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絕大部分是石膏模型。化石很少有完整的,能儲存下來50%的骨骼已經相當珍惜,儲存率更高就越發珍貴了,而展覽中的“化石”看起來都是很完整的樣子。

    化石就算經過硬化技術處理,接觸空氣以後的風化破壞也是很厲害的。不可能直接暴露在空氣裡展覽。就算不是密封儲存,也要恆溫恆溼避光。而不是暴露在外一直作為展品。

    化石的形成需要高溫高壓,往往發掘出來的化石都是原來骨骼結構被壓扁以後的形狀,而不是骨骼原來立體的模樣,尤其是小型動物化石,幾乎完全被壓平了。我們一般看到的“恐龍化石”是用石膏,按照那些零零碎碎的化石標本,推測生前動物的骨骼結構製作的標本,俗稱“架裝”。

    大部分的化石是什麼樣子呢,你可以這麼想象,一隻死雞,被一群狗撕扯(地質變遷對骨骼結構的破壞),然後裹上一層粘土,放到工廠氣錘下面壓壓壓,再丟火爐裡面燒(埋藏的高溫高壓)。最後把外面都陶化的泥土剝掉,剩下的雞骨頭的樣子(當然骨質已經早就沒有了,化石的骨質也不可能儲存下來,原來骨頭的位置被礦物質替代掉了,所以才叫"化石")。

    大多數挖掘工作也就能挖到那麼一點點碎片。古生物復原專家利用很多原本屬於不同個體動物的碎片,比如這個化石剩幾顆牙,那個化石剩半隻爪,某化石又剩下了一節脊椎,還有一具化石儲存好點,整個尾巴的形狀都儲存下來了。透過復原繪圖,一點點的拼起來,勾勒出一隻恐龍完整的形象。最後用石膏做出來,展覽給大家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導是喜歡聽話的?還是喜歡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