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題主提及的李鴻章觀看馬克沁機槍演示的事情應該發生於1896年他作為特使出訪歐美期間。有答友稱李鴻章出席了1884年馬克沁機槍首次公開展示,這恐怕是以訛傳訛,1884年時李大人還在處理中法戰爭的爛攤子,沒空去歐洲觀摩馬克沁先生的新發明,而且李鴻章一生中首次出國是1895年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方談判,因此在1896年之前李鴻章應該沒有機會實際接觸到馬克沁機槍。

    1896年出訪歐洲的李鴻章。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李鴻章代表清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揹負起戰敗之責,成為千夫所指的國賊,丟官棄職,閒賦在家。恰逢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慈禧感念李鴻章的功勞,委任他為全權特使,赴俄參加登基慶典,並順道訪問歐美八國,歷時半年之久,此舉實有出國避風頭之嫌,但確實給這位朝廷重臣親眼考察西方世界的良機。

    1896年李鴻章訪英時與英國首相加斯科因-塞西爾(左)和喬治·寇松爵士(右)的合影。

    李鴻章訪歐期間有幸觀看了馬克沁機槍的演示活動,當時這種新式武器以極高的射速噴射出密集的彈雨,將一棵粗壯的大樹攔腰射斷,這種驚人的威力讓李鴻章驚呼:“太快了!”然而,當聽說這種機槍射擊一次耗費的子彈多達30英鎊時,他又搖頭說:“太貴了!”於是打消了引進馬克沁機槍的念頭。顯而易見,李鴻章拒絕接受馬克沁機槍的主要原因在於使用成本過於高昂,馬克沁機槍當時作為一種尚未普及的新式武器,造價本身就很貴,而超越以往任何槍械的高射速(550-600發/分)又導致彈藥消耗驚人,這使得其運用成本相對傳統槍械大幅上升,令使用者不得不量力而行,尤其是對民窮國弱、軍工基礎薄弱的中國而言更是如此。

    1895年時,海勒姆·馬克沁(左)與他發明的機槍。

    金陵製造局仿製生產的加特林機槍,當時稱為格林快炮。

    李鴻章對於馬克沁機槍本身肯定是非常向往的,但是其成本之高卻令他深感畏懼,要知道那時的中國剛剛戰敗,揹負了高達2億兩白銀的賠款,財政破敗,連維持正常的軍備都很困難,談何引進這種新式武器?而且,晚清的軍工生產能力還相對低下,子彈產量如何滿足機槍彈藥的大量消耗,這確實是個大問題。另外,在19世紀末,西方軍界對於馬克沁機槍的態度也不見得比李鴻章更積極,當時很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一發子彈就能殺傷一個士兵,與其用機槍亂射一通,不如多訓練些神槍手更划算,他們都認為馬克沁機槍是對彈藥的極大浪費。實際上,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後,西方主要強國才開始大規模仿製和裝備馬克沁機槍。洋大人尚且如此,李中堂又能如何呢?

  • 2 # 怒海歸航

    晚清的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步槍和步槍子彈生產量都很少,不能裝備全國的軍隊,依賴外購,更別說機槍了,馬關條約後,清政府財政破產,李鴻章去職,並不能負擔這個經費,而且一種武器的更新普及需要漫長的過程和實戰的考驗,機槍作為新出現的武器,他的效能,戰術,部隊編制,後勤補給,都在摸索中,並不成熟,就和現在的電磁脈衝炮,鐳射槍一樣有很多未知之處,現代人並不比古人高明,不能放空炮

  • 3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近代軍事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所謂李鴻章和馬克沁的段子,大致的模式是說李鴻章去英國參觀馬克沁機槍的設計試驗,明明看到了馬克沁機槍的威力,但是卻嫌這種機槍過於耗費子彈,而沒有購買,給人以李鴻章非常顢頇的感覺。為了說明這一問題,很多時候還有人會舉出一張李鴻章參觀馬克沁機槍設計試驗的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棵被機槍打斷的樹,足以證明機槍的威力。

    但是,上面這個段子,是徹頭徹尾的訛傳。李鴻章並沒有奉命跑到英國去購買武器,跟沒有什麼參觀馬克沁機槍設計的事情,至於網路上流傳的那張李鴻章參觀馬克沁機槍射擊的照片,實際上照片上的並不是李鴻章。

    歷史上,李鴻章是在甲午戰爭之後的1896年訪問英國,此行的所見所聞,有隨員記錄為日記《李傅相歷聘歐美記》,其中並沒有什麼去看馬克沁機槍射擊的事情。而且,馬克沁機槍在此時對李鴻章來說,根本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因為早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引入過,金陵機器局的工匠唐白頭還曾經山寨仿造過,稱為賽電槍。

    (網上流傳甚廣的“李鴻章參觀馬克沁射擊表演”的照片,實際上照片上右二那位身形瘦小的老人是中國駐英公使龔照瑗)

    (19世紀90年代擔任中國駐英公使的龔照瑗)

    (1896年環球訪問中的李鴻章,可以對比一下,李鴻章和洋人的個頭差不多)

    既然李鴻章沒有去看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那為什麼有一種很多人說成是李鴻章在英國參觀馬克沁射擊的老照片呢。實際上,現在流傳很廣的那張照片上的官員狀模樣的老人根本不是李鴻章,不僅從面容可以看出問題,照片上的人個頭也沒有李鴻章那般高大,出現在照片上的,實際上是中國駐英公使龔照瑗。

  • 4 # 小覃說交通

    李鴻章還是比較能洞察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的,但是問題是花幾萬兩買機槍不難。但是他在看到馬克芯的射速時,卻打起了算盤。槍是好槍,問題是用起來,這銀子就成了水了,嘩嘩的流了。所以也就沒有第一時間大量購買。不過後面也購買了一些,但是卻是丟在武器庫裡發黴。槍是好槍,但是卻沒有真正會用的人。以至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時候開啟清軍武器庫時驚呆了,裡面的武器遠遠比他們的好。本來槍彈補給不足的八國聯軍欣喜若狂,直接拿起就用。不得不說,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惱火的咬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彥斌《我們一直都在》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