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研會

    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沒有支援北洋海軍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對日本宣戰時,就明確說明這場對日戰爭是由北洋大臣李鴻章總指揮,稱為督辦北洋軍務,在兵力方面只動用北洋地區的海陸軍,而中國其他沿海省份的軍隊只負責防止日本軍艦進入自己的轄區,這也就是後來經常說的以北洋一隅搏倭人全國。戰爭初期在清王朝的這種戰略佈署下,南洋水師並沒有被賦予支援北洋海軍的任務,因而也就沒有出現南洋水師支援北洋艦隊的情況。

    第二個方面則是到了1894年末旅順失守後,這個時候北洋海軍已經在大東溝海戰中元氣大傷,北方的戰局也已經嚴重惡化,清政府終於在中央設立督辦軍務處,將中國對甲午戰爭的態度提升到一場舉國戰爭的高度,而不再是北洋對日本的戰爭,在這一大的背景變化中,清政府中已經開始有人議論,是否要派南洋水師支援北洋海軍。

    到了1895年年初,日本山東作戰軍進攻威海,北洋海軍面臨極為嚴峻的形勢,這時丁汝昌、李鴻章開始正式與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協商,希望南洋水師的軍艦能夠北上支援北洋海軍,但是結果非常失望。當時的南洋大臣張之洞回覆,南洋水師因為缺乏訓練,加之軍官們對北上作戰缺乏積極性,難以北援,於是張之洞提出了可以任由北洋海軍派人來南洋把軍艦開走的方案,但是在北方戰爭形勢吃驚的局面下,這一方案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所以最終南洋水師的軍艦也沒有能出現到甲午的戰場上。

    關於張之洞當時提出的無法北援的理由,史學界曾經有意見認為這是張之洞故意找的託辭,真正的原因實際上是和李鴻章淮系的政見不合,不願意支援而已。但是事實上,南洋水師當時雖然擁有6艘無防護巡洋艦(“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寰泰”“保民”),是國內實力僅次於北洋海軍的近代化艦隊,但是南洋水師的人員素養的確十分糟糕。從1875年中國建設近代化海軍開始,僅有的優秀的海軍人才大都被吸納北上,南洋水師的艦長多是被北洋挑剩下的軍官,或者是根本沒有上過專業海軍學校的野路子,加之艦隊內任用私人的情況十分氾濫,大量重要的艦上崗位,實際任職的都是具有各種背景的官員親友,至於訓練則更是廢弛,甚至於連基本的艦船編隊都很難完成。南洋水師這種極為糟糕的狀態,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就曾經徹底暴露過,但是戰後並沒有絲毫的改善。

    所以以這樣的狀況,就算南洋水師當時真的北援了,對於戰局並不會起到什麼積極的改變作用。

    作為後話,甲午戰爭之後,因為北洋海軍覆滅,中國的北方海防編成真空,到了這個時候,南洋水師的軍艦乃至船政軍艦才應召北上,臨時填補了一段北洋海防。

    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的主力艦“開濟”號巡洋艦

  • 2 # 納蘭談史

    原因一實力不濟

    眾所周知,雖然南洋水師號稱清廷水師中的第二艦隊,但其水軍素質和武器裝備較北洋水師差距很大。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含鐵甲艦和速射炮艦等)25艘,輔助軍艦50艘,在當時的實力是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南洋水師主力軍艦(巡洋艦和炮艦等)共17艘,後來的中法戰爭又損失了三艘。試想如果連北洋水師都打不過日本海軍,南洋水師去了又有什麼用呢?還不是送人頭嗎。

    原因二守海有責

    南洋水師的職責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貿然北上那江浙地區的海域誰來防守?如果被敵國偷襲或是說海盜襲擾了又該怎麼辦?所以清朝是不會隨便就調動其他水師參戰的,很有可能會賠了水師又丟海!

    原因三派系爭鬥

    在北洋水師敗跡出現的時候,清廷裡也有不少的大臣請奏南洋水師去北上輔助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的掌權人李鴻章也曾求助過南洋水師的掌權人張之洞,結果被張之洞回絕了,原因就是南洋水師缺乏訓練,裝備簡陋,很多人都說是由於李張二人不和所致,還有就是張之洞有遠見想為清廷儲存海軍實力。

    各位怎麼認為呢?

