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思思

    大書法家都是常年日積月累地學習練習,用情感,用生命去感悟。王羲之自小習字,據說還寫幹了三缸水,後來自成一派,得以千古。

  • 2 # 不二齋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字型都有自己的風格,由於學習經歷、性格的不同,寫出來的字型和別人都不一樣,所謂字如其人,一個人一個筆跡,一個人一個風格,所以簽字具有法律效力,因為你的字型別人很難模仿出來。

    所以說寫出自己的風格並不難,難的是能夠在一定的法度上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來。

    要想具備這個法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臨帖,學習古代經典的書法碑帖,先去學習別人的風格來充實自己筆下的技法。

    這個就像我們小時候學習寫作文一樣,先要去模仿,然後再慢慢自己書寫。

    等你臨帖熟練了,能夠自由的用別人的風格書寫了,甚至掌握了多種大師的書法風格,這個時候就可以把他們的風格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這種書法風格一般是自然形成的,有時候自己也無法改變。

    書法風格形成很難,但一旦形成也就比較固定了。

  • 3 # 手機使用者陳久志

    學習書法,首先是臨帖,正楷字、楷書很關鍵,在基本功紮實的基礎上、可以創造自己的風格,但是: 不能脫離古韻,書法是文化傳承,不是隨心所欲的創新。

  • 4 # 後間學子

    哎呀,這個這個這個,我自己也在摸索啦。

    你可以看到那些有自己“筆風”的人寫的字,可謂是見字如見人,看到他們的字型就會想起是誰寫的,或者是誰的風格。這樣的字型都深深地刻下了作者的烙印。比如,王羲之的字瀟灑飄逸,顏真卿的字筆挺有力,懷素的字奔放流暢,趙孟頫的字渾圓遒勁,啟功的字清新脫俗,齊白石的字古舊老成等等。無不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我覺得吧,想寫出自己的“筆風”,首先應該對書法有必要的尊敬之心,然後不斷摸索自己喜歡的寫法,舒服的寫法。接著營造意境,可以一邊抽菸一邊寫,一邊喝酒一邊寫,可以在日落時寫,可以在無盡的曠野中寫,可以在仰望星空時寫……如此鍛造,日久天成。說到這裡我真想吐槽一下近來網上那些瞎jb亂寫的人,雖然有的是做秀取樂圈粉,利益使然,但現實中這種現象肯定也是有的嘛。而且啊,有的字寫的是真的醜,醜就是醜,漂亮就是漂亮嘛,態度要端正下嘛,給出樂觀理性的評價。不應一味地瞎吹,不好,不好。

    最後,我的建議還是要學習模仿中國幾千年來歷經時間篩選的書法大家的代表作品,經典不會過時,而且沒準會帶來頓悟的靈感。練習時可以先練得形似,然後再考慮神似和創新,形成自我的風格。

    以上經供參考吧,畢竟我自己的字也算比較一般吧,但還算有一顆喜好書法的心。

  • 5 # 茶禪道1

    書法學習是一個緩慢的積累的過程,天底下壓根就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在寫出自己的風格之前,需要大量的臨習古帖,好多人也許會問,書法無非是寫字,拿起筆來寫就是了,幹嘛非要臨帖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從思想上完成認知,才能從行動上加以約束。

    筆者認為,臨帖,事實上是讓自己進入書法藝術傳承的血脈之中,用自己手中的筆和感覺,去探尋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根,溯本求源,讓這種傳承,融入到自己的書寫過程中,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獨有的DNA,才能讓書法藝術得以發揚光大。

    臨帖的第一步是“入帖”。所謂“入帖”,首先是思想層面上的入。如何做到呢?那就是“讀帖”我們在選定一本法帖之後,千萬不要拿過來就臨習,而是要通讀,只有通讀了整篇文章的內容,才能在臨習的過程中進入書寫者情緒,當我們的情緒跟書寫者的情緒達到共鳴時,臨習才會更有感覺,更連貫。這就是書法藝術中的“取勢”,“取勢”,是從思想認知中開始的。第二步才是“臨”,剛開始臨習追求的目標是“形似”。每個字的“起、承、轉、收”都能瞭然於胸,才會讓我們的臨寫更接近原作,更像,最後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這就叫入帖。入帖就是進入別人的風格,養成規範的書寫習慣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經過四個階段:讀帖、臨寫、背臨、意臨。

