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嶷山上
-
2 # 豆逗77263269
呵呵,不要望文生意,更不要斷章取意,大到聽不見的聲可並非一定是大美之音。大音希聲的唯一現代解釋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
3 # 子夏故壇
“大音希聲”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完整的一句話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方形本是有稜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於圓形,不見了稜角,故大方無形;器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則難以成形,器不定形則其用不可限量,器大者最終會化為道,道者無形而無所不用,故大器晚成;音樂是聲音的一種,美妙的聲音歸於Teana,與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為一體,而無人聲之噪,故大音希聲;現象是事物存在、運動變化的反映,最大的現象就成了物質存在、運動變化的規律,也就是透過現象可知其本質,而規律是無形的,透過規律,我們就可預知事物的現象,故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並不是說沒有聲音或聲音高到一定頻率就聽不到了,而是說美妙的音樂接近自然,與自然之音融為一體,謂之“Teana”。音樂的最高境界就是化為“Teana”,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只聞自然之音而不見人工雕琢的痕跡。“希聲”並不是無聲,而是指無吵雜的人聲。這就是為什麼有風聲、有雨聲,有雨打芭蕉之聲,而人卻感到很靜,而且雨打芭蕉之聲越大,人越感到寂靜,這就是因為無人聲吵雜之聲,只有自然之聲。“大音”就是音樂美妙到化為“Teana”,達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故使人感到很“靜”,故曰“大音希聲”。希者,稀也。“希聲”者,靜也。
現代追星族追捧的明星,演技一般,掌聲、口哨聲一片,如何能達到“大音希聲”的境界?
-
4 # 水推船移
老子的‘大’實際上就是道的通俗之名,是道的概念的延伸。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曰大。古人給人取名有小名曰名,大名曰字,今天所謂的名字名字就是這樣來的。父母和熟人以及自稱通常呼名,正規場合稱人名字通常呼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時人和後人通常稱孔子為仲尼,而孔子自稱常稱丘,就是這個道理。理解老子給大賦予的這個新含義,再來看道德經此處及多處出現的與大相關的語句,相對就容易得多。
前面說過,老子精通天文曆法和音樂這是無疑的。所以對‘大方無隅’這句話你可以這樣去理解,即,這個方,肯定不是通常看到的方桌方凳之類的有形之方,而應該是無形的大方。隅是角。比如東西南北四方,你要找一個具體的角如東南角,你去找吧,肯定找不到。而這個你找不到角點的所謂東西南北四方和與其對應的東南角就叫大方無隅。這就是精通天文學的老子的思維習慣。同理,大音希聲,精通音樂和善於對事物明察秋毫的老子,肯定知道聲音的可聽見範圍外還有越來越不容易被聽清的超高音和超低音區域。當然也不難透過觀察自然界的如暴風雨☔來臨前鳥類的異常,地震之前動物的異常行為,推匯出這些鳥動物應該聽到什麼人類聽不到的聲音。而這種聲音,在老子看來就是大音,不容易被人聽清楚就是希聲。今天的科學技術也確實證明了老子根據他的道學理論和生活常識推匯出的這一論斷。當然這些僅僅是老子的格物。推此而及彼,由表及裡,老子透過人們能夠憑藉形而下的具體物象的印證,給人們呈現出來的他要講術的道的形而上的物性,形象地告訴人們深藏在萬事萬物中的道的概念。這就是老子說道德經非常簡單的原因。今天讀來感覺深奧難懂,只能說是種種原因吧。讀好道德經許多東西還是要從書外去找。
-
5 # 丁善道
謝謝您的邀請,大音希聲我的理解是先說大字,大有廣大、龐大、最大之意,那什麼最大吶?我們常說天大、地大、祖宗的恩情大。最大的給我們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各位物質,如果沒有空氣你連幾分鐘都活不下去。他們有如此大善卻從來不言的。再比如說社會上大的人物,他們也是不說廢話的,內心強大的人也是如此。音聲,老子說音聲相合,希是稀有、稀少、希望等之意。所以天地給了人類那麼多,人們卻連說句謝天謝地的話都很稀少啊。
-
6 # 閒看秋風999
現在人們在形容、誇讚好聽的音樂或者歌聲時,往往會用"Teana"二字。Teana之音是什麼?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的"大音希聲"。