  • 3 # 海鏡清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看,一、南洋水師是支什麼性質的部隊?二、南洋水師如果北上的話,對北洋海軍和戰爭大局有沒有幫助?

    第一個問題,南洋水師和北洋海軍是不同性質的部隊。北洋海軍雖名為北洋,但並不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私軍,而是與八旗綠營一樣的國家正規軍,也就是所謂的經制軍,所有軍官和軍艦都有國家編制,經費由中央政府規定和劃撥,是正兒八經的中央海軍。南洋水師則沒有編制,屬於勇營水師,經費來自兩江地方財政,朝廷一個大子兒都不會出。所以也就難怪作為南洋水師的頂頭上司——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是很不願意讓南洋水師去別的地方打仗的。

    南洋水師南琛號巡洋艦

    南洋水師保民號巡洋艦

    第二個問題,南洋水師僅看軍艦的話,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有6艘,其中開濟、南琛、南瑞、鏡清、寰泰為同級,都是仿照法國杜居士路因號巡洋艦(該艦在中法戰爭中非常活躍)而建造的鐵殼巡洋艦。論其戰鬥力,防護方面遜於北洋海軍的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火力和航速則過之;與致遠級巡洋艦不相上下,比北洋海軍的超勇級撞擊艦和廣東水師的廣甲號炮艦要強得多。如和日本海軍相比,雖然弱於日本海軍主力軍艦,但對付日本海軍的二流軍艦毫無壓力。

    日本海軍比叡號巡洋艦,該艦戰力不如南洋水師主力軍艦

    日本海軍高雄號巡洋艦模型,該艦是日本二流軍艦中的佼佼者,但也不如南洋水師的開濟級

    南洋水師第一次接到北上支援北洋海軍的命令,是在黃海海戰之後,北洋海軍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如果南洋水師5艘主力艦北上,其綜合戰力超過損失的5艘軍艦,北洋海軍將迅速恢復出海行動的能力。當然和日本海軍正面交戰是不可行的,但繼續維持對日本的海上威懾是很有可能的。

    左為張之洞,右為劉坤一,兩位南洋大臣或因主觀,或因客觀,都未能派南洋水師北上增援

    但是,南洋大臣劉坤一既與李鴻章長期不合,又擔心南洋水師受到損失,於是不肯派南洋水師北援。到了劉坤一北上指揮各路勤王師時,接任的張之洞又接到了派南洋水師北援的命令,結果張之洞發現南洋水師長期在上海這樣的花花世界駐防,官兵早已腐敗不堪,硬讓其北上,這些傢伙有可能會乾脆自沉軍艦來逃避戰爭,於是便要求北洋海軍派人員南下接收軍艦。

    但是北洋海軍一共才4000官兵,黃海一戰已經損失了1000多人,其他軍艦也多有缺員,所以一直派不出接艦部隊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南洋水師對北洋海軍見死不救,固然有高層政治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南洋水師硬體尚可,軟體欠佳的緣故。

  • 4 # 鏡鑑青年

    在甲午戰爭的各種話題裡,“南洋水師對北洋艦隊見死不救”的論調,一直流傳很廣。而在真實的甲午戰場上,南洋水師也確實兩次拒絕北上救援,因此在甲午慘敗後,也受夠了國內外的口誅筆伐。甚至至今還有些“專家”們經常拿來嘲笑,總結出“華人窩裡鬥互相拆臺”的奇葩結論。但這裡必須要先說明:“見死不救”這個鍋,南洋水師不能背!

    真實的事實是,南洋水師的“見死不救”,恰是對甲午戰爭戰局的負責態度。

    之所以這樣說,首先一條,就是南洋水師當時的孱弱實力。

    比起清王朝幾乎傾國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師來,南洋水師的家底,其實十分慘淡。早在1891年時,南洋大臣劉坤一,就曾痛心疾呼過南洋水師的困難境地:沿海的戰船,都是一些只能護航的小船,而且年久失修,很多戰船“久經歲時,質恐單薄,恐難應敵”。至於北洋艦隊那雄視東亞的鐵甲艦?南洋水師也是一艘也沒有。還有很多短視的清朝高官,發出裁撤南洋水師的怪論,如果不是慶親王奕劻等人極力阻攔,這支後來被潑夠髒水的艦隊,恐怕就要提前消失。

