哭鬧“違約”時,我們可以蹲下來等待,不指責、也不說教,等待他哭鬧結束,鼓勵引導他說出原因:“你是因為XXX才生氣的對不對?”

    然後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原則不能因為你的不開心而改變。”

    正如那句,慣子如殺子,聰明的父母都帶點“絕情”。

    大人教不會孩子規則,社會就會代勞,至於學費(代價)是什麼,就很難說了。

    另外,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寶爸媽要和老人儘可能保持一致,這樣一來,孩子才不會因為有“擋箭牌”,而不斷突破大人的忍耐底線。

    ? 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真正的疼愛,是讓孩子儘可能多地去嘗試、試錯,讓他在摸索中相信:方法永遠比困難多。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孩子想做做不好的,大人陪著一起做,比如打掃衛生、收拾玩具;

    孩子能做的,要多去鼓勵,比如穿衣、吃飯;

    鼓勵和同齡人接觸,教孩子打招呼、主動參與到小朋友中去,培養交往能力……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沒教好的孩子。

    總結來說,對於“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寶爸媽需要做到:

    以身作則;

    守住原則,不輕易妥協;

    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兩萬塊本錢,做點什麼小生意能夠月入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