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4744829900
-
2 # 雲飛揚看電影
平時聊天中,有時候難免發錯一些字音,本來也是無傷大雅。不過,某些讀錯名人的名諱卻難免格外尷尬,國學大師陳寅恪一定能穩居前三名。以本人為例,就曾經不下三五次被別人“糾正”。本來嘛,我讀的也就是新華字典上的發言:“ke”,自以為是沒啥問題。然而,總是被人糾正為“que”,我就問你有啥憑證這麼讀呢?不要欺負我齊東野語的腔調哈。每次獲得的回答,無非是看到一些科普文章,稱這個字“陳寅恪的朋友、同事、學生、家人都有讀作que”,你不這麼讀就是鄉下人,不懂得文化圈裡的高階大氣上檔次。我心想,現在不應該以新華字典為規範讀音嘛,咋還出來個異讀音呢?!
國慶期間,做了個小小的索引,發現即便是陳寅恪大師本人在老家和私下環境裡讀作“que”,當下的我們也應該讀作“ke”。為什麼不從主人呢,這期間的邏輯很簡單粗暴直接,“que”是陳寅恪老家的方言讀法,而“ke”則是普通話、國語、正音、雅言。陳寅恪的朋友圈裡有許多大名人,不管是胡適、季羨林,他們其實都讀的不夠準確,口音表達時錯了也沒啥。然而21世紀的很有一些人,一本正經跟著陳老的方言讀下去,這就有些不應該,現代有些名人包括一些主持人再錯,就說不過去了。畢竟陳寅恪的英文名字寫作“Yinko Tschen”,如何發音還是很明確的,顯然陳寅恪本人覺得在標準讀音就是“ke”,即便在社交場合他覺得兩種讀法都沒必要非此即彼。
“恪”這個字,並非生僻字,讀音自古至今沒發生爭議,無論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的反切、《新華字典》的拼音以及各種韻譜中都不起眼,一直是與“客”保持同步。少數二十世紀的詞典曾經收入異讀音,比如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中,加了一個註解,稱“舊讀que”,卻又沒有引例和出處,估計就是來自於文化界某些人對陳寅恪的誤讀,否則誰給解釋下這個音是怎麼來的呢。1985年12月,在由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電部聯合發表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則明確規定:恪統讀為“ke”。因此,除非是陳寅恪的老鄉或親近的友好,再讀作“que”,就是強行帖近乎。畢竟,各地方言繽紛多彩,實在是沒有必要去讀方言的發音。普通話推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方便,如果忘記了這個初心而去標新立異,那麼社交場合就雞同鴨講吧,幾乎每個字都是南腔北調,尤其是明明讀對了還要被“糾偏”,其實尷尬的是一知半解無事生非的人。
人云亦云要不得,我們還是要從陳寅恪本人的家世來找。陳寅恪是客家人,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其六世祖始由閩入贛,落戶江西義寧,起碼這支客家人將恪讀作“que”。那麼,陳寅恪大師的名字如何而來呢?眾所周知,陳寅恪祖孫三代都是晚清民國時代的名人,作為陳寶箴的孫子、陳三立的兒子,陳寅恪的名字裡蘊含著豐富的資訊。簡單地說,恪是輩分字,而寅字說明他屬虎,出生於1890年。陳寶箴老先生為後代創制輩分字排行,“三恪封虞後,良家重海邦”頒行,顯而易見陳三立和陳寅恪父子的輩分字就沿用下來。
“三恪封虞後”其實就是“陳”姓由來做了闡釋,陳國的先祖傳說中便是虞舜,商朝時代便有。據《春秋》記載,周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封前三代王朝虞、夏、商的後裔為三恪,建於陳、杞、宋。三恪,意為向前朝表示恭敬,這便是陳氏始祖以諸侯國名得姓的由來。這也是儒家經典《論語·堯曰》的核心要義:“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陳寅恪念念不忘的春秋大義,便是如此。既然陳寅恪的恪,就是從三恪而來,那麼讀作恪合情合理。對於我等並非客家人的普通人來說,如果再去套近乎讀作“que”,尷尬的其實是現代人,以及古人。
謹以此小文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50週年。
-
3 # 會當—茶農
我的家鄉音,我來回答一下吧!