    但南洋水師雖然勉強保住了建制,可困難卻是越演越烈。參考下“1891年”這個年份就知道,當時主管戶部財政的“清流”翁同龢,說服慈禧太后做出了暫停購買軍艦的決定,最強大的北洋水師尚且資金短缺,南洋水師的困難又怎能解決?可憐南洋大臣劉坤一為此奔走三年,終於在1894年時,勉強要來一筆款子,好歹能給南洋水師增加幾艘快艇。可還沒等劉坤一拿到錢,甲午戰爭就開了戰。一切開支全都用在北洋水師上,快艇?當然也沒影。

    但即使這樣,甲午戰爭爆發後,南洋水師依然嚴守南方海岸線,雖然“只能依附炮臺做守口之用”,卻是盡職盡責。對這慘淡狀況,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門清,以李鴻章的原話說“南省兵輪(南洋水師)不中用,豈能嚇日”。早就沒指望南洋水師。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李鴻章知道南洋水師的情況,為什麼還要徵調南洋水師?這就是甲午戰爭的另一敗筆:清王朝高層的瞎指揮。

    其實第一次徵調,是在黃海大戰結束後,當時北洋水師傷亡慘重,但是實力猶存。清王朝一邊要求南洋水師派三艘戰艦來助戰,但電報裡更嚴令南洋水師“務必連檣前進,不可遠離,免被敵人截擊”。也就是沒指望南洋水師去殺敵,就是讓南洋水師在近海助戰。

    可當時實際的情況呢?正如劉坤一的叫苦,南洋水師當時就剩下五艘船,而且“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抽了三艘就剩兩艘,而且長江口的炮臺火力,比威海衛旅順口差得遠。一口氣全抽沒了,一旦打仗怎麼辦?拒絕調動,恰是老成謀國。

    至於第二次,那就更無厘頭了,當時日軍強攻旅順,但李鴻章戰略判斷失誤,竟禁止距離最近的北洋水師支援旅順,病急亂投醫的清王朝,又想起了南洋水師。危機局面下,當時的兩江總督張之洞,同意南洋水師北上,但為戰局計,提出北洋水師派人指揮南洋水師,以實現統一作戰。可就是這個要求,也被正被動防禦的北洋水師拒絕。旅順,終於在大清朝的眼皮底下,眼睜睜的淪陷了,甲午敗局,已不可挽。

  • 5 # 三千溺水化作相思淚

    各自為政,儲存實力

    清政府的這四隻水師,雖全部隸屬清政府中央,但實際上完全是地方大員的私人武裝一樣,如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建立,水師各級將領大多也都是李鴻章原淮軍部下,為李鴻章馬首是瞻。南洋水師是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組建,後受左宗棠節制。福建、廣東水師康熙時期建立的,後來受總督指揮。四隻水師是平行存在,互不統屬,各自為政。

  • 6 # 戰爭史

    美華人將自己的重兵雲集在波斯灣地區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美國海空力量一直在進行各種軍事演習試圖武力逼迫伊朗屈服,然而伊朗人的腰板似乎一天比一天硬,口號也喊得一天比一天響。那麼支撐伊朗這種強硬舉動的資本何在呢?難道在於他們擁有可以與美華人正面硬碰硬的海軍和空軍?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今伊朗海空力量的技術水平說是停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都不為過,海軍主力為幾艘2000噸左右的“驅逐艦”加上大量快艇,空軍則是服役了幾十年的24架F-14A戰鬥機加上一大堆老式戰鬥機。

    可能有人會問,伊朗手中不是擁有著號稱“中東DF-21D”的反艦彈道導彈(包括“霍爾木茲”“波斯灣”等型號)嗎?事實上那也只不過是伊朗用來聊以自慰的樣子貨罷了,極為原始的制導方式讓其根本不能做到有效命中目標,所謂“七馬赫極限突防速度”用膝蓋想想也知道是伊朗吹出來的,他們原來還說過自己手中庫存的彈道導彈有一萬多枚呢。