    第二步是“出帖”,所謂的“出帖”就是在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明白用“法度”規範自己書寫行為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理解和創新元素的創作,逐步形成自己風格的過程。也就如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

    所以書法作品行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投入大量的學習時間,不斷的手描心摹,不斷的總結、練習、體悟,而形成的結果。當然,也許會有人說,哪有這麼麻煩,不就是寫字嘛,大筆一揮不就是自己的風格嗎。對於這些人,我只能說尊重他的說法,因為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但是,您所說的只是“寫字”,而非“書法”。

  • 6 # 燁枰書法

    例如: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號稱書聖的王羲之,代表作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等。他的筆法風格是,筆法精妙,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有如行雲流水。結體遒美,骨格清秀,點畫疏密相間,章法巧妙……

    顏真卿,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書法家,代表作有《祭侄文稿》《顏勤禮碑》《多寶塔碑》等等。他的書法就和他的品格一樣,透露著將軍的氣勢,正義凌然。他的書法風格,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端莊雄偉,氣勢磅礴……

  • 7 # 青林小蒲

    一個人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脾氣秉性。在練字的過程中,臨摹字帖時總會有自己力氣輕重,所以久而久之即使煉成之日,也有有自己愛好和氣力輕重。所以自己在平時書寫和練習時,就形成自己的筆風。這就是筆風的形成。

  • 8 # 中州耕牛堂主

    問題:在書法文化中,如何寫出自己的“筆風”?

    筆風,書法風格也!我是這樣認為的。不知道題主的問題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

    多年前,有一個學書還沒出道的人,經人引薦去拜訪啟功先生,其目的是請教一下啟功先生自己為什麼出不了道。這位學書人已臨帖十五年了,但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急於尋求出道的竅門,就託人找到了啟功先生。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有傳統的書法文化凸顯,又有鮮明的個性蘊含其中,已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筆風),被人們譽為“啟體”。

    見到啟功先生後,少許寒暄幾句,就直接進入主題。因為啟功先生很忙很忙的。以下是學書人和啟功先生的對話:

    學書人:啟老師好!請問: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書法家呢?

    啟功先生猶豫片刻,大概停了三分鐘,告訴學書人兩個字:臨帖!

    當時的場面很靜。靜得連繡花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聲音。

    又停了大約五分鐘後 ……

    啟功先生又告訴學書人兩個字:臨帖!!

    大約又停了五分鐘,

    啟功先生又告訴學書人兩個字:臨帖!!!

    接著,啟功先生說:當把帖臨到七分像時,加上自己的三分東西,你就是書法家啦!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說明,學書之人要想形成自己的“筆風”,必須在七分傳統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個性。

    上圖為魏碑書法大家孫伯翔先生的書法作品,亦是個性(筆風)鮮明。

    七分傳統是基礎。而三分個性可以彰顯自己的書法風格(筆風)。如果沒有七分傳統的元素做鋪墊,即便是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那也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俗作!

  • 9 # 本該是你哭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追求和發展國學,書法自然精益求精,國學繁榮書法自然復興,一味的追求書法藝術,只會誤入歧途

  • 10 # 上官1898

    謝邀。在書法文化中如何寫出自己的筆風?個人體會來說,這既是一個書內功的積累,又是一個書外功的積累。書內功的積累就是臨帖,臨帖之始要非常專一,一本帖臨他個三四年,四五年,然後放開,幾本字帖交替著臨,進行比較,比如《乙瑛》《曹全》《史晨》,比如《九成宮》《化度寺》,比如《勤禮碑》《玄秘塔》比如《苕溪詩》《蜀素帖》《虹縣詩》:比如《十七帖》《書譜》等等,注意其筆,字,章三法,特別是《蘭亭序》不光臨寫,還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書外功注意方面就較多了,關注過棋類,給畫(從素描到色彩都下過工夫),詩詞等等。當然,主攻是書法,欲寫出個人書風,必須以非常明確的某書外知識注入書法之三法之中。應當說,這是個功到自然成的問題,決非急於求成就能成的事情。(展現本人繪畫一幅,書法一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檢查防凍液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