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PPI又稱作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
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一、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二、中間階段:商品尚需作進一步的加工;三、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透過產業鏈向下遊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存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導。在中國,就以上兩個傳導路徑來看,目前第二條,即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較為充分,,2006年以來糧價上漲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條,即工業品向CPI的傳導基本是失效的。由於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並非嚴格的對應關係,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CPI與PPI持續處於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匯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
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一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二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於供大於求,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透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盈利減少。對於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可以順利完成傳導的工業品價格(主要是電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屬於政府調價範圍。在上游產品價格(PPI)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游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
CPI和PPI嚴重倒掛說明什麼問題?
相對於PPI,CPI是一個滯後指標。但PPI對CPI有一定的傳導作用,這種傳導作用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生活資料出廠價格變化直接影響CPI的變化;二是生資料出廠價格的變化,直接引起生消費品的企業生成本的變化,間接影響CPI變化。例如石油價格漲價,會導致石化品漲價,石化品漲價導致化纖價格提高,進而導致紡織品和服裝成本上升,從而推高消費品價格。因此在多數情況下CPI和PPI走勢方向是相同的。
由於PPI影響CPI主要透過影響下企業的採購成本來實現,要受到種種環境因素制約,加上國家策對部分關鍵價格的策調控,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另外,由於PPI和CPI的調查內容明顯不同,也會導致PPI和CPI的不一致。比如因為消費結構的原因,食品價格在中國CPI構成中權重很大,而在PPI構成中食品權重相對較小,而能源、原材料佔很大比重,這種內容差異也會導致CPI和PPI出現走勢差異乃至背離。
國內PPI和CPI“剪刀差”(倒掛)現象從08年5月份開始。5月PPI同比上漲8.2%,CPI上漲7.7%,PPI在本輪物價上漲中首次反超CPI0.5個百分點,6月則反超1.7個百分點,7月反超3.7個百分點,而8月這個“剪刀差”擴大至5.2個百分點。CPI和PPI倒掛顯示製造企業毛利率進一步壓縮,企業利潤下滑趨勢短期內難見拐點,未來業績不容樂觀。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PPI又稱作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
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一、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二、中間階段:商品尚需作進一步的加工;三、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透過產業鏈向下遊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存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導。在中國,就以上兩個傳導路徑來看,目前第二條,即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較為充分,,2006年以來糧價上漲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條,即工業品向CPI的傳導基本是失效的。由於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並非嚴格的對應關係,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CPI與PPI持續處於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匯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
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一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二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於供大於求,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透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盈利減少。對於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可以順利完成傳導的工業品價格(主要是電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屬於政府調價範圍。在上游產品價格(PPI)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游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
CPI和PPI嚴重倒掛說明什麼問題?
相對於PPI,CPI是一個滯後指標。但PPI對CPI有一定的傳導作用,這種傳導作用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生活資料出廠價格變化直接影響CPI的變化;二是生資料出廠價格的變化,直接引起生消費品的企業生成本的變化,間接影響CPI變化。例如石油價格漲價,會導致石化品漲價,石化品漲價導致化纖價格提高,進而導致紡織品和服裝成本上升,從而推高消費品價格。因此在多數情況下CPI和PPI走勢方向是相同的。
由於PPI影響CPI主要透過影響下企業的採購成本來實現,要受到種種環境因素制約,加上國家策對部分關鍵價格的策調控,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另外,由於PPI和CPI的調查內容明顯不同,也會導致PPI和CPI的不一致。比如因為消費結構的原因,食品價格在中國CPI構成中權重很大,而在PPI構成中食品權重相對較小,而能源、原材料佔很大比重,這種內容差異也會導致CPI和PPI出現走勢差異乃至背離。
國內PPI和CPI“剪刀差”(倒掛)現象從08年5月份開始。5月PPI同比上漲8.2%,CPI上漲7.7%,PPI在本輪物價上漲中首次反超CPI0.5個百分點,6月則反超1.7個百分點,7月反超3.7個百分點,而8月這個“剪刀差”擴大至5.2個百分點。CPI和PPI倒掛顯示製造企業毛利率進一步壓縮,企業利潤下滑趨勢短期內難見拐點,未來業績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