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魚眼觀物

    一、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孔子並無鮮明的傾向性;孟子提出性善論,人生而要受教育就是防止善向惡的轉化;亞聖之後的大儒荀子主張性惡論,教育是將惡轉向善的手段。

    二、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影響深遠。

    三、提出“君義臣忠”互為條件的思想。

  • 2 # 歷史研習社

    在今天國學大熱的背景下,孔子為“至聖先師”、孟子為亞聖的看法已經成為華人心中最基本的文史常識。對國學有進一步瞭解的人也會知道,孟子最初並不是“亞聖”,最早的“亞聖”是顏回。但實際上這些說法有問題。

    從史書上來看,“亞聖”這個稱呼並不是儒家學者專用的,漢代和魏晉學者曾經經常用這個稱號來讚頌老子、荀子、郭泰等古今的聖賢,用法頗為寬泛。東漢的趙岐等人就已經把孟子稱為“亞聖”,但是這個稱號並不為當時主流計程車林學者認同,也沒有得到官方認同。

    

    後人繪孔子像

    最早進入國家祭祀體制的“亞聖”是顏回。顏回,字子淵,魯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孔子,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被認為繼承了孔子最重要的學說和思想。孔子對顏回稱讚極多,主要是稱讚其好學、最能理解仁。顏回最好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顏回也最能體會仁的思想,所以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遷怒,不貳過”;“賢哉,回也”。

    一般說的“亞聖”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儒家學者群體的認可,一個是官方祭祀體制的正式封號。大體而言,中古時期儒家學者一般認為孔子的學生顏淵是僅次於孔子的聖賢。而曹魏政權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開始,朝廷的祭孔儀式專門把顏回配享孔子,顏回長期享受配享孔子的“先師”地位。唐代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正式稱顏回為亞聖,親自為他書寫讚頌文章,這是正式以國家的權威承認了顏回的“亞聖”封號。

    顏回,字子淵

    此後的五代和宋朝一直沿襲了對於“亞聖”顏回的尊崇,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孔門十哲,認為都封公爵無法體現顏回的特殊地位,於是封顏回為國公,其餘九人是低一級的郡公。相比起顏回,孟子並不是孔子親自傳授的學生。孟子自己說是“私淑”於孔子,也就是在學問上繼承但並不真有師徒關係。有人推測,孟子應該是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的某個不知名的學生。但是孟子無疑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從內部進一步闡發了孔子關於心性的思想,和荀子從外部闡發禮治的思想共同構成了儒學發展的兩個方面。

     孟子像

    從中晚唐開始,孟子的地位逐漸開始上升。韓愈曾經寫文章提出“道統”的觀點,認為道在上古聖王中一脈相承,傳到孔子,孔子傳給孟子,孟子去世後就失傳了。北宋初年興起了古文運動,《孟子》作為經書的地位開始上升,並被列入科舉考試中。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被封為鄒國公。次年,孟子得以配享孔廟,享有和顏回一樣的地位。但是這個時候的顏回和孟子都是亞聖級別,孟子還是稍次於顏回。宋朝和金朝對峙期間,南北方都出現了兩個“亞聖”並稱的局面。

    而在南宋,大思想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取出來,認為這是子思所作,並將其與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孟子》合稱為“四書”,形成了一個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的道統,影響極為深遠。南宋理宗時期官方頒佈了《道統十三贊》,捨棄顏回而稱孟子為“亞聖”。在元代,元文宗正式封孟子為亞聖公,改封顏回為“復聖公”。自此“亞聖”成為了孟子的專門稱號。

    參考文獻

    《論語》

    趙宇:《儒家“亞聖”名號變遷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怎麼找到一個有房有車有存款,關鍵是能對自己好,捨得花錢的男人,也懂得欣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