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稜無刃。
(3) 戟柄。
(4) 古八體書之一:~書(用於兵器上)。
(5) 姓。
(6) 鄭碼:QX,U:6BB3,GBK:ECAF
(7) 筆畫數:4,部首:殳,筆順編號:3554
詳細註解
--------------------------------------------------------------------------------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本義:一種用竹或木製成的,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義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說文》。段注:“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
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周禮》
授旅賁殳。——《周禮·司戈盾》
執殳而立於道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衛風·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4) 秦書八體之一 [Shu style]。如:殳書(古代刻於兵器或觚形物體上的文字);殳蟲(秦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
(5) 姓
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類打擊兵器,主要裝備於徒卒。受大致由竹木製成,兩端套有銅帽和銅鐏。春秋時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戰時,晉軍可能因兵器不足,故臨戰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臨戰伐木為兵,以削木為殳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殳是木製兵器,易制且實用。從這一史料判斷,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國家中殳的使用還是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發掘的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製殳,亦可證明殳在楚國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帶指出的是,過去學者都認為“殳無刃”,如《考工記·廬人》貿公彥琉:“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訂人。”這已為考古發現證明是不正確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隨、吳、蔡諸國就出現過一種帶鋒刃的殳。它在積竹柄的頂端裝有一個呈三稜矛狀的銅殳頭和帶有尖刺的銅箍,既可以刺殺,也可以砸擊,是威力頗大的一種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稜無刃。
(3) 戟柄。
(4) 古八體書之一:~書(用於兵器上)。
(5) 姓。
(6) 鄭碼:QX,U:6BB3,GBK:ECAF
(7) 筆畫數:4,部首:殳,筆順編號:3554
詳細註解
--------------------------------------------------------------------------------
殳
shū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本義:一種用竹或木製成的,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義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說文》。段注:“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
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周禮》
授旅賁殳。——《周禮·司戈盾》
執殳而立於道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衛風·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4) 秦書八體之一 [Shu style]。如:殳書(古代刻於兵器或觚形物體上的文字);殳蟲(秦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
(5) 姓
殳
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類打擊兵器,主要裝備於徒卒。受大致由竹木製成,兩端套有銅帽和銅鐏。春秋時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戰時,晉軍可能因兵器不足,故臨戰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臨戰伐木為兵,以削木為殳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殳是木製兵器,易制且實用。從這一史料判斷,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國家中殳的使用還是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發掘的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製殳,亦可證明殳在楚國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帶指出的是,過去學者都認為“殳無刃”,如《考工記·廬人》貿公彥琉:“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訂人。”這已為考古發現證明是不正確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隨、吳、蔡諸國就出現過一種帶鋒刃的殳。它在積竹柄的頂端裝有一個呈三稜矛狀的銅殳頭和帶有尖刺的銅箍,既可以刺殺,也可以砸擊,是威力頗大的一種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