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與“大我”是儒家的概念。“小我”指個人身體實體為邊界的“我”,也可以叫“個己”。“大我”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甚至國家。俗話中常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來表示儒家強調的一個人的“修身”過程。但是,紐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奧克蘭大學榮休教授葉宋曼瑛不認同儒家的觀點,她認為,“中國傳統的文化與歷史從來都不會突出‘自我’,我們談的都是國家、社會、族群,我們強調的是集體,是‘犧牲小我’的美德。時至21世紀,應該是走出這傳統的條條框框、尋找自我的時候了。”哲學家馮友蘭從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張即我就是私的立場出發,並不贊成“小我”“大我”的提法。他說,“近人常說有‘大我’,有‘小我’,這種提法是不對的。和‘我’相對的是天地萬物。柏拉圖說的從洞穴中解放出來的人,就是從‘我’中解放出來。如果他從‘小我’中解放出來,又被置於‘大我’之中,其‘我’雖有大小,而其為洞穴則一”(馮友蘭,理想人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7)。
近日,張世維在《北京晚報》“文學70年:1949-2019”的欄目下發表文章“朦朧詩:從‘不懂讀起’”,也說到“小我”與“大我”(《北京晚報》,2019,10,11)。張世維說:“表達自我的朦朧詩寫作必然是一場勇敢的歷險……,這群年輕的朦朧詩人與前輩們的‘大我’創作迥然不同,顧城發表於1979年的文章……(大聲吶喊)還是先找到失去了的‘自我’吧!顧城的詩作的確展現出卓爾不凡的‘小我’目光,短短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不知激勵了多少青年,在他們那裡,閱讀、書寫朦朧詩是一場勇敢、刺激、驚奇的冒險”。
“小我”與“大我”是儒家的概念。“小我”指個人身體實體為邊界的“我”,也可以叫“個己”。“大我”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甚至國家。俗話中常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來表示儒家強調的一個人的“修身”過程。但是,紐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奧克蘭大學榮休教授葉宋曼瑛不認同儒家的觀點,她認為,“中國傳統的文化與歷史從來都不會突出‘自我’,我們談的都是國家、社會、族群,我們強調的是集體,是‘犧牲小我’的美德。時至21世紀,應該是走出這傳統的條條框框、尋找自我的時候了。”哲學家馮友蘭從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張即我就是私的立場出發,並不贊成“小我”“大我”的提法。他說,“近人常說有‘大我’,有‘小我’,這種提法是不對的。和‘我’相對的是天地萬物。柏拉圖說的從洞穴中解放出來的人,就是從‘我’中解放出來。如果他從‘小我’中解放出來,又被置於‘大我’之中,其‘我’雖有大小,而其為洞穴則一”(馮友蘭,理想人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7)。
近日,張世維在《北京晚報》“文學70年:1949-2019”的欄目下發表文章“朦朧詩:從‘不懂讀起’”,也說到“小我”與“大我”(《北京晚報》,2019,10,11)。張世維說:“表達自我的朦朧詩寫作必然是一場勇敢的歷險……,這群年輕的朦朧詩人與前輩們的‘大我’創作迥然不同,顧城發表於1979年的文章……(大聲吶喊)還是先找到失去了的‘自我’吧!顧城的詩作的確展現出卓爾不凡的‘小我’目光,短短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不知激勵了多少青年,在他們那裡,閱讀、書寫朦朧詩是一場勇敢、刺激、驚奇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