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興
-
2 # 戰爭史
提起清朝,歷史公認的,這是一個讓中國近代充滿屈辱的時代,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在清朝的後期,清政府的腐朽反動幾乎把中國推向了永不翻身的深淵。
但還有一種說法說,清朝經濟實力世界第一,是璀璨無比的盛世,之所以淪為半殖民地,是因為遇到了三千年之變局。
更有一種說法是,清朝當時在世界各國來說,也算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國,稱得上是列強。
那麼問題就來了,列強為何卻淪為後來的境地呢?
GDP不代表發達的經濟,軍事實力是由人來決定的
從入關以後,清朝花了十年時間平定了本就被明朝封鎖打壓而奄奄一息的蒙古,又擊敗鄭氏,壓制了國內不穩定的三藩勢力,算得上已經穩穩妥妥的將中國握在手中了,而由於番薯的引入帶來的人口增長和經濟流通,使得清朝成了一個國內完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頂峰。
在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乾隆十五年,清朝的GDP佔世界總量的32%,這確實很了不起,而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其GDP仍然在世界範圍內一家獨大,其次,我們提到清朝,都會想到歷史文上的,清朝時期十分落後,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巨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腦海中自然就是落後了,其實不然,清朝在鴉片戰爭時期的火器擁有比例更高,拿槍的比聯軍還要高,到了甲午戰爭時期,清朝軍隊已經全盤西化,所謂的拿大刀的清軍恐怕也只有在電視劇裡有了,清軍北洋艦隊擁有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龐大力量,要說船堅炮利也是清軍船堅炮利了,到了清朝末年,清軍裝備的全是格林炮和克虜伯火炮,總數有上萬門,不說能打到英國去,對付八國聯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所以清朝在當時的世界上,還算是西方列強能看的上眼的東方國家之一,甚至連日本都沒被西方看到眼裡過,這個擁有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國家,有80萬以上的常備軍,西方認為,這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但為何會一夜之間崩塌?這就牽涉到了清朝的體制問題了。
大清朝的背後,是註定失敗的落後體制和統治階級
先說經濟,清朝的GDP大多是由小工業作坊,小手工者帶來的,龐大的GDP得益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算是近代的小農自然經濟體,但彼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雖然GDP只佔世界的5.2%,其財政收入卻已經達到了1.5億兩白銀,清朝才有多少呢?4000萬兩,英國的工業化商品經濟是清朝的四倍以上,所以當時的清朝GDP雖然高,但也不能看做是評判國家實力的標準,自然小農經濟和近代化的工業化商品經濟對比,特別是和英法傳統強國對比,那都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你GDP再高,無法有效轉為工業化運轉,沒有完善的工業佈局,什麼用都沒有,可以說這種世界第一的GDP是最無用的東西。
其次是落後的體制帶來的副作用,在強大的武力都無法在落後的體制面前發揮作用。清朝入關後,施行的是抑制思想的政策,國民被過多的束縛於封建忠君的約束中,這也是由於清朝的文字獄的實施加重了其對思想的控制,國民是聽話了,然而帶來的副作用就是落後,彼時的世界各國都先後進入工業時代,成為了近代化的民族國家,就連近鄰日本都奮起改革,並將日本民族的現在和未來作為改革的主要目的,於是就出現了甲午戰爭前,日本舉國購買軍艦,國民踴躍捐獻的局面,這種事情在當時的清朝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清朝的體制,其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近代化的民族國家,這是由其制度的根本落後性決定的。
不能成為近代化國家,政治制度落後,統治階級甚至有為了維持其統治而畏懼漢臣領軍甚至有意讓北洋艦隊和日本火拼以上種種事情數不勝數。所以清朝的敗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清日開戰以前,清朝的國力軍力大大高於日本,此時的西方雖然和清朝打過仗,依然認為清朝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算是世界列強,打敗日本這樣的小國輕而易舉,然而沒想到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清朝戰敗,這樣的列強不要也罷。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援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
3 # 小院之觀
當然不是了,這都是哪裡來的說法。
海軍世界第八?近代海軍,在亞洲只有中國和日本玩得起,所以日本海軍的唯一敵人就是北洋水師,遵循這一戰略思想,日本所有的軍艦都以剋制北洋軍艦為唯一目標。
在海軍建設上,大清比日本走得早,領先好幾年,當初定遠、鎮遠入役時,是世界一流鐵甲艦,曾經應邀出訪日本。日本海軍哪見過這個,既恨且懼,又羨慕得不得了,哈喇子都要掉下來了。
走得早是好事,但一不留神,就成了壞事,壞在日本有了異常明確的針對目標。
日本的3艘“松島級”軍艦,專為剋制定遠和鎮遠量身定製,中國從國外購買“超勇級”巡洋艦,日本立即購買同型號的筑紫,感覺這還不夠剋制超勇級,又購買超勇級改進版的浪速級。開戰當年,也就是1894年,日本最新訂購的吉野號入役,這是艘當時世界上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新式巡洋艦,包括吉野在內,日本海軍在1891年以後服役的全新軍艦多達9艘,整個日本海軍已擁有31艘主力軍艦,都可出海作戰。
而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北洋水師就再也沒有一艘新艦下水,到這時已經吃了6年老本。
因為在北洋水師成軍之後,朝廷就認為海軍建設成功了,以為海軍建設是件一勞永逸的事,既然形成了戰鬥力,那就不再需要投入了,所以自從1888年以後,就再也沒有下水過新艦,非但沒有新艦,甚至在戶部尚書翁同龢的主張下,嚴令禁止再購買新的大炮、軍火,非但沒有投入,還要緊縮開支。
這事怪誰呢,當然是怪光緒,因為他自1889起開始親政,老太太慈禧雖然影響力還在,但大事已經主要是光緒在做主。
殊不知海軍建設是個需要連續投入,不斷更新的軍種,本來身位領先,壓制日本的北洋水師,從1888年起原地踏步到倒退,日本海軍卻在繼續不斷投入,直到戰爭爆發這一年的1894年當年,還有兩艘新艦下水,此消彼長,強弱早已易位,曾經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稱號,已經是逝去的榮光,要到了當代,才能奮起直追奪回。
在1894年,北洋海軍在噸位、航速、火力、彈藥上已全面處於下風,與日本聯合艦隊開戰,牌面上已經基本沒有戰勝的可能。
百萬以上的陸軍?海軍如此,陸軍呢?
