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咖哩黃不辣ss
-
2 # 阿郎
書法藝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生活環境,都應該有創新與發展。書聖王羲之,同樣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了書法藝術,所以後人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筆勢論,對後來練習者啟發很大。有很多可取之處,但同樣也無須全盤照搬。畢竟時代不同了,書寫者的環境、心態、意境、狀態,都不可同日而語。
-
3 # alpolo
先學習理論,再去實踐,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實踐,會事半功倍!否則,隨心所欲練字,可能永遠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先要學習理論的原因!
書法練習也遵循這個規律,這本書提出許多科學有益的觀點和方法,是對寫字技法的總結和揭秘,是書法理論中的名篇!
這本書中論及用筆技法,如字的筆畫、結構、佈局、謀篇等,值得下功夫去深入研讀領悟,學好這些有助儘快走上書法進步的快車道!
最後,做什麼事情,悟性好,就進步快!書法練習也是這樣,有人練字一輩子,可能也出不了貼,有人練字三五年就出貼,十年左右就成名!
-
4 # 金點微評
好的書法是技法和筆者心境的統一,在你寫書法的時候,筆墨、線條隨著你的情緒而有變化,我覺得他是一種表達,一種釋放,藝術是關注生命和情緒的。有大量的書法練習作為基礎,達到一定的技法後要突破匠氣,更多的去表達內心所想,實現書寫內容和情趣筆意的高度結合,那就是一種大的昇華
-
5 # 蘇凌ing
書法藝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生活環境,都應該有創新與發展。書聖王羲之,同樣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了書法藝術,所以後人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筆勢論,對後來練習者啟發很大。有很多可取之處,但同樣也無須全盤照搬。畢竟時代不同了,書寫者的環境、心態、意境、狀態,都不可同日而語。
-
6 # jsax6698
王羲之也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了書法藝術,後人稱之為書聖。其筆勢論基本囊括了書法要領,對書學者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本人人認為無須全盤照搬,要結合自己的環境、心態、意境、狀態等具體情況而靈活運用。
-
7 # 雲笈生
練習是划船需要的蠻力,理論為舵。二者缺一不可,理論看似虛無,但在你每次書藝上升到一定層次與境界,每個瓶頸處,總能給你啟迪與頓悟…
-
8 # 厚德載物192215333
主要的是去體會,領悟要點,撐握枝法,其餘的還得靠自已多寫多練!死板硬套是不行的,寫字是一門藝朮方面的硬功夫!同樣是一個雞蛋,不可能每個人畫的就相同!王羲之筆勢論只不過是書法嚮導和一面鏡子,其餘的靠自己的天賦和枝藝!謝謝邀請!回答完畢!
-
9 # 晉風
謝邀。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已有26位師友友回答了自己對王羲之《筆勢論》的看法和學習心得,一位師友友還把後人寫得《筆勢論》的字帖圖片做為配圖曬給大家看,其對書法的摯愛可見一斑。對題主排疑解惑的熱忱可謂精神可嘉!但有一個尷尬的問題,師友友們都沒有提出來,這就是《筆勢論》是後人偽託之作,而不是王羲之的真實書論。最早是唐代書法大師孫過庭在他的書論《書譜》裡詳論其妄,判定是後人偽託之作。他是這樣說的:
“代傳《與子敬筆勢論》十章(今傳筆勢論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嗣,道義葉方,章則頓方,一至於此!又云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張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棄擇”。
孫過庭的這段話有三個意思。一是說《筆勢論》語句拙陋,論理粗疏。而王羲之位重才高,其《筆勢論》與王之留世之文詞對比,高下可見。二是王羲之去世前還在考求古訓,由於死的早,根本還沒有心思去給兒孫留什麼書法方面的秘籍。三是《筆勢論》中有王羲之與張伯英同學的記載,孫過庭由此斷定《筆勢論》是唐以前之人所偽託。
另外,近代大學問家餘紹宗在他的《書畫書論解題》中也斷定《筆勢論》“為六朝人所偽託,殆無可疑”。而現代出版的《中國曆代書法論文選》,也由於上述原因,大多不把《筆勢論》附在王羲之的書論之內。而王羲之真正的書論是《自論書》,由《晉書二十二》記載而傳留至今。所以說《筆勢論》雖然對學書者有所裨益,但一定切記,它是偽託之作。
流傳有緒的《自書論》,大家共認是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發表的感悟和見解。其主要意旨是:
在注重書法藝術形質“美”的同時,“意”要做為衡量書法藝術內涵的基本尺度。包括作品從點劃的筆意到整體的意境,都是創作主體情感心緒的直接展現。
王羲之的書論,創新和充實了當時還重視先前只重形象意味的單一審美的觀念,從而由“尚象”轉換到了“尚意”的書學新時代,為後代書法理論的健康、深入發展指明瞭道路。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10 # 尋芳11
題主所言《筆勢論》,就是《筆勢論十二章》吧?它又稱《筆陣圖十二章》,據說是書聖王羲之撰寫的,書家認為它是揭秘書法絕竅的書論名篇。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較為詳盡地闡述了筆法、筆勢、結體和布白等書法要訣,它比以前的書論著述內容廣泛,也更為系統。這篇書論,對大家的書法很有好處。
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對於書法學習者,具有很好的指導性。講到書法的練習與臨帖,王羲之說:“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可計其遍數也。”講到學書之法,王羲之說:“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講到學書之道,王羲之說:“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若擬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難成,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王羲之的這些諄諄教導,拿書法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說事,因此具有較好的指導性。
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表述確切、生動,這有助於書法學習者領悟。講到著點,王羲之說:“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講到作字,王羲之說:“每作一波,常過三折;每作一口,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釣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講到橫豎,王羲之說:“橫則正,如孤舟之橫江渚;豎則直,如春筍之抽寒谷。”這樣的表述,不光有助於書法學習者理解,而且具有感染力,使人樂於接受。
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高屋建瓴,立論中正,令書法學習者敬服。例如講到中畫之法與分間布白,王羲之說:“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復宜粗於左畔,橫貴乎纖,豎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鋒,展轉翻筆之處,即宜察而用之。”
總而言之,王羲之的《筆勢論》,對大家的書法是很有好處的。相信這篇論文對大家的書法水平的提高,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回覆列表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原文為: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 之,不可示知諸友。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無靈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產生了兩個特點:
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
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因此,一些書法家認為要學書法,“學書先學篆”為佳。
《書法正傳》裡說:“古人以書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為諸體之本。”
王羲之曾經一再告誡其子王獻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的家傳學書訣竅是:“窮篆籀,工省而易成”。*
弘一法師也說:“我關於發心學字的人,老是勸他們先由篆字,只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各喜各愛罷了。
因為王獻之練字的時候,楷書才剛定型不久,他老爸還在忙著改善呢。
再往上推,也就篆書、隸書可選了。
弘一法師的書法在近現代雖然出名,但也不過一家之言。
所以,各位如果是初入門,不妨到書店書法專櫃去翻翻,自己覺得哪本合了自己的眼緣就選哪本——畢竟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