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伊耆角木
宋朝確實沒有燒造大缸的技術,但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的。不過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裝下一個小孩的甕可以燒造而且甕困住孩子並不是因為大,而是因為它的構造讓孩子出不來。同時,甕的壁也比缸薄很多,能讓小孩子打破。
(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記載於《宋史》,原文這麼寫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是正史記載,況且是元朝修的宋史,應當沒有理由去幫司馬光編造這麼個故事。不過跟我們後來常說的“司馬光砸缸”不同,更準確的說法還是司馬光砸甕。
(缸寬口且壁厚)
為什麼是缸還是甕這點很重要,那就要看兩種東西的構造了。甕是收口的而缸是很大的寬口。由於在陶瓷燒造過程中,早期的技術如果燒造寬口的缸,泥胎受高溫會形成一種應力,造成口嚴重開裂,缸口會裂成碎片的。但是收口的甕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個燒造問題直到明朝初期解決技術上的難題,而大水缸普及到平民百姓家中更是清朝後期的事情了。
(甕收口且壁薄)
上面說的是陶瓷燒造技術問題,接下來要說在這個事件中的關鍵因素。如果小孩子是摔在缸裡,他其實只要用手抓住厚重的缸壁就能爬出來,如果要爬不出來,那缸真的大的像個游泳池或者深的讓孩子夠不到邊,這樣大的缸顯然是不太現實的。但是甕不一樣,因為甕是收口的,一旦掉進去,口小得只能讓孩子伸出手卻沒辦法把身體探出來,所以會困死在裡面,必須要從外面砸破才能得救。
再加上年幼的司馬光力量有限,砸破壁很薄的甕還有可能,要砸破厚重的缸壁不太現實。因此,司馬光砸缸不合適,但司馬光砸甕是完全有可能的。
-
3 # 冷清先生
《司馬光砸缸是真實的,4000年前大陶缸打臉馬未都。》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記載在《宋史》,元末阿魯圖。“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卷,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而質疑並試圖推翻“司馬光砸缸”的人是馬未都,爭辯的另一方是趙冬梅。宋代不能燒製的是故宮裡的那種陶瓷大缸,而大陶缸、大陶甕,中國在四千年前就能燒製,因此馬未都質疑“司馬光砸缸是假的”,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華人制作陶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片顯示,在兩萬年前華人就發明了燒製陶器,在八千年前大地灣出現彩陶。在六千年前的仰韶遺址,出土“鶴魚斧彩缸”,該缸高71釐米,口徑32釐米,是用來安葬一個未成年的小孩的。良渚蔣莊遺址,出土一口4000年前大陶缸,粉碎了馬未都的質疑。
2017年某一天,趙冬梅教授和馬未都先生,同臺出鏡山東電視臺某節目,趙冬梅是演講人,馬未都是嘉賓評委。趙冬梅教授的主題講演是“司馬光砸缸”。講演結束後,馬未都先生炮轟趙冬梅教授。
馬未都:“司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
趙冬梅:“是真的。”
馬未都:“那好,你怎麼知道是真的?”
趙冬梅:“我教歷史28年了,查考了很多資料。”
馬未都:“司馬光用什麼砸的缸?用石頭還是用磚頭,或者用榔頭。”
趙冬梅:“司馬光用石頭。”
馬未都:“在宋朝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大的缸,口徑一米以上的大缸,元代以後才能燒製。所以司馬光砸缸是不真實的。”
馬未都先生以為自己贏了,以為自己很博學,其實,這場關於“司馬光砸缸真實性的考證辯論”,趙冬梅和馬未都都輸了,趙冬梅教授輸在對考古學的無知,馬未都輸在自以為是的更無知。 馬未都的命題“宋朝沒有淹死小孩的大缸”,是個偽命題。因為馬未都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馬未都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在江蘇蔣莊良渚文化遺址,曾經出土了一口4000多年前的尖底大陶缸,口徑超過一米,高接近一米三。這口缸是尖底,要麼半埋在土裡,要麼底部有支架。這口缸的用途是盛酒的,先民們在祭祀的時候使用。
4000年前的這口大缸,掉入一個六七歲小孩,沒有任何問題。宋代盛水的大陶缸、大陶翁,應用非常普遍,大宅大院放置很多這樣大缸大甕,平時儲水救火之用。《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專門的消防隊。而大陶缸硬度不強,石頭磚頭是可以砸破的。
-
4 # F14560678
論證一個這樣故事的真實性,也會是一個故事!