    那麼伊朗手中就沒有能夠遏制住美華人的武器了嗎?還真有。它就是“信仰-2”型地效飛行器,該地效飛行器於2009年首次實現了成功飛行,可能在2010年9月份就正式加入了伊朗海軍服役,該飛行器由伊朗的海洋工業組織和馬利克·阿什塔爾大學共同研製。與蘇聯著名的“裡海怪物”地效飛行器不同,伊朗人實現了“信仰-2”的小型化,該地效飛行器裝備了夜視儀、實時資料鏈以及導彈發射裝置,在強大發動機的驅動下,“信仰-2”可以以每小時182公里左右的速度掠海飛行。

    由於飛行高度低、飛行速度快且一定程度上採用了隱身設計,因此理論上想要攔截“信仰-2”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德黑蘭方面的宣稱,這款地效飛行器的作戰模式如下:首先掠海高速向敵軍艦艇突擊,獲取敵方戰艦的目標資料並且透過實時資料鏈傳遞給附近的導彈快艇,隨後該飛行器吸引火力並且發射自身裝備的武器對敵方進行攻擊,同時引導大量快艇一擁而上發射導彈以達到“飽和攻擊”的效果。

    雖然這種做法在面對美軍航母戰鬥群密不透風的火力網情況下成功機率依然不高,但幾乎是目前伊朗海軍唯一可能對美軍艦艇造成實質性傷害的辦法。要知道憑藉著伊朗人一票技術水平尚且停留在20世紀70年代的反艦導彈,美軍想要攔截它們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唯有這款地效飛行器有可能做到在發動突襲之前不被美軍發現,復刻馬島戰爭“飛魚”導彈面對英軍42型驅逐艦的戰果。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援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 7 # 天刑17

    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不救援北洋水師,主要原因是南洋水師在長江的防禦任務也很重。而且南北洋在軍費等問題上早有積怨,這是南洋對北洋在中法戰爭中表現的報復。

    一、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的防禦任務也很重。

    甲午戰爭中的很多人只關注了北方戰場,但是實際上中國的海岸線是非常長的,當時日軍除了直接登陸大連威海這種戰略線以外,其實還可以從長江口登陸,抄掠中國的東南膏腴之地。

    而當時福建船政水師已經在1884年全軍覆沒,除了福靖一條以外基本都沒有戰鬥力。廣東水師的三條主力艦也都已經北上。當時是從可以說從山東半島以下一直到海南島,數千公里的海岸線都只有南洋水師一支軍隊。

    一旦南洋水師北上,整個東南沿海就形同虛設。日軍得到訊息以後,哪怕是不集中全力進行決戰,而只需要出動第二第三游擊隊這樣的老船,就可以直接攻打中國東南沿海,甚至沿著長江口一路燒殺上去,到時候中國的真正精華地區就會生靈塗炭,那損失就太大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南洋水師不北上,是有他作戰任務的要求的。

    二、南北洋水師在軍費分配等問題上早有積怨。

    在南北洋水師剛剛創立的時候,當時說好的是南北洋每年各給200萬兩。但是因為實際因為軍費不足,根本達不到一年400萬輛的總規模。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南洋大臣沈葆楨發揮了高風亮節,認為應該先集中財力人力物力,先建設成一支海軍。從國家全域性利益出發,他就把南洋的部分軍費,讓給了北洋,讓北洋水師早早的成軍了。

    但是很多時候領導們的全域性眼光和高風亮節,底下的人是理解不了的。而且這樣的行為,很明顯損害了南洋水師的集體利益。在軍費不足的情況下,南洋水師長期無法外購軍艦,長期無法進行完整的軍事訓練,長期無法取得高薪的技術人才,不僅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更直接影響了南洋計程車氣。

    而且是最關鍵的,是在北洋水師成軍以後,他們沒有記住南洋水師出讓軍費的恩情,反而因為北洋戰鬥力強,從上到下都對南洋看不起。甚至南洋水師提督作為全國兩大水師之一,用了北洋的五色提督旗,都要被北洋來信指責。

    而其後因為清廷要籌備皇帝大婚、籌建頤和園,清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也沒有把南洋想當初出讓的軍費再還回去,。所以這就等於南洋白白當了冤大頭。這就好像兄弟二人,弟弟還住著破房子,把自己的存款借給哥哥蓋新房。結果哥哥蓋起新房以後不提還錢不說,還以光鮮新房趾高氣揚看不起弟弟。這種事情,要說南洋沒有怨氣,那是不可能的吧?