網上盛傳一種讀法yinque,主張這種讀法的人是說陳寅恪的親人和家鄉人都叫他yinque,我想,可能是聽錯了,要不然就是訛傳,因為客家話裡沒有這種“噘嘴的圓音”。
當然:客家話發音“恪”與“確”是相同的,都讀ko。但是讀成普通話是要各自發音的。例如客家話“蘿蔔:luopie”和“個別:gopie”都讀pie,但讀成普通話是“luobo”和“gebie”,而不能讀成“luobie”和“gebo”。
客家鄉俗字讀成普通話有兩種讀法:
1、一般遵循新華字典的標註讀。
恪守讀成“keshou”,確實讀成“queshi”,但不能借客家話裡的讀音相同而普通話讀音不同的字來取另外一個讀音,讀成“queshou”和“keshi”。
2、繼續按照鄉音讀,多用於地名、人名。例如我有一朋友,他父親給他取個名字叫“石䖯”,客家話讀sha guai。我們在正式場合叫他“shi guai”而不是“shi wa”。(注意:這裡一個“石”字是按普通話讀,另一個“䖯”字卻是按客家話讀的哦。)其實,他父親取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取石蛙這麼個意思,寓意好養活,雖然“䖯”在新華字典裡的讀音還是wa。但人長大了,在外行走叫shiwa,多少有點花名或侮辱的意思,於是多按照主人意願叫shiguai。
介於以上兩條慣例,陳寅恪的正式讀音讀成標準發音yinke或借客家音yinko均可。但我個人更主張知情人讀成 “ yinko ”。
為什麼可以讀成yinko呢!人家自己英文名字都叫yinko呢!這更是符合鄉俗慣例和主人意願,所以真正要是尊重人家,應該讀成yinko。(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為什麼他自己和他親人會希望讀成yinko,因為“恪”字是他的輩分,名字中取輩分字,本身就是一種對文化的恪守,極具意義,尤其是從他曾經簽名“yinkoh”,就可以看出來,他是希望更加精確的表達“恪”字的客家話讀音。所以他的親人也會比較在乎。)
那按照全普通話讀成yinke呢?這也是大眾的權力,誰叫他名字用的是“ke”這麼個字呢?何況他本人也沒有反對過啊!
至於讀成yinque,就真的沒啥意思了。搞笑的是,這個沒道理的讀法反而成了知識分子擺弄的主流。還搞出下面這種丟人打臉的東西:
看了上圖內容我最無語,我土生土長說懷遠話的人都不知道“確”還能讀成“quo”,請問磚家們“的確良”要怎麼讀?我讀了一輩子:“ko”的人真的不會發“quo”裡面的那個圓音,哪位客家話高手發音給我聽聽?哎!鄙人認為:中國最無聊的就是“磚家”和“文化人”。
-
4 # 典茗齋主
陳寅恪的「恪」念 kè 還是 què是爭論很久的一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定論。
「恪」字怎麼讀,先問問陳的家人是怎麼唸的,沈仲章之女、美國可博爾大學教師沈亞明曾專門請教陳寅恪的三個女兒:
陳小彭(錄音):“我是陳小彭,是陳寅què的女兒。我們小時候一直在(那個時候在)北平,和抗戰期間在全國逃難的時候,從來都是聽見我們的親戚,特別是叔叔、伯伯、嬸嬸們,還有祖父,從來都是叫我們的父親作‘寅què’。所以我們認為,父親的名字就是‘寅què’,而沒有聽過其他的聲音。”
陳美延書面答言:“‘恪’字是父親兄弟的排行字,如陳衡恪(師曾)、陳隆恪、陳方恪、陳登恪,大家庭中皆讀某què。所以我們父母及孩子小家庭裡讀què,不讀kè。……他本人外文姓名用Tschen,Yin Koh等,但說中文時自稱陳寅què。”美延補充,寅恪先生在牛津的電報地址用“Chen Yinchieh”。
陳流求語音留言:“得知你願意和我們談談有關父親名字的讀音問題。我的母親唐篔,雖然出生在廣西,但是在四五歲,她就被帶到天津。她在天津女師附小念書,直到師範畢業。畢業後,又在天津女師附小,教過初小的課程,就是當了小學的教師。 母親生了我以後,我也像絕大多數小孩一樣,把母親的語言,當作我第一任的語言老師。母親把父親的名字,總是念成‘寅—què—’。並且,母親也教過我,對家裡叔叔伯伯的名字讀音。像衡què、隆què、方què等等。母親的語音,至今我們是不會忘的。”
有人在文章中提到陳寅恪家人也把“恪”讀 kè,沈亞明也進行了求證,得到回覆:
至於大家怎麼讀,我的態度是隨便好啦,沒有必要在這上面糾結。就我個人來說,口說或者打字都是què音,遇見讀作kè 的人,我也不去糾正或認為人家讀錯了,沒必要,還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讀陳寅恪先生的書上吧,我這個週末就讀了《元白詩箋證稿》第一章,繁體豎排,以我的程度來說讀得些困難,還得繼續讀啊。
回覆列表
晉南及關中一帶自古以來“客人”不讀ke人而讀作qie人,口語也是這種發音,依此推斷恪的古音正確發音很可能應該是qie或que,發ke是肯定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