古人王弼注《道德經》有云:“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人們聽到的宮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體。如果只聽到具體、部分的聲音,就會喪失聲音的自然全美(大音)。
老子認為音樂之美,是自然全音之美,而非人為的"宮商"之美;這個美,如同老子所說的"道",是"非常道";這種美是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如若有聲,也就不美了。
莊子在《奇物論》中寫到:女(同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將音樂分為三種,即人籟、地籟和Teana。
人籟就是人為的聲音,或者俗稱"音樂"的東西;地籟就是風過洞穴的聲音,所謂空穴來風之聲;Teana則是自然之聲,是可遇不可求的聲音。
《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只不過是"人籟"之聲;只有到了"凝絕不通聲暫歇",才出現了"Teana之音",也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老子的審美觀中,人為的、作著的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只有天然去雕琢的、見素抱樸的才是最好的。美到極致的聲音往往就是無聲之音。
-
7 # 布衣閒人10
對老子這句活,得把它與上下文聯絡起來讀,才能真正理解“大音希聲”一詞的含義。上下文聯絡起來是這樣的: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代且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這段話的大意是:《建言》上說:真正懂得道反而不精明,真正的前進反而象是倒退,平坦的大道反而崎嶇不平,有德行的人反而虛懷若谷,潔白的東西容易染上汙點。德行完美而有不足,健康向上的德行,好象怠惰,真德象是假的。廣大浩渺之物沒有邊際,成大氣候的往往較晚取得成功。最大的聲音是沒有聲音,而大象競然無形。道寄於萬物之中而沒有名稱,唯有道,才善於蘊育萬物而無所不成。
這裡所講的仍然是“道”,用“若昧”、“若退”、“若類”、“若谷”,完美不足、健德若偷、質真若渝、沒有邊際、大音無聲、大器晚成、無形無狀,來形容“道”。“道”雖然無名無狀,但蘊育萬物卻無所不成。“大音希聲”,在這裡是說,最大的聲音就是沒有聲音,“道”大到象大音沒有聲音一樣的存在,看不見,也聽不見。老子肯定不知道高頻率的聲音是聽不到的科學道理,所以,“大音希聲”,只能理解為:最大的聲音就是沒有聲音,這與“道可道,非常道”的論斷(邏輯方法)是一致的。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8 # 陳廣逵
“大音希聲”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與之相關聯的幾句是: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下面是詳細解釋:
大方無隅:大的方形沒有邊角。方,方形。隅。音yú,角,借指邊和角。
大器晚成:大的器物完成得遲。大器,大的可用之器。晚,遲,後。成,完成,成熟。
大音希聲:最大的音是沒有聲。希,無聲,第十四章:“聽之不聞曰希。”
大象無形:最大的物象是沒有形狀。象,物像。形,形體,形狀。
道隱無名:道看不到沒有名。隱,因無形而看不見。無名,不可名狀。
道的本質特點。這些特點都是圍繞“道隱無名”來說的。
這幾句的意思是:
大的方形沒邊角,大的器物後完成,大的音沒有聲,大的物象沒有形。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是道的本質屬性。
“大方無隅”是道的體現,猶喻大的方正品格沒有稜角。因其大所以找不到邊角。
“大器晚成”猶喻有道行的人建樹遲緩。因其大,需要累積、成長的過程,故“晚成”。
“大音希聲”猶喻合於道的言語微弱很難聽得到,然而“不言而善應(第七十三章)”。不言當然無聲。
“大象無形”,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猶言大的道行、大的成就非常自然,讓人看不到,感覺不到。
“道隱無名”,道隱隱約約說不出名。因為“道”無形、無聲、無味、無體,隱含於萬事萬物之中,它不顯露,不易察覺,又來得太自然,所以不為人所知。
-
9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大音希聲”一詞,並不是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這裡的大音,意指聖人統御天下、教化天下所言之聲。
“大音希聲”,也就是說:聖人執天下神器而統御天下,行不言之教,雖有大美而不言,雖有大音而希聲。
老子是怎麼知道的呢?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我是怎麼知道萬物的奧秘的呢?我又是怎麼知道世界的本質的呢?
