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姓名名
-
2 # 職場魅力
人與動物的區別,不是人能說話, 而是人會思考。
人, 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 大對數人是沒有自己的想法, 都是人云亦云。
批判性思維:也就是你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而不是人云亦云。
大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跟我們說:要有批判性思維,對書本上的內容要學會批判思考(criticle thingking),你們要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 老師讓我們分析一篇文章的結構,然後挨個地叫了多個同學起來回答“這篇文章的架構是怎樣的?”然後他說:“你們回答得都不對,知道為什麼你們回答不對嗎?”
“因為作者本身就沒有邏輯!這個不是你們的問題, 是作者的問題。” 我們頓時笑趴了,給老師鼓起了熱烈的掌聲。
老師繞了那麼大的一圈, 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你們要敢於去挑戰權威, 你們要有自己的思考,別人說的一定就是對的。
生活中, 我們習慣了人云亦云, 因為思考問題, 是一件累人的事情。雖然, 知道當年老師告訴我們“要學會批判性思考”是對的, 但是畢業了多年之後, 自己才慢慢有了一些領悟。
當你認真地去思考別人都相信的東西, 然後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的時候, 你會覺得自己特別棒!你可以做到跟別人不一樣, 你也不需要跟所有人一樣。
你也討厭“雞湯”嗎?很多人都討厭“雞湯”, 覺得都是空話, 都是虛的,就是給人打雞血而已,沒有實際的方法指導等, 沒有什麼意義。
但是又有一句話叫做“存在就是合理的”。 既然大家都不喜歡“雞湯”,但是為什麼它還能存在呢?
它存在就說明它是合理的。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它自己存在的價值。那雞湯,它的價值就是“讓一個人奮起, 燃起一個人的激情”,它的作用也就僅此而已。讓一個人燃起了新的希望,激勵這個人再繼續尋找方法, 解決自己的問題, 然後走向成功。
所以,雞湯, 它不需要成為“方法指導”, 它就是“雞湯”而已。 作為雞湯,它有自己的一定的價值就足夠了。
人這一生追求的就是快樂和幸福?記得有一期《奇葩說》, 大家都在說“人生追求的是快樂, 是幸福!”
但蔡康永老師說:我們這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 而讓我們感到幸福、快樂的時刻在我們生命中是少之又少的, 我們實際上追求的是一種平穩。在幸福快樂和痛苦悲傷中不斷地綜合, 而獲得一種平穩。 一個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快樂或者都悲傷。大多數的時候, 我們是在平穩中度過了人生。
蔡康永老師的觀點跟大家都不一樣, 讓人醍醐灌頂。聽君一席話, 感覺重新整理了一遍人生觀, 喜歡這樣“洗腦”的感覺。
每個人都需要閱讀?“閱讀是很好的一件事,閱讀能讓你收穫更多的知識,拓寬你的視野等”。 但是每個人都需要閱讀?如果你是那種特別活躍, 好動、喜歡社交的人, 你可以透過結實好朋友、旅行等更適合你的方式增長知識,而不一定需要閱讀。
看到有些人根本不適合讀書,一個小時才閱讀完1頁書,看書看得特別煎熬和痛苦, 而又毫無收穫。
這個時候你需要思考的就是“每個人都需要閱讀?”也許這種增長知識或者放鬆自己的方式並不適合你。所以, 當你學會思考, 你就會發現眾人所堅持的不一定都是對的。道理可能是對的, 但是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
那我們該如何取培養批判性思考呢?