    三、中法戰爭中北洋水師沒有南下增援

    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本來說好的是北洋的超勇,揚威兩條軍艦和南洋水師匯合,一起南下救援。但這時候卻發生了北韓半島有事,李鴻章臨時調走了超勇揚威兩條軍艦。結果造成的後果是南洋水師獨自作戰,澄慶、馭遠兩艦被法軍擊沉,南洋損失非常慘重。

    站在高位者的角度,李鴻章當時對北洋水師的調遣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根子其實在於清朝當時的海軍不足,無法同時應付兩個戰場。但是上面的人能理解,下面的人理解不了啊。

    在南洋水師普通水兵看來,這就是北洋水師關鍵時刻見死不救。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戰友悲壯戰死,看到的是自己的孤立無援,而前面拿了自己的軍費建設起來的、比自己強大的多的北洋水師,卻沒有一艘軍艦前來支援!

    面對著戰友的棺木,要讓南洋水師下面的人沒有怨氣,那是不可能的。而這種時候有一個心胸寬廣的最高領導,比如沈葆楨這樣能從全域性考慮問題的還能好一些,但是如果最高領導本來就心胸狹窄一點,那就從上到下自然就怨氣很大,在甲午戰爭中袖手旁觀,坐看北洋水師的笑話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而非常讓人遺憾的是,當時的南洋大臣張之洞,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是個心胸寬廣之人啊。

    四、南洋水師的訓練不足只是藉口。

    當時張之洞的最主要拒絕南洋水師北上的理由,是該水師訓練不足,人員缺乏,軍艦年久失修,如果非要北上的話,需要北洋派人把船開走。但是很明顯,這些只是藉口。

    首先我們要承認,南洋水師過去確實是訓練不足的,。從一開始南洋就把大部分軍費讓給了北洋,主力戰艦又大部分是中國產軍艦,質量比進口的還是要差一個檔次,這都是客觀現實。

    但是,北洋水師要求南洋支援,是在1895年的年初!而在1894年的8月1號,中日雙方就已經開戰了!在這長達五個月的時間內,南洋大臣張之洞有義務也有能力,在這段時間內給南洋籌集軍餉、儲備軍械、補足人員,並且進行軍事訓練。而且當時南方有江南局和福建局兩大船廠,是足以對南洋水師的六艘主力艦進行保養的。

    特別是南洋還以加強武備為由,調走了江南局生產的12門120速射炮中的六門,而急需速射炮的北洋水師,僅僅得到了5門。從理論上說,這6門速射炮也是可以大大增強南洋水師的火力的。

    如果說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南洋水師還沒有補足兵員,沒有形成甚至增強戰鬥力,那你張之洞就是瀆職,而且是個尸位素餐的廢物了。但是很明顯,張之洞絕不是沒有能力。

    有能力沒有去做,或者是做了以後,仍然找藉口不予增援,那就是故意的了。

    所以,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沒有北上支援,純屬是為了報復以前多年的積怨,和應付本身繁重的防禦責任而已。所謂訓練不足無法北上,只是南洋找的藉口而已。

  • 8 # 江湖小曉生

    北洋水師,清一色純外國進口貨。

    南洋水師,絕大多數中國產貨。

    早年捻軍起義前夕,李鴻章和左宗棠分別負責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的建設工作。李鴻章那邊可謂是順風順水,因為這哥們在京城上班,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而左宗棠這邊就沒那麼順利了,當他把所有準備工作搞好以後,平定捻軍起義已經不能再拖了。因此左宗棠被清廷從福建調往西北去平定捻軍起義和西北各民族起義去了。

    南洋水師這邊總不能就這麼半途而廢吧?左宗棠甚至連造船廠都給搞好了,人才也引進了。這個時候整個南洋水師,便由左宗棠,交給了林則徐的女婿新任兩江總督沈葆楨。

    李鴻章得知這個訊息以後,那叫一個高興,立刻上書表示,北洋水師缺錢啊!是不是應該把所有經費都給北洋水師?

