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凰花兒開

    地方品牌。

    我們刻意美化了一些事情。

    這就是秦淮河、八大胡同、西湖船孃、鬥母宮、米脂婆姨,是多市場細分的一種概括。感興趣的自己去問度娘。

  • 2 # D三十年功名塵與土

    陝西民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橫山。”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四十里鋪的羊肉面。”

    這是讚美陝北人傑地靈的。

    一、米脂婆姨

    米脂縣位於陝西省北部的榆林市,南鄰綏德,總面積1212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人。米脂縣城建於宋代,以前稱銀州。

    傳說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貂蟬就是米脂人。東漢末年,普天之下連續遭災欠收。一年冬天,一個白鬍子老頭揹著三絃,掛著柺棍討飯歸來,見河灘上一隻貂狐圍著一個初生女嬰。當他疾步走上前時,貂狐不慌不忙地走開。老漢便把女嬰抱回家做了他的養女,並根據其來歷起了一個不尋常的名字叫貂嬋。貂嬋長到十三四歲,已經出落得花容月貌,亭亭玉立。正當父女倆四處奔波,艱難度日時,老父墜死崖下,貂嬋悲痛交加,放聲痛哭。恰遇前來綏德一帶放糧的清官王允司徒路過這裡,收貂嬋做了義女。

    米脂出美女得益於當地的小米,根據縣誌記載:“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析之如脂而故名。”當地小米用水一洗就能出油脂,至今小米仍是當地的特產之一。

    在陝北有民歌讚美的米脂婆姨:“奔月的嫦娥出水的蓮,米脂的婆姨賽天仙,端格正正的身材俊格蛋蛋的臉,白格生生的面板毛格閃閃的眼,走路好似風擺柳,唱歌就像泉水流。”

    另外,米脂不僅出美女,也出好漢。在北京紫禁城金鑾寶座上只坐了一天的大順皇帝李自成就是米脂人。除此之外,西夏國創立者李繼遷、開明紳士李鼎銘、抗日民將杜聿明都是米脂人。

    二、綏德的漢

    素有“秦漢名邦”、“天下名州”之稱的綏德,古稱上郡、綏州。地處陝北交通要衝,東鄰黃河與晉通,南接八百里秦川,北經米脂、榆林通達內蒙古,歷來為兵家征戰、商賈輻輳之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經上郡北巡,曾命大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駐守於此,曝師於外十餘年,北擊匈奴,南修馳道,並修築了至今猶存的秦長城。由此拉開了華夏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千年碰撞的序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南巡途中,丞相李斯與中車府令趙高下偽詔逼令太子扶蘇與大將軍蒙恬自剄。扶蘇死後葬於城內疏屬山巔。蒙恬死後,葬於綏德城西的等子坪,與扶蘇墓遙相對望。

    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聰明、勤勞、儉樸、堅韌不拔。高大、膘悍、英俊的綏德漢,頗有北方陽剛之氣。

    《綏德 縣誌》記載:“才貌雙全的呂布是綏德人”。

    南宋與岳飛齊名的抗金將領韓世忠是綏德人。黃天蕩一仗,以8000水軍大敗金軍10萬之眾,金軍統領兀朮望風而逃險些被擒,博得了“中興武功第一”的讚譽。韓世忠一生戰功赫赫,岳飛蒙冤之時,只有韓世忠挺身而出,面責秦檜。

    綏德是信天游的故鄉,無數民歌在這裡誕生,“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拉著你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路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馬多來解憂愁……”

    三、清澗的石板

    清澗的石板,主產於榆林市清澗縣。清澗自古以石板而聞名於世。清澗的石板質地平滑,紋理清晰,色澤圓潤。據考證早在漢代就有關於石板的記載。

    我們終於來到陝北清澗,旁人建議到城外鄉村裡走走。到了鄉村,幾乎就要驚呼不已了,覺得到了一個神話的世界。那一切建築,似乎從來沒有磚和瓦的概念:牆是石板砌的,頂是石板蓋的,門框是石板拱的,窗臺是石板壓的,那廁所,那臺階,那院地,那籬笆,全是石板的。走進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臺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櫃子是石板的,鍋蓋是石板的,炕圍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黃、綠、藍、紫。主人都極誠懇,忙招呼在門前的樹下,那樹下就有一張支起的石板,用一桶涼水潑了,坐上去,透心的涼快。主婦就又抱出西瓜來,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開,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著,便見孩子們從學校回來了,個個背一個書包,書包上係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們寫字的黑板。一見有了生人,忽地跑開,兀自去一邊玩起乒乓球。球案純是一張石板,抽、殺、推、擋,球起球落,聲聲如珠落入玉盤。終於在一所石板房裡,遇見了一個石匠。老人已經六十二歲了,留半頭白髮,向後梳著,一幅硬腳圓片鏡,正眯了眼在那裡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膩,字跡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湊,皺紋就爬滿了鼻樑。我們攀談起來,老人話短而氣硬。他說,天下的石板,要數清澗,早年這個村裡,地缺土貴,十家養不起一頭牛,一家卻出幾個好石匠,打石板為生,賣石板吃飯,虧得這石板一層一層揭不盡,養活了一代一代清澗人。為了紀念這石板的功勞,他們祖傳下來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製成石板的榜樣,那麼一層一層的,好吃耐看。他說,當年陝北鬧紅,這個村的石匠都當紅軍,出沒在石板溝,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麵餅,硬是沒被敵人消滅,卻沉重地打擊了敵人。他說,他的叔父,一個游擊隊的政委,不幸被敵人抓去,受盡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敵人殺了頭,掛在縣城的石板城門上。他們又連夜攻城,取下頭顱,以石匠最體面的葬禮,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結果,游擊隊並沒有垮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參加了游擊隊…… 老人說著,慷慨而激奮,未了就又低頭刻起碑文了,那一筆一劃,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啞然了,覺得老人的話,像碑文一樣刻在心上,他們不再是一種入了奇境的好奇,而是如走進佛殿一般的虔誠,讀哲學大典一般的莊重,靜靜地作各人的思索了,問起這裡的生活,問起這裡的風俗,未了,最感興趣的是這裡的人。“到山上走走吧,你們會得到答案的。”老人指著河對面的山上說。走到山上,什麼也沒有,卻是一片墓地。每一個墓前不論大小新舊,出奇地都立著一塊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於戰爭時期的,有死於建設歲月的,每一塊碑上,都有著生平。旅人們面對著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領悟了老人的話:是的,清澗的人,民性就是強硬,他們活著的時候,是一面樸實無華的石板,錘鏨下去,會冒出一束火花,他們死去了,石板卻又要在墓前豎起來。他們或許是個將領,或許是個士兵,或許是個農民,或許是個村儒,但他們的碑子卻衝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徵,力量的象徵,不屈的象徵。

    四、瓦窯堡的炭

    瓦窯堡是一個城鎮的名稱,它屬於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的擴大會議有名,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十多人。會議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瓦窯堡的炭含碳量高,經久耐燒,較受陝北人歡迎,尤其在過去交通不太便利的情況下,買炭燒炭是一個很不方便的事情,因此在陝北境內的瓦窯堡煤礦的炭也就被廣大陝北人接受,並把它的美名也編入民謠傳誦開來。

  • 3 # 故紙閒談

    陝北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話“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碳”。

    只是未能有幸去過這些地方,但也懷疑這種說法只是民間俗話,當不得太真。不然就真失望了,所以有些事物地方存在於想象之中就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對學生減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