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源遠流長,始於夏朝,是黃帝的嫡系後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雲:“顓頊之後,嬴姓,伯益之子,夏時受封于徐,至偃王為周所滅,以國為氏。”根據考證,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賢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高陽氏的後代,而高陽氏是黃帝裔孫顓頊帝的後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長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時受封於邳鄲,為諸侯,生子嬴調,襲父爵。調生子房,房襲父職,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啟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縣北)。徐地方圓五百里,以今之徐州為中心,南至長江,北至山東、河北中南部,西至河南偃城,東至東海。若木在這裡建立徐國(今安徽、江蘇交界處),傳至32世徐偃,為周所滅。周武王時,又封徐偃之子宗為徐子,仍屬諸侯國,後滅於吳國。失國後的子孫遂以徐為姓,奉伯益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華民族新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東海郡”(現在山東兗州東南),堂號為“東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聯有:“東海伯益,南州高士”、“東海衣冠第,南閩禮樂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東海堂中萬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龍八鳳復飛騰”。
秦始王時,若木60世孫徐福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奉命東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該,遠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隱居。至東漢桓帝時,徐該9世孫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譽稱。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後。徐懋功30世孫徐績(若木96世)生二子:長子秉哲,登進士;次子處仁,任中書仕郎。秉哲之子電發,登進士,電發之子融,亦中進士。世人稱徐氏“公孫三進士”。
徐融之子鶴齡(徐稚33世孫),初居廣州,後遷江西石城縣,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傳至三六一郎(徐黃),*馮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賴三共遷永定合溪,後遷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黃(徐)偕妻攜子,由江西石城經寧化石壁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舊縣陳東坑(即今藍田),為徐姓入杭始祖。傳至8世徐龍,*楊氏,生二子:長子有傳(九一郎),遷本縣湖洋壩尾,次子汝榮(九二郎),*吳氏,遷本縣臨城鎮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現已繁衍22代。幾百年來,他們固守家園,很少外出營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孫徐國華、徐清華同時遷至上杭城關。1949年,19世裔孫徐鳳林遷往臺灣,定居於臺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關、城北小坪村、
「徐」源出 ;
一:以國為氏。徐戎,亦稱徐夷或徐方,為東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佈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蘇省西北部和安徽省東北部)。周初,以今江蘇省泗洪縣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吳國吞併。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徐氏為顓頊,皋陶之後。夏禹時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國。從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擊敗。後又封徐偃王子宗為徐子。春秋時,徐國被吳滅後,徐子的遺族以原國名「徐」為氏。
二:清代滿族姓氏舒穆祿氏改為徐氏,如徐元夢,為滿洲正白旗人。
徐氏源遠流長,始於夏朝,是黃帝的嫡系後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雲:“顓頊之後,嬴姓,伯益之子,夏時受封于徐,至偃王為周所滅,以國為氏。”根據考證,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賢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高陽氏的後代,而高陽氏是黃帝裔孫顓頊帝的後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長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時受封於邳鄲,為諸侯,生子嬴調,襲父爵。調生子房,房襲父職,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啟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縣北)。徐地方圓五百里,以今之徐州為中心,南至長江,北至山東、河北中南部,西至河南偃城,東至東海。若木在這裡建立徐國(今安徽、江蘇交界處),傳至32世徐偃,為周所滅。周武王時,又封徐偃之子宗為徐子,仍屬諸侯國,後滅於吳國。失國後的子孫遂以徐為姓,奉伯益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華民族新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東海郡”(現在山東兗州東南),堂號為“東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聯有:“東海伯益,南州高士”、“東海衣冠第,南閩禮樂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東海堂中萬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龍八鳳復飛騰”。
秦始王時,若木60世孫徐福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奉命東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該,遠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隱居。至東漢桓帝時,徐該9世孫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譽稱。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後。徐懋功30世孫徐績(若木96世)生二子:長子秉哲,登進士;次子處仁,任中書仕郎。秉哲之子電發,登進士,電發之子融,亦中進士。世人稱徐氏“公孫三進士”。
徐融之子鶴齡(徐稚33世孫),初居廣州,後遷江西石城縣,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傳至三六一郎(徐黃),*馮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賴三共遷永定合溪,後遷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黃(徐)偕妻攜子,由江西石城經寧化石壁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舊縣陳東坑(即今藍田),為徐姓入杭始祖。傳至8世徐龍,*楊氏,生二子:長子有傳(九一郎),遷本縣湖洋壩尾,次子汝榮(九二郎),*吳氏,遷本縣臨城鎮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現已繁衍22代。幾百年來,他們固守家園,很少外出營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孫徐國華、徐清華同時遷至上杭城關。1949年,19世裔孫徐鳳林遷往臺灣,定居於臺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關、城北小坪村、
「徐」源出 ;
一:以國為氏。徐戎,亦稱徐夷或徐方,為東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佈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蘇省西北部和安徽省東北部)。周初,以今江蘇省泗洪縣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吳國吞併。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徐氏為顓頊,皋陶之後。夏禹時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國。從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擊敗。後又封徐偃王子宗為徐子。春秋時,徐國被吳滅後,徐子的遺族以原國名「徐」為氏。
二:清代滿族姓氏舒穆祿氏改為徐氏,如徐元夢,為滿洲正白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