    原來當時清廷給南北二洋一共400萬元的經費。可是沈葆楨覺得,400萬實在是太少,分別建設兩大水師,根本就不夠,所以主動表示,這些錢都給北洋,先讓李鴻章建設北洋水師。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搞得是風生水起,而左宗棠和沈葆楨的南洋水師,卻一度差點歇菜。

    一、南北兩洋的船艦對比,對南洋水師的傷害槓槓的。

    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就一條政策:買買買!

    他不考慮自給自足,而是先考慮把最先進的裝備從國際給買回來,花多少錢也不心疼,畢竟也不是自己腰包裡的錢。

    1875年,李鴻章在英國訂購了4只蚊船。這玩意兒的特點就是炮大船小,每一艘造價15萬兩白銀。因為單價不高,戰鬥力還不錯,所以李鴻章賊喜歡買這玩意兒,3年後又買了4只,分別是:鎮東號、鎮西號、鎮南號、鎮北號。

    1879年,李鴻章向英國賣了兩艘巡洋艦,分別是揚威號和超勇號。1880年和1881年,李鴻章又向德國伏爾鏗廠訂購了定遠號、鎮遠號兩艘鐵甲艦。

    1887年,李鴻章又從英國購買了108噸的左一號魚雷艇,從德國購買了108噸的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號魚雷艇。

    1888年,李鴻章再接再厲,又從英國賣了2300噸的致遠號、靖遠號巡洋艦,從德國購買了2900噸的經遠號、來遠號巡洋艦。

    所以說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北洋艦隊清一色的都是進口貨,而且都是號稱當時最先進的裝備。中國產貨北洋艦隊雖然也有,但是李鴻章提都不願意提一下,因為他看不上。所以大事件,就沒見中國產的戰船出來冒過泡。

    再看看南洋水師什麼樣的配置,南洋水師的老大沈葆楨也有一條規定,那就是:省省省!

    能省點算點,反正不能鋪張浪費,儘量都用中國產,實在不行才需要進口。

    開濟級巡洋艦,都是福建船政所造。南琛級巡洋艦,是福建船政設計,德國所造,算得上是中外合資,能省一筆算一筆,設計費白給純粹是浪費。

    威遠級巡洋艦也是福建船政打造,保民級巡洋艦是福建船政拿開濟級巡洋艦的圖紙改改打造出來的,這成本省的,真的沒誰了。

    除了蚊船大家都有進口以外,我們會發現,南洋水師的艦隊編制當中,絕大多數船隻,都是中國產的。這和北洋水師的區別可就大了去了。

    我們應該要認清楚當時的鑄造實力差距,不是單純愛國,就可以拉開差距的。在清朝中國產戰船,真的沒辦法和進口戰船比。

    所以說就算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時期,全都拉到北邊去打仗,也未必就能扭轉戰局。而且自己的艦隊,有幾斤幾兩,他張之洞難道還不清楚?

    二、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損失慘重。

    1883年,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當時法國想要攻佔中國的臺灣,可是臺灣軍民死活不答應。因此法國遠東艦隊,就封鎖了臺灣島。

    這個時候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都派遣了戰船前來支援。其中北洋派來的是超勇號和楊威號,而南洋則派遣了南琛、南瑞、開濟、澄慶、馭遠五艦共同出發,真是下了血本了。

    可是一個月後北韓那邊又出了問題,北洋水師居然把派來的戰船給調走了。等於說讓南洋水師和法國艦隊單獨練練手,李鴻章輕易還真不敢展現實力。

    結果導致這5艘戰船遇到了9艘法國戰船,最終導致馭遠、澄慶兩艘戰船,居然莫名其妙地自沉了。從這兒以後,南洋艦隊就再也沒有購買過新戰船,所以實力遠不如從前。

    三、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之間,本來就是有隔閡的。

    別看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全都屬於清廷管轄,實際上這就是兩大幫派。南洋水師的代表人物是左宗棠、沈葆楨、張之洞等人,而北洋水師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

    為啥李鴻章後面不帶著幾個人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左宗棠他們把南洋水師當成了國家艦隊來建設,而李鴻章卻把北洋水師當成了自家的財產來搞,因為這些破銅爛鐵,就是他李鴻章保住權力的重要依靠。

    因此從剛開始建設的時候,兩者的目的就是不一樣的,所以自然是分道揚鑣的命。你比如說中法戰爭的時候,北洋象徵性地就派了兩艘戰船來,後來還給撤回去了。這未免太過分了吧?難道北洋買了那麼多戰船,都是廢鐵嗎?

