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陳道明為什麼不指出康熙王朝中自稱孝莊是錯誤的?
10
回覆列表
  •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電視劇也難免有點小瑕疵,即使是《康熙王朝》這樣史詩級的電視劇,也難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小問題。至於劇中出現一些小問題,覺得演員應該指出來,就純屬是沒話找話了。

    作為一個老戲骨,陳道明老師的人品和演技是無話可說的,藝術上的造詣也是非常高的,與一些所謂的明星相比,他更多的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不過覺得劇中的臺詞有些小問題,認為他就應該指出來,實在不知道提問者是想高階黑呢,還是真的崇拜陳道明,覺得他應該什麼都懂,無所不知?在《康熙王朝》這部歷史電視劇中,陳道明塑造的康熙形象與《雍正王朝》中焦晃飾演的康熙被眾多網民評為最經典的康熙,誰更經典這裡就不評價了。

    孝莊是莊妃死後的諡號,真正的歷史上,孝莊在世時確實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這確實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個小失誤,也是各種歷史電視劇(電影)中常見的失誤之一。有的時候可能是編劇和導演的失誤,有的時候或許是明知道是錯誤,依舊還是要按照原有的臺詞去進行配音。

    不過對於電視劇中的小瑕疵,相信劇中的演員未必有時間去糾正,甚至也不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這個問題。畢竟演員的職責是按照編劇和導演的意圖,按照自己對劇情的理解來演好劇,並不是稽核劇本中是否有臺詞上的錯誤。如果雞蛋裡非要挑骨頭,《康熙王朝》上的很多劇情和真實歷史也並不是相同的,那豈不是要怪所有的演員不負責任,糊弄觀眾嗎?

    總的來說,《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雖然存在了一些小問題,但是已經是製作的非常不錯了。而在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糾正所謂的錯誤。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小問題並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民眾心中更接受孝莊的概念。若要提起孝莊,多數民眾都知道這是清代初期的傑出女性,輔佐了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位皇帝的太后。但是如果提莊妃這個概念,有多少人真的知道是誰呢?恐怕除了一些自以為博古通今的人會沒話找話自稱自己知道,甚至會說不知道的人都很無知,但是大多數對歷史不是很精通的民眾未必知道莊妃是誰,而且歷史上的莊妃也並非只有孝莊一個。所以只要大方向沒有什麼問題,小細節真心沒必要過於考究。

  • 2 # 覃仕勇說史

    答:我覺得,這是原著作者和編劇故意這麼安排的,所以沒有糾正的必要。

    我知道,會有人跟我急,說“孝莊”屬於諡號,是她死後由皇帝和大臣議定上的稱號,在她有生之年,怎麼會自稱“我孝莊”呢?

    道理我懂,我相信原著作者二月河老師更懂。

    但是二月河老師為什麼要讓劇中的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呢?

    一個明擺著的事實:如果由您來寫、或者由您來當編劇,由您來設計臺詞,您覺得孝莊應該怎麼自稱才好呢?

    怎麼樣?傻了吧?!

    跟您說吧,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部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這個“布木布泰”的蒙古語意思為“天降貴人”。

    看,如果安排孝莊太后自稱“我博爾濟吉特氏”,或“我布木布泰”,都很搞不是?

    孝莊太后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時為四貝勒的皇太極為側福晉。天聰初年,皇太極繼承了汗位,冊封其為西側妃,稱西宮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冊封崇德五宮后妃,孝莊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稱孝莊為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

    看看,孝莊太后生前的稱號依次有側福晉、西側妃、莊妃、聖母皇太后、昭聖皇太后、太皇太后。

    請問,您準備安排她自稱哪一個呢?

    好吧,可以借鑑西太后慈禧的例子,(“慈禧太后”是徽號,其諡號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孝欽顯皇后”),是不是可以安排孝莊自稱徽號 “昭聖慈壽皇太后”,即自稱“我昭聖”?

    但是,大部分觀眾從來只知有“孝莊”,哪知“昭聖”是什麼鬼?!

    您一口一個“昭聖”,別把觀眾給繞糊塗了。

    再有,《康熙王朝》就是一部戲說劇,面向的是勞動人民大眾,圖的就是一樂,有必要對劇中的稱呼、服飾、規矩那麼考究嗎?

    現在拍與慈禧有關的影視劇,大家也只提慈禧,沒什麼人去說什麼“孝欽顯皇后”。

    一句話,習慣了。

    再舉一例。元代大戲曲家睢景臣作套曲《哨遍•高祖還鄉》,講的是漢高祖稱帝后衣錦還鄉的故事。在劇中,他就安排了一個農民去罵劉邦:“你白(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您難道也認為古代戲曲作家也不知道諡號是什麼東西嗎?

