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一個新生命到來的時候,他那麼可愛,那麼柔弱,身為父母的我們,對他有無限的疼愛。同時這個新生命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帶給我們無數的挑戰,讓我們遊走在溺愛和嚴厲之間,怎樣掌握其中的平衡,給到孩子最恰當的教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記得原《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老師曾說過一段話:世界上的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不復雜的,比如做一頓美食;第二類比較複雜的,比如埃隆馬斯克造火箭;第三類超級複雜的,就是教育孩子。

    菜沒做好,可以再做一遍;造火箭可以按照圖紙反覆計算;但是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沒有後悔藥可吃!難怪龍應臺說,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時間緊,任務重,需要父母掌握十八般武藝。

    確實如這位家長所說溺愛和嚴厲都不好,那我們就先來深入分析一下不好在哪裡?

    溺愛包括包辦、過度保護、提供過多的選擇、滿足所有要求、代勞等行為。

    危害一:溺愛就是在打破家裡已經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價值觀。當家長在溺愛孩子的時候,通常會違反家庭內的規矩和正常的生活規律。而且,只要違反一次,還會導致另一次的違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比如說,在我的家庭裡,當爺爺奶奶臨時來幫忙照看孩子的時候,孩子想吃什麼,他們立刻就去做就去買,全然不顧時間和場合。當孩子已經習慣這種完全由他說了算的吃東西方式後,只要一次沒有滿足她的期待,她就會不依不饒。

    危害二:家長的溺愛會讓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他不再願意承擔任何讓他不愉快的後果,不需要面對麻煩的事,不想要接受有挑戰的事情,這樣他就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勇氣來解決他人生中的問題。

    危害三:被溺愛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生活上、學習上的自立能力。當他以後遇到哪怕是一點點需要他獨自承擔的責任或者面對的困難時,他都可能由此而崩潰掉。

    危害四: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將越來越難以忍受這個已經長大了的孩子的不獨立行為,常常會被他激怒,從而爆發家庭衝突。其實這是父母自己造成的,卻往往最後把懲罰給了孩子。

    危害五:假若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滿足他幾乎所有的要求,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就會認為這些是理所應當的。而隨著他逐漸長大,勢必有很多要求是我們無法繼續滿足他的,同時家庭之外的人更是無法做到像我們父母一樣有求必應。那麼他就會認為,大家都欠他,他對這些人會充滿怨恨。

    危害六:父母們很容易在物質上給孩子提供過多的選擇。

    比如說,今天提供了小米粥,孩子說不想喝這個。溺愛型媽媽可能就會再給他衝一個黑芝麻糊,孩子有可能說也不想喝黑芝麻糊,那這個媽媽可能會再去給他熱一個牛奶。類似的事情會讓孩子認為他是這個家最重要的人,會讓他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會對別人頤指氣使。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老人對孩子的溺愛,會嚴重干擾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假若祖父母教訓父母,說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對時,孩子很快就能學會通過利用一個權威去對抗另一方的辦法,他還會把自己的父母當做小孩子一樣隨意訓斥和操控。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如果縱容孩子、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僕人,並且允許孩子發號施令,這樣的父母就忽視了自己的尊嚴,他們並沒有為自己贏得尊重。

    小結一下:溺愛沒有教給孩子如何承擔生活的責任,反而讓他失去了適應生活的能力和勇氣,並讓他對不如他意的人和事充滿怨恨。家長用溺愛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待孩子,這將是他在今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

    嚴厲的措施,包括體罰、責打、嚇唬、羞辱、威脅。

    危害一: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即使是外表已經表現順從的孩子,他內心的抗爭也會持續存在。

    比如我們經常會從被責打的孩子眼中看到不服氣和憤恨。

    危害二:孩子不會把家長當做自己可以說知心話的朋友。相反,他的內心充滿了反抗、冷漠和厭惡,而且經常會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一系列敵對的行為。

    比如說,頂嘴、挑釁、讓幹什麼就不幹什麼、還會拖拉磨蹭等。

    危害三:孩子會很容易習慣家長嚴厲的教育方式。他會服從,會屈服、會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他會變得不敢說真話、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會變得討好父母,長大以後會討好權威。