1、積累知識知識是基礎, 你可以透過書籍、課程學習、旅行、交友等各種方式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只有當你的大腦中具備了更豐富的知識的時候, 你才能更能發現“錯誤”。
如果你瞭解過《睡眠革命》, 你就知道並不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睡8個小時,每個人可以透過掌握自己的睡眠模式, 即使是睡6小時也讓自己有更高質量的睡眠。當下次看到“每天睡8個小時”的這種建議的時候, 你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
所以,我們要做知識的積累者, 每天一點一滴,積少成多, 總有一天, 你也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2、學會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 與邏輯思考分不開。推薦一本書《學會提問》,書中詳細介紹你可以如何從別人的發言中找漏洞去提問,提出更重要或者有意義的問題。
沒有資料、依據支撐的觀點都是可以被挑戰的。
3、 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思考是隨時可以進行的一件事, 你可以在洗澡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坐公交的時候 喝咖啡的時候思考, 它不侷限於任何場景,但思考的共同點是:專注。
不管你處於任何場景, 那時的你一定是專注的。也只有你專注的時候, 你才能把一個問題思考地更加深入。
有很多人每天都很忙, 忙到沒有一點時間來充分發揮和訓練自己的大腦。當你有一天, 發現自己對任何問題,可以不經過腦袋,都直接有答案的時候, 你一定要警惕, 因為你已經漸漸地不會思考問題了。所以, 儘量每天給自己留點時間思考。
-
3 # 托特科學實驗
當今的就業市場給傳統工作只留了一點點空間。資訊時代要求有創造力的工程師,設計師和研究人員推動我們的技術進步。創新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使人們能夠提出針對日常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技術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最新進展表明,世界正在擺脫傳統性工作,創新型工作開始復興。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是他們的思考和創造能力。科學家,工程師,作家和許多其他人每天都使用這種技能來解決問題。
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但可以有意識的幫助其發展。我們的教育系統通常會透過解決問題和設計研討會來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但是課堂大多是面向融合思維的,而我們的教育系統只能做到這一點。問題是,幾乎沒有一個問題的明確答案,而且透過教科書答案解決的難題很少。創造力是透過個人對失敗和成功的經驗來發展的。但是進入就業市場的學生沒有時間去經歷必要的成就和失敗,以自然地培養創新技能。因此,必須加快該過程。
以下是六個技巧,可幫助你發展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1.花時間發展技能
對學生來說,必須安排工作空間,因此有時間充分學習該科目。如果被分配參加政治科學課的閱讀,請花時間分析和理解課文。問問自己是否其內容以及原因。嘗試提出替代方案。
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應剖析先前存在的發明,並問自己如何將其改進。分析裝置周圍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甚至可以開發改進的第二版。
2.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是發展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最直接的方法。這可能意味著要閱讀與以前的研究完全無關的書或文章,在街上與陌生人交談,甚至與你身邊的人進行艱難的交談。任何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東西可能是有益的,我們都是從不適中獲得成長的。
3.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令作家收益匪淺,是使創意源源不斷的簡單工具。開啟膝上型電腦,或拿起筆記本和筆,然後開始書寫。它不必是有計劃的。只要讓想法將你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即可。這是探索想法並擴充套件創造力的好方法。
4.出國旅行
文化差異可以激發解決問題的完全不同的方法。瞭解廣泛的解決方案將增強你為將來的問題制定答案的能力。可以增進你對文化和地理理解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使你洞悉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思考和運作。而瞭解人是成功開展業務和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技能。
5.保持健康
當你的身體處於健康狀態時,你的思想處於最佳狀態。將運動與健康飲食相結合,可以使頭腦清醒併發揮創造力。運動可以清除體內毒素並增加能量。
你的工作環境也會極大地影響大腦的運作方式。有些人容易被混亂的辦公室或昏暗的房間分散注意力。你工作所在的溫度和氣味還可以影響大腦是否走神。在乾淨,健康和有條理的環境中,大多數人最清醒,意志力最強,可以隨時投入工作。
6.休息一下
每個人都會遇到陷於某個想法並且無法超越它的情況。不要讓這種事灰心,也不要怪自己。這種想法會使你沮喪和分心,只會使你更加沮喪。
相反,請喘口氣。出門呼吸新鮮空氣,散步,用餐或打電話給朋友。適度分散注意力可能會非常有益。有時,當你坐在辦公桌前,甚至是在休息時,下一個句子或想法都會打你。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提出問題的答案,可能要花一分鐘的時間才能找到答案。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會不斷提高。有些人天生具有創造力,但是其他人則需要時間和精力來發展它。任何人都可以受到啟發,關鍵是要意識到並致力於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的重要性。
回覆列表
首先批判性思維有兩種,一個是像現在槓精一樣,不求理論正確只求結局勝利,稱為弱勢批判性思維。一種是對於論題論證都要求準確地把握,願意從別人的資訊中填補自己的不足,以塑造出更高質量的判斷力,這種稱為強勢批判性思維。
不過我認為批判性思維都要槓,因為太多資訊,太多人想讓我們聽話,所以如果不較真,可能就得過且過,很難發現問題。
我會分5個部分,介紹用批判性思維發現更可靠證據、推動事情朝合理化發展的方法。
1. 發現意思不明確的詞語。
有時候人會有一種傾向,認為不把話挑得透亮,自己也能懂得對方的意思。不過很多詞都有多重含義。一句話中如果沒有明確交代那個有多重含義詞彙的準確含義,那麼無論你的結論是認同還是反對都將和原意差之千里。
這樣的詞彙有:正義、人權、平等、大方、善良等等。
比如有人說“喜歡大方的人”。也許你預設大方是不吝嗇的意思,但對方的意思可能是指那人態度舉止落落大方。
再比如‘人權’。美國說的人權基本指言論自由、宗教信仰等,挪威說的人權基本指就業、免費醫療等。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國家也可能在保障一種人權的同時侵犯另一種人權,所以如果利益相關,面對不明確的詞語意思,有必要一槓。
2. 提防幕後的價值觀假設。
通常讓我們不認同某人或某群體言行的,是我們的價值觀,所以價值觀會直接將人、群體區分開。不過這一系列的程式都被我們的思想預設,所以哪怕它如此重要,我們也不會將價值觀明說出來。
比如說:“我們不應該再開採地下礦物了,因為那樣會汙染環境。”
我們基本都會同意這個觀點,不過在下結論之前,我們需要想這句話裡暗含的是什麼價值觀。
我們想想,它的意思是不是環境保護比開採出的資源更重要?那是否是不認同資源會帶來的福利或者科技進步,以及開採活動是否可以以環保的方式進行?