知常達變。唯有知其常,方能達達變。
瞭解了變化背後的恆常不變的規律,就可以通達所有的變化。
知其雌守其雄。
唯有知其雌,方能守其雄。
知道了萬物的根源是從何而來,就能瞭解它們的本質;瞭解了萬物的本質,就可能掌握它們;掌握了萬物,才能統御它們;統御萬物,知常達變,才能歿世不殆。
再具體一點,老子是怎麼做到的呢?
《道德經》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有”生於“無”,今生於古。
天地萬物的一切,都起始於“無”,“無”又起始於“道”。
今天的“有”,都來自過去的“無”。
若要不被紛紜變換的事物變遷矇蔽了眼睛,並進而把握它們的本質,那就要返回到萬物萌生的起源處。
知道它們的根源,才能瞭解它們的本質;只有瞭解了本質與原理的事物,才可能駕馭它們。
如果能夠了解掌握萬物變遷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跡規律和源流脈絡,那麼我們就可以駕馭現在正在發生的存在的事物。
有道者,通天徹地,無所不知,何以能如此呢?
若要通天徹地,須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因為自然萬物的總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如果能體察大道,就可以掌握萬物。
既然自然萬物,天下之事,都洞若觀火,瞭如指掌,那麼,還有什麼事,是不可以統御的呢。
如此,"大音希聲"的道理,又如何不能掌握呢?
-
10 # 水靈173515282
大音希聲出自於“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大音希聲是譬喻句,喻聖人乘運而出,聖人出難見難聞。然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便是上士聞道,勤而修之。也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才能遇聖人,聞《道德經》,實修之。
回覆列表
對《道德經》的理解,所謂的“大師”們都流於文字表面,很少有真正接近老子本旨者,基本上是盲人摸象。如果說魏晉王弼算摸到了象屁股,那現代的“大師”們,更是連皮毛都沒摸到。
“大音希聲”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以上的這些論斷,不要陷入文字翻譯中,企圖去一個個找尋它的真義。如果老子願意,他可以把以上的排比一直寫下去,寫出五萬字,而不是現在大家看到的五千言。
老子最核心的思想,也就是他最偉大的成就——
一是道,二是德。
道是什麼? 道是生成一切事物,驅動一切變化的本源。
德是什麼? 德是道作用於一切事物所呈現的品質屬性和變化規律。
二者的關係,道為體,德為用。
那麼,這個普遍規律是什麼樣子呢?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以上的這些論斷看似毫無關聯、雜亂無章,但你仔細分析卻會發現,它們都指向同一件事情:矛盾。老子從不同事物、不同角度講述矛盾雙方的關係和變化,其實是要告訴世人,他的最偉大的發現——“一切皆迴圈”。即,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處於矛盾雙方相互運動轉化的迴圈當中,概莫能外。
有人會有疑問,這就是所謂大道? 太簡單了吧?
大道至簡。愛因斯坦也說過:“ 更簡單的理論,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具備更廣闊的應用,那才是令人信服的理論。”
“一切皆迴圈”,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存在與變化的實質!也正因為它是至簡的,人們理解它才會感到至難。為了把至簡的道說明白,老子不厭其煩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闡述。
分析複雜事物的途徑是透過統計、歸納尋找規律。分析簡單事物的途徑是把它多角度、多層次地分解,探尋它的屬性和規律。老子不厭其煩地給讀者多角度講解道的本質,就已經給我們指明瞭探尋道德本義的途徑: 先分解,再融合。簡單說,就是由簡入繁,再出繁就簡。這個學習方法,老子這也是教了大家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可惜的是,兩千年來,讀者基本上停留在前兩個層次,即泛讀的基本從簡,瞭解字面意思;深讀的,已經由簡入繁,但都迷失在繁難裡,未能出繁就簡,達到最終的本義。
舉例說,很多大師都知道老子主張“無為”、“不爭”、“守柔”。你問他為什麼要“無為”,他會說,為不符合“道”。你追問一句,為什麼“為”就不符合“道”,而“無為”就符合“道”呢?他就傻了。若你恰好問的是南懷某大師,他還可能給你扯一段似是而非的佛經或者來一段八竿子打不著的論語,哈哈!
人們誤解老子,覺得老子的理論很玄乎,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知道老子為何提出“無為”、“不爭”等等主張。他提出那些主張的根據是什麼,他們不得而知。所以,他們認為老子是異人、是神仙。於是,老子就“一氣化三清”了,“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了!
老子的一切主張,都基於“一切皆迴圈”!