    危害四:嚴重破壞親子關係。被責罰的孩子,往往會產生仇恨和憤怒的情緒,隨著父母嚴厲程度的加重,這種感覺也會越發強烈。

    比如說,在我表弟小時候,每次被他父親用帶銅釦的皮帶狠勁抽打的時候,他都在心裡暗暗發誓,以後長大了要遠離這個城市,絕不再回這個家。

    危害五:他也學會了父母的這種方式。他會用恐嚇、威脅、打罵等方式來面對其他人。

    危害六:每一次的懲罰都會逐漸摧毀孩子的尊嚴、勇氣和自信。孩子會感到無助,他會覺得自己是軟弱的、沒有能力的、不值得愛的、不重要的。長大後,在他內心深處,始終害怕面對童年時所經歷過的羞辱、卑微、無助、脆弱和恐懼。

    小結一下,如果父母們能回憶起自己童年的經歷,如果能用心“看”到我們的孩子在被我們嚴厲對待時的感受和想法,也許就會放棄這種讓孩子痛苦的教育方式。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大多數當代父母都在驕縱和壓制之間搖擺不定,因而對子女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父母能力不足而責怪他們。沒有人教過他們應該怎麼做;他們本身就是這些困惑和衝突的受害者。

    不能溺愛,也不能嚴厲,那麼該怎麼辦呢?

    需要用“和善與堅定並行”的教育理念。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說:“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和善與堅定並行——既然和善了,那怎麼還能同時堅定呢?看上去是一對矛盾的組合體。我想用一個人的兩條腿分別來代表和善與堅定。那麼如果這個人單腿行走(和善的腿),時間久了,就會摔倒;同理,如果用另一條腿(堅定的腿)單獨行走情況也一樣,只有兩條腿共同協作才能走得穩、走得遠。所以,就得兩條腿一起行動起來。

    我們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也用到和善,也用到堅定。但是,常常都是用“一條腿”來走路。導致堅定得過於堅定,和善得過於和善;或者是一會兒和善,一會兒又堅定,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一個家長唱紅臉,一個家長唱白臉。最後讓孩子無所適從,家長自己也灰心喪氣。

    那和善與堅定並行究竟怎麼用呢?

    情形一:比如說,孩子犯錯後。

    建議:請孩子詳細講一下這個事情的過程和他當時的想法。傾聽的過程,父母不要責備、說教、評判和發火。聽完之後,父母要問問孩子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結局,下次遇到同樣事情他會怎麼做,通過這件事他有沒有學到什麼,對於造成的後果他有什麼辦法彌補或補償?也就是說我們用和善的態度讓孩子感到情緒安全,在情緒安全的情況下,他才有可能反思。同時我們要用堅定的態度,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和承擔結果。

    情形二:比如說,孩子非要買一個父母不同意買的東西。

    建議:父母耐心地告訴孩子不同意買的合理原因,如果孩子因此哭鬧,父母就坐在他旁邊,平靜地聽他哭訴,同時共情孩子,表明自己理解他的感受,必要時可以抱抱孩子。但不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同意給他買。也就是說溫和地傾聽完孩子之後,還是堅定的不給他買(對於青春期孩子,買某樣東西可能是他和同伴之間情感聯結的一種方式,需要酌情判斷)。

    情形三:比如說,到了睡覺時間,孩子不睡還要玩。

    建議:這時父母可以走到孩子身邊平靜地說,睡覺時間到了,我們去刷牙吧。如果孩子沒有行動,那麼就在旁邊等他一下,如果他還是沒有去,那就可以直接拉著他的手或者直接把他抱到衛生間。也就是說父母提醒過一次以後,不需要再說很多遍同樣的話,用行動就行了。