  • 3 # pegasus1

    這當然是個錯誤,但這個錯誤是由來已久,且最符合人的一般習慣的。這一習慣的根本原因是,避諱,也就是不直呼人名。

    從正史來看,凡是已故的尊貴之人,多用諡號稱呼,皇家尤為明顯,最通俗的叫法往往就是皇帝稱廟號或諡號,而廟號其實不妨看做諡號的變種;皇后(含皇太后)都稱諡號;宗室通稱封號+諡號+爵位,所以對於絕大多數過世已久的太后,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和生前常用的徽號,那麼想稱呼她,也只好用姓氏+太后或諡號+太后的方式了。而清朝因為大多數皇后太后姓氏不止一個字,而且同姓的很多,所以最好辦法就是叫諡號+太后。有清一代,除了慈安慈禧隆裕(這三位趕上了末班車,她們的故事在她們活著就開始講,當時不知諡號),基本上都這個習慣。

    這個現象也直接影響到民間文學,從古至今,古人在故事裡還活躍著,人們就稱呼廟諡,也是約定俗成了。《般涉調·高祖還鄉》中,老鄉也是叫劉邦漢高祖的,明清小說更是不知有多少了。很多評書甚至直接把諡號說成是一登基就開始用,比如陳麗君的評書《春秋演義》(《六部春秋》)就是如此。《三國演義》在劉備稱帝后就立刻稱他“先主”,這顯然也是同一習慣,而且就是從《三國志》繼承來的,蜀漢就倆皇帝,先主云云,蜀漢滅亡前不會有這稱呼。

    那麼不這麼做行不行?那麼怎麼叫?直接叫名字不合規矩,叫年號沒有太后的事,叫徽號?除了慈安慈禧隆裕,你還知道誰的!

    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叫諡號(包括叫皇帝的廟號這類稱號),在今天,有些皇帝的名字叫得響,但也不是全體,古代就算知道,也不敢叫啊。所以也就只好將錯就錯這麼叫了。

    回到這個人物,她真名布木布泰,傳說中閨名大玉兒,不管對不對,都同樣不適合用做太后的自稱,怎麼辦?繼續叫孝莊好了。

    另外再多說一句,《康熙王朝》的劇本硬傷很多,一個個都改了也不現實。但孝莊太后的自稱,只是沿續一個民間文學的錯誤習慣,一個沒有好辦法改良的習慣。

  • 4 # 酷酷的郭先森

    康熙王朝出錯的地方多了去了,蘇麻喇姑是孝莊的陪嫁丫頭不可能與康熙相愛還有在打臺灣的時候姚啟聖已經死了當政的是鄭克爽也沒有魏東亭這個人更沒有李德全

  • 5 # 小祁說歷史

    不是沒人糾正錯誤,而是不糾正我覺得反而更好!

    (孝莊太后劇照)

    首先為什麼會有人會說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會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呢?因為諡號是在人死後,後人給予的評價性的文字,因此在孝莊太后活著的時候她是不會知道自己死後的諡號的。

    這裡就給大家普及一下諡號制度。諡號制度起源於西周,作用則是用來對死去的帝王、妃子、諸侯、大臣或者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價,給予或褒或貶或平的稱號!字數不定,少則一兩字,多則二十字!比如文、武、明、莊、睿都屬於褒諡;煬、靈、厲則是屬於貶諡,甚至是惡諡;獻、惠等則是平諡。

    (孝莊太后與少年康熙)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於廟號,諡號的給予不僅限於帝王,妃嬪、諸侯、大臣或者有名望的人都可以在死後由後人上諡號!而廟號則只有皇帝才擁有的,甚至是在漢朝時期都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擁有廟號的(廟號是指漢太祖、唐高祖這些稱呼)。

    所以說孝莊太后擁有諡號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她生前用來自稱那就不合適了,因為她是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的!

    (孝莊太后劇照)

    那我為什麼又說在電視劇中由她自稱孝莊挺好呢。假如我們就讓他們將這個錯誤更正過來,那孝莊太后應該自稱什麼呢?孝莊太后全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難道讓孝莊太后在垂訓群臣時來一句“我博爾濟吉特氏”或者是“我布木布泰”,觀眾聽起來不會覺得有點懵嗎?而且“孝莊”這兩個字即簡練聽起來又霸氣,收看效果明顯好於前者!

    雖然說是古裝電視劇,我們在追求復刻古代的歷史時,也要注意注意這是電視劇,電視劇也有它的藝術性和廣泛性,如果完全生硬的按照古代來拍,我想觀眾也很有可能看不明白,影響觀看效果!

  • 6 # 棗兒影視觀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康熙王朝》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沒有之一。看到關於它的問題也是不請自來。《康熙王朝》作為一部史詩級的歷史劇,而我最最喜歡的女演員斯琴高娃在劇中飾演的孝莊太后。記得劇中斯琴高娃一句“我孝莊”那種震撼力,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那樣的氣場,敢問女演員誰人能比?被震撼的同時相信也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孝莊”不是她的諡號嗎?這個bug啊,難道當時就沒有發現嗎?