    吃了一會苦以後,南洋水師也就變乖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李鴻章自己的船都下令不準出海,南洋水師又憑什麼千里迢迢去做炮灰呢?

    總結:清朝末年,已經出現了門閥的影子。

    可能很多人覺得門閥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最多延伸到隋唐,後面就沒有了。其實在清朝後期,還真的出現了門閥的影子。

    曾國藩家族、李鴻章家族哪個不是權傾朝野的大門閥?他們手裡有兵有錢有人脈,自然可以獨當一面,甚至於可以不顧清廷的利益,只管自己的好處。

    因此清廷後來看出了這一點,也就不怎麼願意投資北洋水師了。至於南洋水師的投資,其實早就被清廷給扼殺了,為啥?因為清廷不想出現門閥世家架空他們的局面。後來的東南互保,其實差點就實現了這一點,搞得慈禧老太太一點面子都沒有。

    參考資料:《清史稿》

  • 9 # 星輝650

    南洋水師裝備比北洋更差,

    艦船航速,艦炮射程射速更不行,

    打不著,追不上,跑不了,

    上去毫無用處,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有道是山中無老虎,猴子成霸王,大清的水軍是如此的落後,以至於僅擁有一些小型炮艦的南海洋水師,居然都敢號稱第二艦隊

    南洋艦隊職責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他是在1875年由沈葆楨授命創立,九年過後,南洋海師已經初具規模,大概有巡洋艦,炮艦等17艘艦艇,總排水量約二萬噸,但由於沈葆楨的地位不如李鴻章,因此,南洋水師得到的經費很少,無論是噸位裝備人員訓練,都與北洋水師相距甚遠,其軍艦也多為國內的江南製造局或福州的船政局所製作,作戰力量還不如北洋海軍的一半

    更何況,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南洋艦隊早已因各種原因失去了主要作戰力量,自然不能支援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作為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水上力量,新政府剛建立的時候還是很有競爭力的,然而時過境遷,由於清政府忽視了海防的建設,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剛開始時就早已經無槍無炮,是一個紙老虎,至於當時的南洋水師則更是倒黴,其重視程度還不如北洋海軍,自1884年中法戰爭後,南洋艦隊失去了三艘艦艇,又自殘了兩艘,其作戰實力大打折扣,此後南洋水師並未購買新軍艦,基本上可以說是破破爛爛

    這樣的戰鬥力把他拉到黃海去,對戰日本的聯合艦隊無疑是送人頭去的,而且北洋海軍也忒不爭氣,當時的中日海軍對戰時間只有幾天,北洋海軍就全軍覆沒,這個時間差遠在江浙一帶的南洋海軍也是沒有辦法去支支援的

  • 11 # 橫笛文士

    首先,清朝末期組建的兩支海軍部隊,分別代表不同的派系,並不是由清朝中央政府直接調動指揮的,北洋水師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總管,南洋水師是在左宗棠的提議下逐步建立起來的,而左宗棠和李鴻章起初都是在曾國藩的湘軍裡任職,兩人性情不相投,後來李鴻章組建淮軍,逐漸的和湘軍有嫌隙,日積月累,在朝為官也是政見不一,李鴻章主張擴大海防,放棄新疆這些偏遠之地,而左宗棠力保新疆,最終收復新疆,也算是名垂青史。拋開李鴻章的政見功過是非,單從派系之爭就可以看出,清朝中央政府統治力十分脆弱,地方實力派紛紛做大,最後尾大不掉了,爆發了武昌新軍起義——辛亥革命。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南北洋水師也是各自為政,各成體系,沒能統一指揮,共同禦敵。北洋水師抗擊倭寇聯合艦隊,南洋水師則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代表了當時不顧全域性,眼光短淺,儲存各自實力的小算盤。從大的方面說,其實也是政治體制造成的,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到精髓了,人的觀念十分受禁錮。再者,當時的南洋水師實力也不咋地,自保勉強應對,哪有勇氣和實力去主動攻擊日本聯合艦隊?