    情形四:比如說,孩子不好好寫作業。

    建議:這要分四種情況分別對待。

    如果孩子在寫作業過程中,不停地叫你為他做一些事情,那麼父母可以對他說,我很愛你,這些事情等你寫完作業再來找我。如果孩子是不按你的要求寫作業,那父母可以告訴他,剛才是希望他聽你的,這樣是不對的,他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其他方式來寫作業。如果孩子在寫作業時,做出一些破壞書本的事或者有一些傷害你的話語。那父母可以回想一下剛才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讓孩子感到受傷,然後認可孩子受傷的感受,如果需要的話向孩子道歉,也可以抱抱孩子。此時,一定不能因為孩子做出那些行為而責罵他,讓他二次受傷。如果你感覺孩子是覺得很難,不會寫。那父母可以幫孩子把題目分解成幾步或者是幾塊,允許孩子一小步一小步的完成。這個過程中,切記不能批評,而要鼓勵。

    情形五:孩子發脾氣,頂撞父母。

    建議:當孩子有不尊重父母的行為或話語時,父母不需要責罰孩子,只需要離開現場就好,告訴孩子等你可以尊重地對待我時,咱們再來解決這個事情。如果孩子剛才有損壞東西,等他情緒冷靜後,要求他修補損壞的東西,也可以邀請他和你一起做這個事情。也就是說,當孩子不尊重父母時,父母要自己尊重自己,不讓孩子繼續用不尊重的方式對待你。當孩子摔東西不尊重物品時,父母要讓他為此事負責。

    情形六:孩子不自覺收拾自己的物品。

    建議:父母可以邀請孩子和全家人一起開一次家庭會議,對於家中物品的使用和存放制定一些約定。比如說,穿過的髒衣服到處亂扔,沒有放到洗衣機裡,那麼媽媽洗衣服時,不會洗這些沒有放入洗衣機裡的髒衣服;玩過的玩具如果沒有收拾起來,那麼這些玩具將被封存兩週。也就是說,父母做共同約定中自己該做的事情,取代對孩子的嘮叨、說教和責罵。

    我們總結一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養育方式能夠培養孩子自律、自信、自尊、自省、尊重他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堅持運用的話,就能逐漸收穫到孩子的這些成長。

    最後,我想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的一段話來結束我們的這次話題:

    今天的兒童訓練是一項崇高的使命,更是一門藝術。如果不特別努力的掌握這門藝術所需要的工具,你們將無法指望獲得成功。

    希望這個回答,能給您帶來關於兒童教育本源的知識升級。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 2 # 海邊翁愛採陌上桑

    把自己孩子當成朋友的孩子,只是寄養在你家,你還會溺愛嗎?還會過於嚴厲嗎?教養孩子,需有一種抽離思維,從自己原有的角色中稍稍脫離,但大多是做不到的,所以有句話,孩子是別人教育的,交給學校,社會,他的朋友……

  • 3 # 兒童教育及身心發展

    這其實問的是一個度的問題。提問者很注重家庭教育。非常好。

    1:度如果把握?根據孩子的性格和成長情況,每個年齡階段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成長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要有陪孩子終身成長的理念。教育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大工程。因此,心態擺正,不能急。良好的心態,是教育的前提。

    2 心態擺正了。我們要有預先判斷能力。比如,下個階段,孩子會出現哪些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提前做好功課,比如:多看育兒書籍,多學習和孩子如何交往相處的方法。這樣子,把握度就會輕鬆自如。

    3 孩子要順其自然養育。關鍵期可以給予關鍵刺激,但自然養育為主,不要過多的把自己的理念給予孩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且獨立的人。

    4 每件事情在不同的場合, 不同的人際關係中處理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度也是隨情況而變的。

  • 4 # 煩惱嘎嘣脆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那就很可能成為大師級人物!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的。絕大多數孩子是不得不學,是為了某種目的,或知道學習對其一生的重要性不得不去學的。

    —— 錢文忠

  • 5 # 龍口麗姐

    從小要教會孩子有界限,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後果作為家長不要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而是要加以引導。我們好多家長沒有耐心,孩子出錯了,要不不啥得說,要不大聲呵斥,要不就全武行。

    孩子沒有分辨對錯的能力,做錯事了情,家長就要就這件事情進行引導,引導孩子自己說出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後果會對自己或者周圍的人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不完整的家長加以補充。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他錯在哪裡,才會知道以後不能這樣做。

