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蜜桃姐姐
-
2 # 佳佳204550209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1.問清楚小朋友為什麼要拿。2.講道理給小朋友聽,為什麼不能拿幼兒園的東西。3.讓小朋友自己打電話給老師說,他今天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來了。4.第二天去上課,讓他悄悄的把東西拿給老師,不要讓其他小朋友看見,因為小朋友看見了,就變的亂七八糟了。
-
3 # 假寐的蝸牛
我會告訴他:媽媽理解你喜歡這玩具(書),但是你帶回家了別的小朋友就不能玩了,這不公平哦!你可以在學校選工作時玩。學校的東西帶回家應該徵求老師的意見,借回家玩吧!不過要信守承諾不損壞、按時還。 不過還好,我兒子從沒發生過這種事,因為經常上學路上聊天時會給他這些建議。
-
4 # 李夢龍
首先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定是要知道的,孩子這種行為絕對不能和盜竊劃等號,因為孩子對於這種行為的性質與嚴重性還沒有足夠的認知。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教育和引導為主,那麼怎樣去教育和引導幼兒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開展相關教學活動。
如果班裡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作為老師一定要開始重視,可以順勢組織一次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給孩子普及相關知識,讓孩子們瞭解這種行為的嚴重性,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與意識。
第二:透過多重形式滲透。
除了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進行滲透。例如設定相關的活動區角,或者利用圖片繪本以及故事案例的分享,讓孩子們對此形成意識與觀念,這種方法家長同樣適用。
第三:與家長交流溝通。
如果孩子出現了此類情況,老師一定要告知家長,同時也要讓家長清楚,孩子這種行為和偷盜是不同的,需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嚴重性與危害,並且在家也要教育和引導孩子,做到家園共育。
第四:教會孩子正確的方式。
孩子會把這些東西拿回家,證明孩子對這個物品的喜愛。那麼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教會孩子運用正確的方式去獲得。例如可以向老師說明情況,借用物品到期歸還,或者拿別的玩具進行交換,方法有很多隻要孩子學會運作正確的方式,對於孩子的以後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
5 # 太陽282251427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應該是父母沒有做這方面的引導。小孩的主觀意識沒有大人那麼強,遇到自已喜歡的東西認為喜歡就可以拿走,因為幼兒園不是商場,如果是商場的話小孩肯定會表達說要買。父母應該引導小孩說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走,讓小孩意識到東西不是自已的,在這裡可以玩,但不能拿走,幼兒園是小朋友一起玩的地方,不是自已的家。老師也應該引導小孩幼兒園的東西、玩具是大家一起分享的。不可以帶回家,歡迎小朋友們明天繼續來幼兒園一起分享。
-
6 # 學慧幸福嘉
我們幼兒園裡有類似的情況,一個小朋友把幼兒園的玩具裝進口袋裡了,被萌萌老師發現之後萌萌老師是這樣做的
整理完區域之後本來要繼續下面的課程,但是萌萌老師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她調整了一下課程,對孩子們進行了一下,隨機教育
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象寶寶要回家:
一個小朋友把幼兒園的小象玩具帶回了家,晚上,她在睡覺的時候聽著有哭的聲音,原來是小象寶寶哭著要找媽媽,他想幼兒園了,想幼兒園裡的媽媽了
這位小朋友聽了小象寶寶的哭訴,覺得很愧疚,就把小象寶寶送回了幼兒園
然後萌萌老師用擬人的手法,讓小朋友們聽一聽,哪裡有聲音,唉?好像是玩具寶寶在說話
玩具寶寶再在說:
這裡好悶啊,這裡好悶啊,我要出去,我要回我自己的家
“哪裡來的聲音?小朋友幫忙找一下吧!”