  • 12 # 狂人狂語

    不是不救,是根本沒有能力去救。

    南洋水師雖然和北洋水師一南一北並立於世,但規模實力,兩者相距甚遠。北洋水師的重點在於海防,以保護海疆為目的,而南洋水師的側重點在於保護河防,艦艇主要佈置在了長江流域,用來確保江南水域的安全。所以南洋水師能夠用於出遠海戰鬥的艦艇非常至少,且大多老舊不堪,用這些破舊艦艇去和裝備先進的聯合艦隊作戰,基本上和送人頭差不多。

    1874年日本企圖染指臺灣,這樣身為東亞老大的大清非常不滿。當年年底,洋務運動總設計師恭親王決議讓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及左宗棠和南洋大臣沈葆楨籌辦北洋南洋兩支水師。在恭親王的支援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進口軍艦運動在大清開展起來了。

    李鴻章當時有四個身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海軍衙門幫辦,大學士。因為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是純粹八旗王爺,不習水性,所以海軍衙門的實際權力是掌握在李鴻章的手中。在這種背景下,北洋水師的發展遠遠快於南洋水師,當時朝廷每年有四百萬兩海軍訓練維護軍費,但南洋水師分得比例太少,南洋大臣沈葆楨提出全數解北洋,自己一分不要,在這種背景之下,南洋水師建設落後甚至荒廢。

    在“中法戰爭”期間,南洋水師在朝廷的壓力下竭盡全力湊夠了五艘鐵木結構汽船參戰,在這五艘船中,只有南琛號上裝備有出海作戰火炮,連開船的船員都拼湊不齊。在戰場上,南洋水師果然沒有令人失望,一炮未中,就已經自沉兩艦,從此更加一蹶不振。

    到1891年一月,劉坤一出任南洋大臣時,南洋水師的之羸弱已經是聞名朝野。山東巡撫張曜甚至建議朝廷:“南洋水師勢單力薄,無法應戰,每年所費又不菲,不如裁撤!”這種情況之下,海軍衙門奕劻率海軍衙門為其力保:“南洋水師不可裁撤,雖兵力薄弱,尚能守土,一旦捨棄,將防守無資.....”奕劻也提到:“南洋水師雖無鐵甲艦,但依託炮臺,仍可折衝御辱。”

    南洋水師逃脫了被裁撤的命運,但日子愈發艱難。4月,大清戶部虧空嚴重,朝廷下令“停購船械”,連零件炮彈都不許進口。這下連地主北洋都要斷糧了。按戶部的說法,現在國帑空虛,“部庫空虛”,大清一年財政收入僅僅9000萬兩,而一艘“定遠”鐵甲艦居然耗銀百萬兩。而老太太要修“三海”,要修頤和園,耗費不菲,一個頤和園的花費相當於兩支北洋艦隊,為了攢錢,北洋三年沒有更新任何裝備了。

    1892年,已經從鐵甲鉅艦的幻想中清醒過來的劉坤一在給李鴻章的信中寫道:“若大號鐵甲兵輪不可得,惟有退而求其次,如能添設靖遠、致遠之類快船,輔以魚雷艇數號......”一算預算,需銀三百餘萬兩,而南洋一年軍費每年不過二十萬金,積數十年不吃不喝亦難攢齊此數。

    1894年一月,劉坤一因鐵甲快船都不可得,但整頓水師已經是當務之急了,權衡之下,還是決定勒緊褲腰帶購入“戰守兼之”的魚雷艇,因為“購價既廉”,“養船之費亦省”,向德國訂購了4艘魚雷艇,總價近40萬兩白銀,尚可自行承擔,不需向朝廷請款。付款之後,劉坤一非常高興,為此特意將魚雷廠改為魚雷營,以便在德國一年之後交貨後儘快形成戰鬥力。

    當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屢戰屢敗,在威海衛被圍。朝廷要求南洋水師北上支援,被告知:“艦艇皆系木殼,且管帶皆不得力,炮勇水手皆不精練,不過徒供一擊,全供腐爛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就就一是什麼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