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豪傑123

    一、宗教世俗化問題在對世俗化的討論中,美國學者拉里•席納爾(Shiner,Larry)的理解大概最為全面細緻。席納爾在題為“經驗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認為世俗化具有六種含義。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為、宗教組織失去其社會意義。第二,表示宗教團體的價值取向從彼世向此世的變化,即宗教從內容到形式都變得適合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第三,表示宗教與社會的分離,宗教失去其公共性與社會職能,變成純私人的事務。第四,表示信仰和行為的轉變,即在世俗化過程中,各種主義發揮了過去由宗教團體承擔的職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第五,表示世界漸漸擺脫其神聖特徵,即社會的超自然成分減少,神秘性減退。第六,表示“神聖”社會向“世俗”社會的變化。(參見世俗化,維基百科)從社會學角度,世俗化就是非神聖化,它意指一個漫長的社會變化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變化,即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擺脫宗教的羈絆,社會種種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變化,即傳統宗教不斷調節自身以適應社會世俗化。這個詞義有三方面的考慮。首先是強調了世俗化的時間跨度。儘管世俗化源於何時並無定論,但世俗化並非一日之寒,它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漫長的歷程,這一點大概不會引起任何歧義。其次是社會的世俗化,這個考慮是以人類發展的史實為前提的。人類的歷史也是宗教的發生發展史。當人類社會進入近代後,隨著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騰飛,人類自我意識的上升,傳統宗教的勢力範圍在日益縮小,最終在“工廠門前止步了”。第三是傳統宗教自身的世俗化,即宗教從內容到形式,從組織到禮儀的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即傳統宗教神學教義中的神聖性質、宗教組織的神聖成分、宗教禮儀的神聖氣氛越來越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南銀行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