    這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讓他自己說,再犯同樣的錯誤,要接受什麼樣的懲罰,懲罰什麼也讓孩子自己說,這樣再犯錯,接受懲罰的時候孩子也心服口服。

  • 6 # 田麻麻家的小誠子

    多陪伴孩子成長具體是什麼呢?孩子剛剛出生時,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孩子是有點害怕和無助的,不安和害怕會使孩子用哭來表達,這時父母會去哄孩子,看看是不是餓了,尿床了等。感受到了來自這陌生世界對他疼愛的人,孩子會安心,慢慢的有安全感,這是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時給孩子的陪伴,當孩子慢慢長大,會自己走路,吃飯,說話,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父母需要陪伴孩子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要責怪,耐心的教導孩子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話是不能說的(髒話之類的)孩子是在犯錯誤中成長的!但不能認為孩子還小沒什麼大不了,不去指導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從犯小錯到大錯,這個時候父母要避免溺愛!

  • 7 # 鋼蛋媽媽養娃記

    我想這是很多父母都面臨的問題。

    首先,父母要保持自己一貫的方式,不能今天寵溺,明天又嚴酷無情。

    其次,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同等的個體,給予應有的尊重和機會。不要把自己的權威或者愛無限地施加在孩子身上。

    要與他們平等對話,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

    最後,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還要看孩子所處的年齡和所應對的情況,靈活但又保持相對一致的態度即可。

    教育孩子的路上,確實需要學習很多,我們只能在探索中一步步總結經驗。

  • 8 # 果媽話育兒

    建議使用正面管教體系的辦法與孩子溝通。

    對待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和善而堅定的處理。

    果媽建議:

    1、聆聽與關注

    我們的右腦負責情感,左腦負責邏輯。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讓我們的右腦進行聯結。讓孩子有一種被理解的感受。

    2、安撫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控制以後,我們再和孩子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3、和善而堅定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不能退讓,該制止就要制止。不能讓孩子觸碰底線,如果孩子情緒太過激烈,可以抱住孩子,離開現場,在進行聆聽與關注。

    我是果媽,育兒路上與您一起精進。

  • 9 # 初君家庭教育

    教育的主體是父母,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育己。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出現任何的問題都是幫助我們來成長的。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 10 # 無為此生

    教育孩子是全人類最複雜的工程。在我教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有一點我認為很重要,就是不要和孩子計較輸贏。有時候就是一種好勝的心態讓自己喪失判斷力,從而引發了和孩子的矛盾。孩子的幾乎所有的叛逆都來自於需要父母的愛,所以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給孩子更多的愛。

  • 11 # 點點媽聊兒童心理

    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環境對待我們的方式,會時刻影響著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避免溺愛或者過於嚴苛,需要好好審視自己,我們是不是在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我們是不是正在通過各種方式來彌補自己童年時的缺憾?我們是不是不假思索地沿用了老一套的教育方式?

    比如小時候想吃糖,爸媽不讓,很渴望,渴望到骨髓裡。小時候渴望自由,可是父母過於嚴苛,沒有的社交,沒有朋友,成天在拼命讀書。

    如果你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在對待自己寶寶的時候,就會特別想要滿足TA,買很多糖給他吃,想要給TA更多自由,過了頭,就變成了“溺愛”。

    另外一種人,TA小的時候可能沒人管,父母不愛,姥爺不疼,像個透明人,書也沒有好好讀,一事無成,到了社會上工作了,回頭發現自己錯失太多,羨慕別人的勤奮好學。

    如果你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在對待自己寶寶的時候,特別想要給他足夠的關心,甚至會變成一個直升機父母,或者剷雪式父母,這麼做就是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彎路。

    還有一種人,從小在家教森嚴的環境中長大,習慣了這一套,沿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本來也沒啥問題,只是時代變化太快,原先管用的“嚴苛”方式,在00後10後身上就不管用了,這叫刻舟求劍,忘了與時俱進。

    吾日三省吾身,只要我們開始思考了,就一定會找到一個動態平衡點,用一個更好的狀態來擁抱孩子,既不是溺愛也不是嚴苛,而是,一切,剛剛好。

    為剛剛好,舉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工作遭到過別人的嫉妒嗎?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