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鹿與紅茶
-
2 # 蘇東坡13556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宋朝時期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的,其人是個大草包,沒有多少文化,才說出此話。有一次宋太祖發現後宮嬪妃用了一面刻有∥正德四年∥的銅鏡,因當時宋正德一年,就問趙普是怎麼回事,其回答不上來,被宋太祖塗了一臉墨汁,並說道:宰相須用文化人。因為回答此問題的是“三字經"中說的竇燕山的長子,此鏡是前朝的,因前朝己用過“正德∥年號。
-
3 # 天籟人2
道德可以統一人們的思想意志、利益和建設的方向和發展的目標,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是一項完備的社會組織方法與社會的客觀活動規律和組織建設體系。是科學的發展規律和人類活動領域的建設和思想工作。
以前的學習並未普及,每個人的道德觀與善惡觀並不完善,因此論語的作用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非常的巨大,每一個地方官員都可以利用論語來治民育民,也正因為古時法律完全就是根據道德觀而定做的,因此論語就等於古西方社會的聖經。
而如今中國採取的是西方模式的法律,如果用論語治天下必定會造成巨大混亂,畢竟歐美法律屬於“人權法律”而非“道德法律”,人權與道德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型別。
道德觀統一的結果就是“思想封閉”,而思想封閉的結果就是創新不足。
而人權法律的結果就是“只看法律不管道德”,只要法律認可的就可以去做,因此創新高效。
所以論語時至今日,尤其是人權法律的天下並不能治天下,甚至會引發整個社會的動盪。
畢竟你不能一邊嘴裡嚷嚷著道德一邊法律又不制裁這些毫無道德的人對吧?
中國所謂的“道德綁架”就是以論語為主卻玩人權法律的最終結果。
比如: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屬於道德觀,但是法律並沒規定必須讓座。
再比如中國的“未成年保護法”,幾乎都變成“未成年罪犯保護法”,這就是屬於“人權與道德”碰撞的結果。從道德上看“未成年保護法”不應該存在,而從人權上來看又應該存在,但是中國畢竟是存在兩千多年的“道德觀”國家,所以抨擊不斷。
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等等行為都屬於道德觀行為,而法律並沒規定這些,因為人權並無這樣的說法:人與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現在用論語治天下?還是省省吧。
要麼就修訂法律以道德為主,修訂為“道德法律”,那麼依舊可以以論語治天下,要麼就別玩啥道德觀,道德這玩意在人權法律的天下應該埋進舊時代的棺材裡,還給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