我不是在說哪種價值觀一定優於另一種價值觀,我是指在決定之前,要明白對方話裡沒有說明的價值觀傾向,避免自己做出的結論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3. 小心推理過程中的小花招。
《學會提問》一書中共介紹了20種在推理過程中常見的欺騙手段。它們可能轉移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調動你的情緒讓你不能專注於問題本身、或者使用混淆的概念讓你聽從擺佈。
例如第一類槓精常使用的人身攻擊、追求完美解決方案、偷換概念等手段。
再比如你想了解爸爸近期酗酒的原因,於是問媽媽:“老爸最近怎麼喝這麼多?”老媽的答案很簡單,“更年期。”
我們可能都難敵這樣的誘惑,當自己不清楚答案的時候就貼對方一個標籤,這種行為叫做——亂扣帽子謬誤。它看起來像是給出了理由,但實際上對真相還是一知半解。也許爸爸在面臨退休壓力、或者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等。
這些謬誤可能誘惑你進入非理性的狀態,和真相漸行漸遠,所以務必警惕!
4. 仔細鑑別證據的有效力。
很多情況中人會在描述理由時援引一些內容,例如:個人經歷、典型案例、專家意見、研究報告等,讓理由顯得更有說服力。
比如說某藥品在網上百科的詞條資訊是可以成功預防癌症,每月銷量上萬盒。但如果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查證,卻沒有任何資訊。
再比如說《學會提問》中介紹了一份發表在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首先那個雜誌在同行業中具有很高的聲望,其次是結論令人信服:對曾向外界宣稱成功進行過醫學干預的備受重視的研究斷言進行重新檢測,結果表示原來的斷言41%都是錯誤的。
我們可以相信更有權威性或證據確鑿的理由,但也不要停止探索,還可以繼續問:“有沒有其他研究人員核實過這些發現?”
我們會犯錯誤,專家、權威也都會犯錯誤。當我們不清楚他人發出的意見是被什麼利益所左右,不清楚報告中的取樣是否大量、措辭嚴謹、研究環境經得起考驗,我們就斷不能輕易相信那些證據。判斷證據是否可靠信服,你需要有槓的鑑別力。
5. 警惕重要的資訊被故意忽略。
有的時候因為篇幅有限、或者受時間限制,理由無法提供得更充分,例如新聞、廣告等。但是我們需要記住,幾乎所有的資訊都有一個目的,就是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你的思維方式(這篇也一樣)。
當你再次面對思維可能受到影響的情況,一定要注意在資訊不全的時候不要被提前說服。
比如說:廣告上說一款洗面奶能夠清除95%的蟎蟲。
在購買這款洗面奶之前,可以想一下商家是不是有些資訊沒有說。例如:可能有的洗面奶能清除99%的蟎蟲;可能這款產品裡添加了其他化學成分,能導致面板過敏等症狀;可能人們對於一款洗面奶來說實際更關心的是它能否祛除汙垢和保溼;還有蟎蟲的來源,是否勤換枕套也能得到一樣的效果等,你明白被刻意忽略的資訊是有多麼重要。
還有一點很重要,比如上面提過的人身攻擊謬誤。有些人在提出理由時一邊倒的只說不好或者好的一面,但事物沒有絕對,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如果證據明顯不公平,我們需要防止自己受到片面資訊的鼓惑,相信他人故意忽略之後剩下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