    電視劇拍攝之時,“我孝莊”這一漏洞為什麼沒人糾正?

    沒有看見這個問題之前相信還有很多人被矇在鼓裡,今天咱們先科普一下知識。孝莊在世如果沒有時康熙稱之太皇太后,在崩世以後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

    在劇中在世的孝莊太后經常以“孝莊”自稱,是瑕疵還是故意為之?答案是確定的,後者。為什麼這麼說?孝莊太后全名是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作為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你是編劇你會怎麼設計臺詞?是叫孝莊更容易讓人接受,還是叫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合適呢?編劇不是傻子,知道哪個稱呼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在劇本稽核時,絕對有人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什麼沒有改?絕對有道理,到現在依然是“我孝莊”這麼多年依然沒有做更改,就已經很好的說明了一切,存在就是合理。

    歷史劇作為一種作為表達形式,目的也是讓觀眾容易接受,一些個小瑕疵和小詬病希望大家能理智對待,優質的內容才是王道!

  • 7 # 奇人投資

    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裡面,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太后,說話的時候總是我孝莊我孝莊的說,那麼他的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我當時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也在想這麼明顯的錯誤,為什麼沒有人指出來呢?可能當時這部電視劇的導演和編劇可能已經發現了這種錯誤,但是任由他錯下去。

    主要是因為孝莊其他的名字比較長,如果按照其他名次來講,可能就不是那麼有威嚴,所以為了體現孝莊太后的威嚴,編劇就沒有糾正這一錯誤,允許它繼續下去。另外一個原因是《康熙王朝》是由小說改編的,總有一些不是那麼嚴謹的地方,因為他不是歷史正劇,所以憋屈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孝莊這兩個字其實是她的諡號,諡號是在人死後才起的封號,所以說孝莊怎麼能知道他死後的名稱呢?因為這只是一部電視劇,並不是值得考究的紀錄片,所以錯一些字也沒有關係,也沒必要去深究,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就好了。其他電視劇中的太后都把自己自稱為哀家, 聽起來就沒有那麼的霸氣,但是《康熙王朝》把太后自稱為我孝莊,就會讓人肅然起敬,感覺這個名字不一般,所以我覺得也可能是編劇的良苦用心吧。

    有很多人會覺得《康熙王朝》的編劇不嚴謹怎麼會允許這麼小的錯誤存在,其實沒必要去糾結這麼簡單的問題,就算現在提出來了,電視劇也不能更改了。

  • 8 # 紅藍白鬱金香

    以前媒體沒那麼發達,人的知識面較窄,非文史專業人士不是很精通。

    除了孝莊這個梗,還有《唐明皇》裡的封禪讀chan。

    孝莊這個也算個大bug,是明顯的失誤,但是與現在的抗日神劇相比,後者更加令人髮指。

    總的來說,8、90年代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敬業精神要比現在強很多,越到後來越差。《康熙王朝》是2000年的作品,社會已經開始變得浮躁,比不上製作精良的《雍正王朝》!

  • 9 # 謝金澎

    《康熙王朝》這部劇雖然是陳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大製作,劇情、表演也還算可圈可點,但是比起《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還是差的遠了。

    比如題主提到的那句斯琴高娃扮演的孝莊太后行將就木前對人生的自我總結,口口聲聲“我孝莊”,簡直就是無知的出格。不僅僅是導演不懂基本歷史常識,包括演員應該也差不多。

    孝莊是孝莊太后的諡號,而不是名字。什麼是諡號?就是皇帝、皇后等殯天后,新任皇帝為了總結故去皇帝或者皇后、太后而封賜的名號。也就是透過諡號那短短几個字給故去的人一生的總結。

    孝莊太后一生輔佐兩帝,對於大清江山可謂功蓋千秋萬代。所以她去世後,康熙帝感佩至深,痛哭流涕。為她起的諡號全稱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所以孝莊太后的叫法是後世史家為了稱呼方便叫的她的諡號。也就是說,她沒有死之前,她都不知道她將來的諡號是孝莊。

    然而,斯琴高娃一口一個“我孝莊”,強則強矣,不合事實。純屬胡編亂造、貽笑大方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當年看《康熙王朝》感到想吐的。那就是康熙御駕親征與葛爾丹兩軍數十萬軍隊對壘行將開戰時,為了煽情,導演強行插戲,將康熙女兒、葛爾丹老婆藍琪兒和康熙妃子、藍琪兒母親兩個女人強行插入格擋在兩軍之間哭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那場面,好一個酸爽、好一個荒誕。

    導演以為皇帝御駕親征的兩軍交戰是過家家麼?是百姓家裡女婿和岳父幹架麼?周立波打岳父也沒有用過這麼爛的橋段嘛。

    總之,我覺得,《康熙王朝》這部劇,看還是好看的,就是從導演到劇情然後到演員,都嚴重背離人物背離史實,太過矯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薄型防火塗料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