我們的過去,就是我小的時候,用缸儲水也常見,那麼大的缸,壁厚起碼有四十毫米甚至更厚,當它盛滿水時,其穩定性與強度會加強,就像脆脆薄薄的雞蛋殼裡面滿滿的蛋清強度都會增加一樣,就是大人也得拿足夠大的石頭才能打破,但也不會是輕鬆的事情,從其裡面裝滿水而缸沒有壓破,也可以看出它的強度,何況缸是圓形的,從外部的強度更大!對於一個孩子他能使用多大的石頭?以他的力氣,不管再大的石頭,形成的衝擊力都是那麼大!他真的打不破那缸!
不說缸,我們說甕,現在的甕與缸沒什麼區別,只是形狀問題,從形狀上說這種想打破比缸的更難。而要說以前有區別的甕,是無釉的那種,粘土燒製,它的外型口小肚大,且表面並不上釉,這是和缸的主要區別,主要用來儲物,因為它無釉滲水,假設那甕不考慮滲水去裝水了,你可以試試!
由於這種甕不防水,甕壁會吸飽水,那就意味著甕壁脆性降低,而韌性加大,且與內部裝的水整體性加強,對甕壁的支撐會更強,那麼想砸碎就不是平時看起來的那個甕了,我們不要帶著憑空的想象去想砸的問題,不信可以試試,醬菜場那玩意多的是。但得接觸過那玩意才會有個認識!
一般情況缸類較多是從內側打破的,或跌破的,因為這類東西都會很重,為了儲物從外型與材料追求結實與容積,易碎的感覺是來自它們的強度相對於自重,但靜態滿裝的它們就不一樣了。
有一個類比可能常見,就是祭祀的泥火盆,不用力都不易摔破。
有人說那非得7歲嗎,這個還別醬,假設更大些那就是常人了,那就不應該在幼兒教育裡說,不應該濫竽充數,況且古代有些時候十3、4歲都該造娃!更不應該逗大家笑了!
-
5 # 子衿書法
馬未都的話,大家就當成了真理?他不過是一不小心成了收藏明星。對於歷史,他小學四年級的人,知道的太淺薄。
馬未都出醜的事,在電視中數不勝數。床前明月光。他把床解釋為小馬紮。並讓女主持人坐在小馬紮上做出一個思念的樣。荒謬絕倫的解說,居然還被無腦的編輯推崇為合理的事實。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朝代叫秦朝。還知道秦始皇兵馬俑。也知道秦朝比宋代早了一千多年。
一匹馬的燒製難度大?還是一口缸的技術難度大?馬未都已經淪為娛樂明星了。娛樂明星說的話,一笑置之。真要信他的話,整個歷史都得顛覆。因為,大部分歷史並無實物為證。
-
6 # 覃仕勇說史
答:您所謂的“宋代沒有燒製大缸的技術”其實是全盤接收了著名收藏家、觀復館館主馬末都信口開河所提出的觀點,再提這個問題,就顯得撿人牙慧、無話找話了。
馬末都是如何信口開河的呢?
趙教授在節目中以幼兒園阿姨給小朋友講故事的口吻即興來了一段“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我佩服她能運用上神秘莫測的眼神、配以誇張的表情、以及聲情並茂的聲音,繪聲繪色來講一個老少皆知、爛得不能再爛的故事。
表演結束,趙教授還放話說,她所做的事業“就是去偽存真,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哪怕歷史真相併不是那麼美好”。
估計當時同為節目嘉賓的馬未都是有些看不慣了,幽幽地來了一句:歷史並沒有絕對的真相,相較於追究歷史真相,教師更應該教給學生的是歷史存在的道理,即正確的歷史觀比歷史細節更為重要!
這邊趙教授說要“去偽存真,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您老馬卻在那邊說“歷史沒有絕對的真相”,這到底是幾個意思?不明擺著是要抬槓嗎?
趙教授臉上強堆著笑,笑容卻僵硬得如同刀刻,要求“馬同學”不許搗亂。
“馬同學”詭異地笑了笑,信口丟擲一個問題:“司馬光砸缸是不是歷史真實?”
