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面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忍不住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的驚歎,這時,“醞釀效應”就綻開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詩詞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這一心理的寫照。心理學家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面推理,儲存在記憶裡的相關資訊在潛意識裡組合,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面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因此,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許答案真的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2阿倫森效應
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實驗】分4組人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結果】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應用】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態度。
【例項】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樓的後面,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裡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見者無奈。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眾童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次日,這位朋友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眾童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對孩子們言:“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眾童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分析:“正面難攻”的情況下,採用“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應。
2、反例
小剛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進單位,他決心好好地積極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於是,他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佈置的任務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難,也硬著頭皮一概承攬下來。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議的。但問題是小剛的此時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模式相差甚遠,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難以有長久的堅持性。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佈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我們社會評定一個人所運用的“核心品質”。
3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4安泰效應
安泰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他力大無窮,無往不勝。因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裡汲取無窮的力量。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便誘使他離開地面,在空中殺死了他。因此,要學會依靠大家、依靠集體。
5暗示效應
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少年兒童較XXXXX更易於接受暗示。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語言暗示、動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語言暗示——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你真聰明”“你一定行”等語言為孩子打氣,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鼓勵,比如:
領:我很棒!( X X ) 眾:你很棒!( X X )
領:你也行! ( XX X) 眾:我也行! ( XX X )
動作暗示——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緒、思想內涵更不容易把握,這時候動作暗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能用肢體動作暗示學生,使學生更快地理解音樂作品。例如在表現音樂情緒方面,教師可以用左右輕輕擺動身體來表示輕柔舒展的音樂,用小幅度的點頭來表示歡快活潑的音樂。
表情暗示——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有許多的表演環節,包括唱歌表演、律動表演、樂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體表演、小組表演、個人表演等。在這些環節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表情暗示的作用。當學生在表演時,教師如果是微笑的注視著他們,那麼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他們能看到老師眼裡的肯定和讚許。而在對學生音準的訓練過程中,可運用柯達伊手勢的動作暗示,讓學生對抽象的音高有比較直觀的理解。有一個班在學習歌曲《可愛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豐盛羊兒壯”時,總是把最後一個音“5”漏掉。所以當唱到這幾小節時我就用手勢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後一個音“5”時,我的手向上一帶,學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幾遍之後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學會自我暗示,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體驗中更好的發揮自主性。有的學生每當遇上聽辨練習就會有“慘了!慘了!”“好難啊!”等自我暗示,在學習上維持著焦慮狀態,從而干擾正常水平發揮。這種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嚴重阻礙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想著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師的課堂展示也是一個客觀實在的態度暗示,具體體現在教師的精神狀態以及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投入程度上。
6 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7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麼說。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資訊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 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繫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資訊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藉助外界資訊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資訊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XXXXX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8巴霖效應
源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鐘都有一名笨蛋誕生。”巴霖效應”多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屬”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換言之,那些詞句的適用範圍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例如:水瓶座理性而愛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愛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遠沒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愛心嗎?我們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價值,畢竟它存有統計的基礎在。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聰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訴你,你又錯了!知道什麼叫做”天醉人亦醉”嗎?既然身旁有超過半數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試著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觀念(實際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對情侶在星座學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兩人都不迷信,但他們的心理必然會承受一股不小的壓力,在往後交往的時間中,若有了衝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種”原來真的不合適”的預設就會被強迫成立,最終難逃分手命運!
1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面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忍不住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的驚歎,這時,“醞釀效應”就綻開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詩詞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這一心理的寫照。心理學家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面推理,儲存在記憶裡的相關資訊在潛意識裡組合,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面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因此,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許答案真的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2阿倫森效應
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實驗】分4組人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結果】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應用】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態度。
【例項】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樓的後面,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裡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見者無奈。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眾童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次日,這位朋友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眾童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對孩子們言:“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眾童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分析:“正面難攻”的情況下,採用“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應。
2、反例
小剛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進單位,他決心好好地積極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於是,他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佈置的任務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難,也硬著頭皮一概承攬下來。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議的。但問題是小剛的此時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模式相差甚遠,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難以有長久的堅持性。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佈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我們社會評定一個人所運用的“核心品質”。
3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4安泰效應
安泰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他力大無窮,無往不勝。因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裡汲取無窮的力量。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便誘使他離開地面,在空中殺死了他。因此,要學會依靠大家、依靠集體。
5暗示效應
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少年兒童較XXXXX更易於接受暗示。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語言暗示、動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語言暗示——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你真聰明”“你一定行”等語言為孩子打氣,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鼓勵,比如:
領:我很棒!( X X ) 眾:你很棒!( X X )
領:你也行! ( XX X) 眾:我也行! ( XX X )
動作暗示——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緒、思想內涵更不容易把握,這時候動作暗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能用肢體動作暗示學生,使學生更快地理解音樂作品。例如在表現音樂情緒方面,教師可以用左右輕輕擺動身體來表示輕柔舒展的音樂,用小幅度的點頭來表示歡快活潑的音樂。
表情暗示——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有許多的表演環節,包括唱歌表演、律動表演、樂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體表演、小組表演、個人表演等。在這些環節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表情暗示的作用。當學生在表演時,教師如果是微笑的注視著他們,那麼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他們能看到老師眼裡的肯定和讚許。而在對學生音準的訓練過程中,可運用柯達伊手勢的動作暗示,讓學生對抽象的音高有比較直觀的理解。有一個班在學習歌曲《可愛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豐盛羊兒壯”時,總是把最後一個音“5”漏掉。所以當唱到這幾小節時我就用手勢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後一個音“5”時,我的手向上一帶,學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幾遍之後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學會自我暗示,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體驗中更好的發揮自主性。有的學生每當遇上聽辨練習就會有“慘了!慘了!”“好難啊!”等自我暗示,在學習上維持著焦慮狀態,從而干擾正常水平發揮。這種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嚴重阻礙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想著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師的課堂展示也是一個客觀實在的態度暗示,具體體現在教師的精神狀態以及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投入程度上。
6 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7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麼說。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資訊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 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繫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資訊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藉助外界資訊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資訊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XXXXX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8巴霖效應
源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鐘都有一名笨蛋誕生。”巴霖效應”多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屬”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換言之,那些詞句的適用範圍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例如:水瓶座理性而愛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愛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遠沒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愛心嗎?我們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價值,畢竟它存有統計的基礎在。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聰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訴你,你又錯了!知道什麼叫做”天醉人亦醉”嗎?既然身旁有超過半數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試著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觀念(實際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對情侶在星座學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兩人都不迷信,但他們的心理必然會承受一股不小的壓力,在往後交往的時間中,若有了衝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種”原來真的不合適”的預設就會被強迫成立,最終難逃分手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