那個把玩具裝到自己口袋裡的小朋友悄悄的把玩具拿了出來
“老師,我找到了,我把她送回家”
然後萌萌老師就誇獎了這位小朋友,因為他讓玩具寶寶回家了,是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好孩子
透過這件事情之後呢,我們幼兒園策劃了一個家長會,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跟家長做了一下交流
大概內容如下
遇到孩子把玩具帶回家,這樣的事情請家長不要小提大作,這不能說明別的問題,只能說明孩子特別特別喜歡這個玩具,家長協助小朋友把玩具送回幼兒園,送回玩具的家就好這樣的事情發生,提醒家長幫孩子保護她的界限的安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鄰家的小孩到我們家來玩,如果家長不經孩子的允許,就把孩子的玩具讓別人玩,這樣會導致孩子界限不清楚,所以對於別人的東西他也覺得可以拿,孩子一方面努力的抓取,維護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玩,而一方面又侵害別人的界限。有人到我家來玩,我都會非常認真的問我家陽陽讓哥哥玩一下好嗎?得到他的同意,我才會把他的玩具分享出去,否則我是會拿我的東西來分享給別人,而絕不會動他的東西如果孩子又碰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可以跟別人說一下:我可以帶回家嗎?得到別人的允許之後才可以把玩具帶回家,並且第二天要還回來。孩子不打招呼就把東西帶回家,還有一方面的可能,他認為打了招呼也不會得到允許,那這樣的事情就反射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需求是否經常滿足?記得之前有一個教育實驗叫做延遲滿足,但是在我看來一個經常不被滿足的孩子,他會更多的抓取,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更要抓取更要想盡辦法獲得,所以提前家長多關注一下孩子的需求吧,如果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不是太過分的話,儘量滿足孩子吧!上面是我們給予家長的指導,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7 # 最美幼兒緣7
孩子經常性的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作為幼兒園老師應該怎麼辦?我相信每一個幼兒園老師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特別是孩子在剛開始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他在幼兒園裡面覺得這一個玩具好,所以就想把這個玩具帶到家裡面去。
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現象,我們不能說他是偷竊,因為他自己在心裡根本不知道他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行為,他只是單純的認為這個玩具比較好,所以想帶回家去玩。但是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就是偷竊的行為,特別是在幼兒園老師和家長的眼中。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了一定要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然後告訴他幼兒園裡面的東西不是他的,如果他要想玩的話就必須在幼兒園裡面玩,不能帶回家。如果他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了家,首先一定要經過老師的同意,如果老師同意了,那麼他可以把東西帶回家,如果老師不同意,他偷偷把東西帶回了家,那麼就是偷東西的行為。
老師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給他講這些道理他都不懂,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每個孩子都是比較聰明的,並且我們一定要把所有的道理都給孩子講清楚,孩子聽的多了,那麼他就能自然而然的聽懂了。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園老師也要和孩子的家長交流溝通一下,因為如果老師不給家長溝通的話,有的孩子回到家裡面會說謊話,到時候讓家長誤會老師就不好了。
當老師在給家長交流溝通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上來就說別人家的孩子偷拿幼兒園的東西,雖然事實是這樣的情況,但是這麼說是非常不好聽的,家長心裡也會非常的不得勁。因為本身孩子確實不是故意去拿幼兒園的東西,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尚小,他根本不懂得偷盜是怎麼一件事情?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把事情跟家長明確的說清楚,然後請家長和老師一起幫忙教育孩子改正這個壞習慣,避免等孩子長大了之後,還會出現偷別人東西的情況。我原來帶過了一個小班的孩子,就是這種情況。
因為幼兒園的玩具對於他來說比較新鮮,他玩了一天還沒有玩夠,所以說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就把玩具偷偷地裝在了口袋裡面,當時因為孩子多老師也沒有看清楚,還是孩子的家長髮現的,然後給老師打個電話,老師才知道孩子把這個玩具帶了回家。
所以說家長也都是比較明事理的,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及時教育了孩子,拿別人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別人,如果不經過別人同意拿東西的話,就是小偷的行為。有的家長就不是這樣的,有的家長覺得不就是一個小玩具嗎?又不是沒有了,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家長這樣教育孩子的話,那麼孩子時間長了絕對會養成偷竊的壞習慣。
第二天的時候,家長讓孩子主動拿著玩具到了教室裡面還給了我,並且向我道了歉,我也原諒了孩子。並且告訴他這個東西是幼兒園裡面的,如果他想玩可以在幼兒園裡面玩,但是絕對不能拿回家,如果他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拿回了家,那他就不是一個好孩子了。
所以說,老師和家長及時教育制止了孩子的這種行為習慣,孩子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把玩具拿回家的情況,即使他特別想玩,他問了老師的意見之後,如果老師同意了,他才把東西帶回家。如果老師沒同意,他從來沒有把東西偷偷拿回家的時候。可以說這樣的家長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值得我們老師認可的。
但是還有一部分家長,他們就不是這樣的想法。同樣是我帶過一個班的小班的孩子,他在放學的時候拿了一個玩具回家,老師當時也沒有發現,第2天他也沒有拿回來,他的家長也沒有告訴老師,第2天另一個小朋友才告訴老師說:這個小朋友昨天拿了一個玩具回家,老師問這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承認,後來告訴老師說在家裡。