有人會說,老子從來沒提過迴圈。沒錯,《道德經》中沒有“迴圈”這個詞,但你若仔細閱讀,會發現有很多的地方講的就是迴圈。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裡“反”就是迴圈往復之意。這裡其實還暗含了另一個迴圈,那就是,有生於無,無又生於有。老子在這裡之所以沒有贅述,是因為他在第二章就已說過“有無相生”。
《道德經》第十六章中有我最喜歡的一段:“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跟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這裡講,萬事萬物的發生,無論經歷什麼樣的繁榮與喧鬧,都將回歸到宿命的起點——寂靜。因為寂靜才是事物本來的稟賦,是它的常態。一切的繁榮與喧鬧,只是短暫的偏離,它終歸要回到常態的寂靜中去。
這裡要解釋一下“覆命”—— 復: 迴歸。命: 性命,事物本來的稟賦特性,天命。結合起來就是: 事物恢復本來的稟賦特性。《易經•彖傳》乾卦注詞有類似的意思:“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各正性命: 事物各自恢復它本有的稟賦特性。例如,一個人發火,那是暫時的偏離,發完火,還會回覆到他本來的平靜狀態。這就是“覆命” 、“正性命”。
現在我們知道,事物的常態就是“靜”,多數時候沒有偏離,沒有繁榮與喧鬧。 即使偶爾發生偏離,出現繁榮和喧鬧,也終將回歸寂靜,恢復常態。
但它還是有“作”的時候。那又是什麼導致了事物偏離常態呢?
靜,是矛盾對立雙方平衡的結果。一旦平衡被打破,矛盾的某一方佔據主導,那麼平衡就打破了,靜也就不復存在了,偏離就產生了。
而矛盾對立的的雙方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簡單解釋上述內容,就是說:矛盾雙方相互生成,相互滋養,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緊密結合,和諧統一,不可分割。
綜合《道德經》第二、第四十、第十六章,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宇宙萬物的運動與變化,都是某一對矛盾的相互演進而形成的迴圈。而推動這個迴圈演進的,是矛盾雙方的強弱變化。而矛盾雙方之間又是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相互轉化的。這就是宇宙萬物維持運轉又秩序井然的奧秘!
上述結論,我們不妨把他稱作老子的“矛盾迴圈理論”。矛盾迴圈理論適用於天地宇宙間一切事物。明白了矛盾迴圈理論,你就會明白,老子提出的“無為”、“不爭”、“守柔”、“致虛” 、“守靜”、“不欲盈”等主張的緣由和根據。
人與天道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任何事物,人只想要佔據矛盾中對自己有利的一方,而事實上,矛盾的雙方一定會同時存在。這,造就了人類宿命的痛苦!人希望長生不死,希望花朵常開不敗,希望快樂長存,希望煩惱遠離,希望財貨越聚越多,希望官位越坐越高……而天道的作用,就是讓一切變化迴歸到起點,它將維護所有事物的平衡。道作用於事物,是一個封閉的迴圈。即,讓人生而復死,花朵開而復謝,快樂來而復去,煩惱去而復來,錢財聚而復散,官位得而復失……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簡單說,人性追求偏離平衡,企圖佔取矛盾中對自己有利的一端而遠離對自己不利的另一端。而天道則維護平衡,推動矛盾雙方迴圈運轉,當矛盾中的一方發展到極處,就會盛極而衰,此時矛盾的對立方則開始發展壯大,並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正因為矛盾雙方是和諧統一、緊密結合、相互依存與資生的,所以,人們是無法把它們割裂開來而獨據一端的。在任何時候,矛盾雙方都是共存共榮的。而事物發展的妙處,就是矛盾雙方的和諧統一。所以,真相才會是: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注意,這裡的“大”,不是“大小”的“大”,是形容美好事物的美好程度很高。例如,大德,大賢,大才,大師。
因此,以上四句的解釋是,真正宏大美好的方是沒有角落的,真正宏大美好的器,是需要很長時間打磨的,真正宏大美好的樂章,聲響不是很繁密的,真正宏大美好的象是無形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大音,並不是聲音很大,更不是什麼頻率的大小,老子也沒學過現代物理學,他只是發現了一切事物發生的本質:道。而在道的掌控下,事物的上佳狀態,必然是矛盾雙方和諧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