華人口基數碾壓日本,陸軍人數編制同樣如此,基於這種印象,包括歐美列強在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就算海軍失利,中國陸軍也最終將憑藉人數優勢戰勝日本。
中國陸軍有多少人數呢,確實不少,在戰爭爆發前夕,全國八旗的兵力編制有25萬,綠營編制有44萬,合計達69萬之多,其中近三分之一駐防在前線附近各省,看上去不怵日本。
但這僅僅是紙面上的兵力。
八旗軍、綠營軍的戰鬥力,早已成為了笑話,他們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表現出的弱不禁風,甚至不能被稱為軍隊,戰爭中出現過十幾個太平軍戰士就能攻下幾百名八旗綠營混合編隊防守的炮臺,還能把清兵攆得投水自盡這樣的咄咄怪事。
八旗和綠營,頂多也就嚇唬嚇唬老百姓,維持一下治安,拉出去打仗,那純粹是送人頭。
那靠誰打仗呢,靠民兵,也就是練勇。
練勇起自太平天國,在八旗、綠營一觸即潰的情況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自募的勇營民兵部隊成為中流砥柱,最終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清江山。曾國藩的部隊被稱為湘軍,李鴻章的部隊被稱為淮軍,左宗棠的部隊被稱為楚軍,此外還有毅軍、嵩武軍等練勇軍隊。
在撲滅太平天國和捻軍之後,練勇已經取代了綠營,承擔起了國防軍的職責,他們人數同樣不少,總數有46萬之眾。
大清養得起這麼多軍隊嗎?
想得美,大清才不養練勇,吃編制的只有八旗和綠營,練勇由地方自行供養,只有軍官才能佔個編制名額。
八旗、綠營,加上練勇,陸軍總人數多達115萬,難怪從光緒帝到眾大臣都對陸軍信心滿滿。
有苦說不出的還是李鴻章。
陸軍是個什麼狀況呢,八旗、綠營兵指望不了,能打仗的只有練勇。練勇也並不是全都能打,戰鬥力較高,裝備較好的,當時只有5萬3千多人,正全部駐防在北洋沿線,而這5萬3千多人,還承擔著沿線眾多要塞、炮臺的防守任務。
真正能調動作為機動兵力的,只有25000多人,就算這25000多人裡,還有諸多派系,比如衛汝貴的部隊叫盛軍,左寶貴的部隊叫奉軍,葉志超、聶士成所部則是直隸練軍和武毅軍,多半是以將領和兵源地來命名和劃分,這種方式有什麼惡果,大家都清楚。
這就是北洋陸軍的現狀。
要以這編制混亂、各成體系的5萬3千多人對抗日本傾巢而出的七個師團十幾萬陸軍,難怪李鴻章會大搖其頭,換了誰都是一樣。
回覆列表
北洋海軍的覆滅和清朝的腐敗和統治者內部鬥爭有關係。尤其派系爭鬥非常嚴重。像當時清朝政府撥給海軍的軍費當時北洋海軍就佔大頭,南陽福建。廣東三支水師佔小頭再加上李鴻章事是任人唯親,從來不看對方有沒有這個能力和才華。像那些直言進諫,正直的官員沒有得到重用。那些阿諛奉承的官員得到的重用。也註定了北洋海軍覆滅的結局。當時的北洋海軍貪汙腐敗,走私鴉片,貪汙軍餉的事情屢屢發生,李鴻章從來不管。像當時用來出口的煤炭上等煤,用來給自己的海軍用的是下等煤,沒人要。那種煤炭,就算連老百姓都不要的。可見軍需官貪汙得多少?當年劉銘傳將軍去臺灣的時候曾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發過電報給李鴻章,可惜沒人聽。因為他當時到煤場,發現用來出口的煤炭比自己軍艦用的煤炭要好的很多。而自己軍艦用的煤炭,不論品質,質量都不如法軍的用的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