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的一生始終貫穿教育,學前,初中,高中,大學,社會。教育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呢?又學過學到多少呢?
6
回覆列表
  • 1 # 三水三心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什麼是教育

    在中國古代,“教育”是兩個詞,“教”和“育”。“教”,指的是知識技能 ;“育”,培育人的人格品行。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字首“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匯出”,意思就是透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如亞里士多德的“產婆術”,就是這個意思。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加深,在當下,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學校教育。

    綜上,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具有五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場所,教育方法,概而言之,就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在適當的場所,用適當的教育內容,採取適當的教育方法,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過程。

    二、教育的目的

    那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教授知識、提高、培養人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人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這些知識與技能,就是素質。但教育的目的有非常強的時代性。比如,原始社會時期,最先習得狩獵的技能的人,透過示範,教會其他人狩獵,是教育,而狩獵本身,在那個時期,就是一個人的重要的素質。到奴隸社會時期,奴隸能做活——種莊稼的能種好莊稼、餵馬的能喂好馬、掃地的能掃好地,這也是素質。當然,奴隸主能用各種手段,把這些奴隸們管理起來,也是需要素質的,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管理素質。明清科舉,以八股文來評定一個人,於是,天下的塾師,都教八股文,天下的學子,皆習八股文。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有時代性和階級性的:在古代,我們需要的某種素質,現代社會不需要了,教育,就需要將其淘汰;以前沒有這種需要,現在或者將來有了,教育這就需要調整,一是影響現在社會的需求,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但由於某一個時代、某一個階層的特殊的需求,往往會偏重於某一個方面,於是,就形成了素質的時代性和階級性。

    現代的教育,其目的是什麼呢?

    首先,是增強身體素質。任何時代、任何階級,都需要人體健康的人,所以,身體素質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基礎,這不用贅言。

    其次,是提高心理素質。為什麼有人自殺呢?這往往是心理素質存在問題,不能正視挫折和磨難,而社會,豈能真正燭照每一個人呢?就像今天說“成果人民共享”,那是否意味著你什麼都不做也要去“共享”呢?一旦沒有“共享”,或者一旦某種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就傷害自己乃至於傷害他人、危害社會,其核心就是心理素質太差,特別是“嬌生慣養的一代”。

    再次,是提高社會修養。單獨的人,是不能長期生存下去的,至少,不能長期幸福的生存。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人的社會性或者群體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四個學會”之中的“學會合作”,強調的就是人的社會性。今天我們所說的“品德教育”,包括什麼社會責任感之類,其實就是人的社會素質的體現——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些善良的事,這個社會,自然就“大同”了。

    但社會要發展,人要發展,卻不是僅憑上述的三項素質就可以實現,人類進步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如從原始的石器到青銅再到鐵器的廣泛使用,生產力水平就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再到如今的資訊社會,科學技術始終都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說素質,是不能脫離科學文化素質的。這就是第四條也是當前教育者最為重視的素質——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 2 # 路老師聊高考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自立”,一個人只有能夠養活自己,養活家人,有個體面的生活,才算有一定的幸福感!

    如果一個人連自立都無法滿足,可想受再多的教育都是徒勞,最終還成為負擔,這也是失敗的教育!

  • 3 # 波羅密2

    首先這個問題有兩問,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教育,拋棄那些概念性回答,儘量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一下。

    教育這兩個字分開說,教是由孝和文組合而成,那麼教育的起點就是關於孝的文化,小孝為孝敬,孝順父母。大孝則孝國家,孝民族。透過提倡孝,培養的是感恩之心。再來說一下育,育是培育,培育孩子們的善良。培養孩子的人格。

    第二個問題教育的目的出來了,透過感恩,孝親愛國等教導,把人培養成一個善良,人格健全的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學會生存,學會生活,懂感恩,人格健全,善良的人才配稱受過教育的人。

    再說直白一點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學做人。

  • 4 # 親媽學堂

    我是家長,也是老師。家長和老師對教育目的認知最大的區別在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以自家孩子的一生幸福為目標;教師對自己教學物件的教育目的要遵循現有的教學規範和階段性成果考核。如果家長能夠看清學校教育只是“階段性”、“大機率”成功的本質,就不會強求自家孩子“削足適履”去適應學要教育的要求了。

    不同於學校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家長賦予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為了孩子一輩子的幸福。從一生的目標來看,幾次考試、幾個補習班都不如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要。現有的學校教育將孩子教育的終點線劃到高考,高考結束時,孩子才18歲,人生才剛剛開始。家長的教育應該為孩子的三十歲、四十歲乃至一生都認真打算。

    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二十歲三十歲,還有四十歲五十歲乃至更長的歲月。在孩子一生幸福的問題上,學校老師不用負責、輔導班老師也不用負責,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你就會發現,能讓孩子一生幸福的惟有“健康與愛”。任何損害孩子“健康”、讓孩子喪失“愛的能力”的短視教育都是有害的。如果你不能抵禦現行教育體制的壓力,至少不要成為毀壞孩子童年的“幫兇”。在現有的學校教育之外,努力保留孩子的愛好,為他圈起一分心靈的“自留地”,讓他最大限度保有原來的樣子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 5 # hello培哥