放學的時候呢,老師就和孩子的家長交流溝通了一下,老師覺得孩子的這種行為就一定要及時制止,不然以後會害了孩子。那麼家長不是這麼認為的,家長說:不就是一個小玩具嗎?明天給你拿過來就好了,又不是特別貴的東西,我們又不是買不起。
所以我們當時聽到家長這麼說,就知道這個孩子在家長的教育下以後絕對不會有多大的氣候。果不其然,當孩子上了一年級的時候,就經常發生偷拿別人橡皮、鉛筆的情況,老師因為這件事找過家長好多次,老師都想要把孩子勸退了。
所以說,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出現拿幼兒園東西的情況,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讓他認識到這件事情的錯誤性,並且改正。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不管,那麼等孩子長大了之後就管不了了,孩子就會形成一些非常壞的行為習慣。到了那個時候,家長想要後悔也來不及了。
-
8 # 神奇麻麻木小暖
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家長的腦子裡閃過的第一次個詞語肯定是“偷”,孩子怎麼“偷”東西了。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的崩潰,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其實家長不必感到緊張,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將0—3歲幼兒的行為看作無意識行為,4—7歲幼兒的行為看作有意識的行為。
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孩子在小班的時候,基本上是屬於無意識的行為,他對於歸屬的概念並不清晰,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沒有玩夠,想繼續玩怎麼辦,就選擇拿回家。他沒有意識到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而隨著孩子長大,中大班的時候,這段時間發生拿玩具回家的行為,這個基本上就是屬於有意識的行為了。他喜歡一樣東西,他已經產生想佔為己有的念頭。同時他已經意識到拿回家的行為是的,不好的了。
對於無意識的行為,家長不必上綱上線,嚴加斥責。而對於有意識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不正確的做法:
1、 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籤
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拿回東西,就馬上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偷”,並加以指責,甚至打罵,似乎孩子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你這些過激的反應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孩子會感到特別的羞恥。給自己貼上“小偷”的標籤,甚至自尊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打擊。
3、 不要打罵孩子
你的打罵和過於激烈的反應,只會激發他們的對抗和報復心理,還會讓孩子對自身產生深深的厭惡。
正確的做法:
1、 理解孩子
孩子對於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喜歡的東西,肯定會有十足的興趣。當成人見到心儀的物品時都想買回家,更何況孩子,只是孩子不懂得自己應該用什麼樣的正確方式得到,是買還是借。他沒有這個意識,他只知道我喜歡就要拿回來,不管別人是否同意。
所以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屬於正常的心理範圍。
2、 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誡孩子
如果是幼兒園的物品
可以問孩子如果你回不了家的,你是否傷心,害怕,想爸爸媽媽呢?玩具也是一樣,幼兒園就是他的家,如何它回不了家了是不是很傷心,很害怕呢?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的物品
可以問孩子,如果你心愛的玩具不見了,你傷心嗎?那其他小朋友發現自己的玩具不見了是不是也傷心呢?媽媽可以理解你想玩的心情,但是我們可以先和小朋友說一聲,這樣他就不用著急,不用擔心了,對不對?
3、 和老師私下溝通
私下裡和老師溝通一下,孩子的行為,並讓老師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把物品歸還遠處。
對於孩子歸還的行為,要給予積極的表揚和肯定。並且鼓勵他和其他小朋友說出自己也很喜歡,想借的想法。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4、平時生活中,注意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
有的父母經常把孩子的衣服,玩具隨便送人。這樣會導致孩子對物權認識不清。建議家長在送人前,都要先問一下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就知道贈予或索取都是需要別人的同意的。而不是任意拿走的。
孩子從幼兒園拿東西會來,其實並不可怕,作為家長只要放平心態,正確引導,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可以很快得到糾正的。
回覆列表
到了幼兒園,大多數孩子都明白拿走不屬於他們的東西是不對的。即便如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會因為覺得某樣物品可以幫助到自己,私自拿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且在他們心中,可能結果也不嚴重,沒什麼大不了的。比如,有個孩子在書法課上“偷”了同伴的筆,因為同伴的字寫得比自己好,他覺得這支筆能讓自己提高書法能力。
如果家長當場發現孩子的行為,那就要讓他明白,拿不屬於他東西是不對的。朋友在這個年齡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指出,做這樣的事情也會破壞他和朋友的友誼。不要給孩子立馬貼上“小偷”的標籤,也不要把重點放在他的偷竊行為上。相反,告訴孩子,家長關心的是如果他拿了別人的東西,他的老師和朋友會如何看待他。
如果家長懷疑孩子用藉口推脫,那先請仔細觀察情況。比如問孩子揹包裡的溜溜球是從哪裡來的,如果孩子說是他的朋友給他的,那就需要詢問一下朋友的家長,看看是不是這樣。如果孩子真的是不問自拿,但家長又聽信了他的藉口,孩子會“喜歡上”這樣的做法,會越來越不誠實。有時候,家長也要整理一下孩子的房間,如果有多出來的,明顯不是爸爸媽媽送給孩子的玩具或物品,最好要問清楚來源。
偷竊是一種家長不想讓孩子染上的惡習。如果家長已經努力教導孩子,孩子卻還有這樣的行為,那就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可能是孩子有潛在的心理問題,需要專業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