    對於教育,首先是教育人學習知識文化,其次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教育的目的,我記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我們能知曉教育更多的是教人一種學習的方法。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特別是大學教育,更應該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儘可能多的教授一種人際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

  • 6 # 趣味一小伽

    教育是傳播知識、經驗、技能與他人,讓其受教者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更好的生活發展創造,由開始的朦朧不解,到後來的熟悉會解釋,教育要以最公正客觀的意識傳授與他人,讓他人能夠擁有正確的認知觀,不會偏離真實緣由,從而提高他人的實踐活動。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者培養成一位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發展受教者的認知能力,讓其更有創造力與評判力。

    教育也可認為,教書育人,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學生為祖國,為世界的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 7 # 金豆11739977

    教育這一概念從理論上來說,是指國家(社會)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包括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就包括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規則對個人品質的塑造等,學校教育就包括眾所周知的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等,家庭教育就是我們所說的家教。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個體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社會來說,教育是為了使受教育者成為有助於社會發展的人,對家庭和個人來說,教育的目的就因沒人價值觀而不同了,教育是一個社會行為,教育目的就因主體的不同而異了。

  • 8 # 早點學

    教育是一個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就有的話題,我接下來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教?

    教其實就是長輩對晚輩的言傳身教,是把自己作為一個長者將知識或技能透過口頭或文字,圖畫等形式傳授給另一個人。廣義上的教是指生活或學習等領域的方方面面。因為人們透過自己摸索習得的知識或技能比較慢,所以教便成了一個相對快捷的方式。教者一般被尊稱為老師,被教者是學生。當然了,教者不一定都是年長的人,春秋時期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見教者範圍還是很廣的,人們不僅能從其他人身上學會很多東西,從動物乃至環境中的一草一木,時令節氣變化,大自然鬼斧神工傑作等事情或者所見所聞中都能學到東西。

    狹義的教,就是教授文化知識或習得武術等關乎生存的本領,由於中國古代發達的科舉制度,人們長大成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能知書達禮或者有一個技能傍身。這時候的教往往是言傳身教多一些。主要發生在人與人之間。

    什麼是育?

    老師教了,學生偷懶不學怎麼辦?如果再將教學效果與自己的KPI掛鉤,那麼如果不育的話很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丟掉飯碗。所以教完之後是培育工作便成了一項重要任務。育其實是一項教完你之後確保你能學會的過程。因為和教比較親近,人們就把教和育兩個字合併在一起。而老師尤其是像現在的學校的老師通常也被稱之為教育工作者。

    有了教育,那麼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這乍一看像是一個哲學類問題,我的水平可能有限,就本著客觀事實試著回答一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升自己,進而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因為只有受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人們才能不斷的去創造一些東西,去改變或者改進一些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豐富的回報。畢竟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嚮往更美好的生活的。

  • 9 # 萃辰天心書院
    印安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說過:“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印竹說:特別欣賞葉瀾教授對教育的詮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她認為:學校是教育的生命場,教師是生命的點化人。

    她在一次演講中曾說到:

    中國文字可單解,又可組合解。“教育”這個概念,可以先從單字意義上進行分析,然後合起來對兩個字進行界定。這種方式及相關內容的獨特闡述,可稱為關於“教育是什麼”的中國式表達。

    “教”是與“學”相對應而言的,“育”是和“長”相對應而言的。

    “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類文明的財富,豐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認識外部世界,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等重要的基礎性任務。

    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識,人本身與外在世界之間的分裂是人的內在世界與人的生存之間的矛盾。教育應志於解決這個生存矛盾,“教”讓人認識外部的“天地人事”,“育”則讓人長出內在的“生命自覺”,由此,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有可能從分裂轉化為複合、理解、協調且自主的生存方式。

    “天地人事”是中國經典的常用表達,包括自然界和人界的各種現象與規律。就教育中的內容而言,“天地”指的是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大量學科;“人事”指的是與人文社會學科相關的許多學問。人活在世間需要知道世間之事,但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需要學而知之,需要教育。無論是教“天地”還是“人事”,都要揭示內在的規律與邏輯。

    而“育生命自覺”是教育中指向內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使命。“生命自覺”主要包括:熱愛生命和生活,愉悅、接納自我,具有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具有反思自我,在人生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劃人生、主動把握時機、掌握自我命運的智慧。“生命自覺”是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所謂“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我認為葉瀾教授的這段論述,將教育的核心闡釋得非常清晰明白,“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應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為一位合格的老師,不僅能教孩子們學好“天地人事”,更重要的是能啟發他們生命內在的覺醒。這種內在覺醒的開啟才是真正的教育核心所在。遺憾的是,這方面恰恰是現在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視的地方。如今,我也是一位老師,作為老師,我會時時提醒自己,自己身上的責任: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 10 # 王彬彬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教育及教育的目的,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

    教育: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

    現代教育已由對知識教育的側重點轉向對個人整體素質和興趣愛好方向的教育。人工智慧聰明過人;網路世界,知識過人;電腦反映,敏捷過人,知識網上一查全有,但是個人素質和興趣愛好是沒法被代替的。

    現代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給人知識,更是提高個人的修養,增強人對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知自己,認知社會,並且不斷提升自己。這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明燈!

    不管你才高八斗,還是學富五車,知識不一定都能用的上。但是個人修養的提高,是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是莫大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穿越火線最好的角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