“馬同學”這突如其來的一問,裡面肯定有坑、有陷阱,可惜趙教授還是嫩了點,缺乏急智反應,只能茫然而又本能地說:當然是歷史真實……啊。
筆記裡記錄的就一定是真的了?老馬祭出殺手鐧,非常嚴肅地斷言:司馬光砸缸並非歷史真相,因為從文物證史的角度說,宋朝尚沒有能力燒出可以淹沒一人(直徑約一米左右)的大缸!
趙教授一下子傻住了,花容失色,倉皇四顧,胡亂說了一些圓場的話,黯然告退。
馬老先生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效果:用自己擅長的專業“懟死”一個表面上博學高才卻只知誇誇其談的高階知識分子。
其實,趙教授吃了這個啞巴虧,怪就怪她本人學藝不精、缺乏急智反應。
馬未都到頭來,不過向她玩了一個小小的摳文字遊戲。
老馬事後有專門錄影片釋出來解釋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宋史》記載的原文是:“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即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缸的體型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漸張開。由於應力向外,所以很難燒製。而甕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內收縮,燒製時應力向內,沒有後來的缸堅固。說“司馬光砸缸”是缸甕不分和順口訛成的。
也就是說,他馬老先生只是否定“司馬光砸缸”,卻還是認可“司馬光砸甕”的。
所以,這事兒就沒有什麼好巴拉的了,大家還是洗洗睡吧。
最後補一事兒,按照馬老先生的說法,《宋史.岳飛傳》中記:岳飛出生尚未滿月,黃河水氾濫,家鄉發生洪災,其母抱其坐一甕中得以身免。大家以後當著他的面,千萬不可把甕說成缸,否則分分鐘就會像趙教授一樣被“懟”得灰頭土臉,難以收場。
-
7 # 大鬍子說史
中國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專家太多,專家名片管理制度不是特別嚴格,而且有些質疑提的完全是標題黨,根本沒有實際意義。比如說,馬未都提出的宋朝根本沒有一米直徑水缸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覺得根本不值得一駁,即便沒有這樣的水缸出土,但是這就能證明沒有嘛?當然不可能,而早於司馬光時代幾百年的唐朝,就有了大水缸,這個在考古中有了明確的定義。比如:新疆出土的唐代大陶缸,高1.68米,周長3.5米,口徑0.42米,完全可以容納一個孩子,唐朝都有的東西,你說宋朝沒有?這種邏輯,是不是腦袋鏽掉了?
而唐代的大缸之所以出土,是因為這種水缸大多用在官方的用途中,是為了儲存雨水,或是滴水丈量時間使用的,所以出土的可能性較大。
而到了宋朝之後,水缸更多的進入了民用的階段,大家都知道這種民間的陪葬有幾個會跟著一口大水缸一起,所以,也就很少有大水缸出土的可能性了。
而且,有沒有水缸的問題,其實也未必都需要實物出土,我們現在也沒挖開秦始皇墓,能說秦始皇不存在嗎?一個道理,對於一種事物的記載,可以翻看其他的資料,比如宋代的某些壁畫,比如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水缸形象,而且雖然沒有完整的水缸出現,但是一些考古的殘件中也推斷就是水缸。
所以,馬未都、王剛之流,千萬別總自詡自己是什麼歷史專家,然後就敢輕易揮起你們的護寶錘。
-
8 # 於是非凡1
武則天時耒俊臣審周興有請君入甕的典故相信很多人聽說吧?武則天的時代到宋幾百年都過去了,難道技術比唐發達的宋反而造不出能裝一個孩子的水缸了?
至於有人說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雲雲,我就想問,王安石的變法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他的變法制度設計上有問題,讓人鑽了空子,並沒有實質上給百姓減少多少負擔反而更加重了,很多貪官汙吏利用變法上的漏洞中飽私囊才引起司馬光蘇軾等人反對,實踐也證明,青苗法變成了高利貸使更多農民破產,皇帝又下旨廢除了,這是政見之爭和人品無關,司馬光代表了地主階級立場也不是一無是處,王安石代表的也是地主統治階級立場,他本身也是官僚
-
9 # 若無極
來來看看這是啥
這是缸嗎?不是?是盆嗎?古代燒不出來嗎?
這是啥?
那種結實?哈哈哈!
-
10 # 國樑50
你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看看,華人三千多年前能燒多大的陶器就知道馬未都講的對不對了。有實物為證,不用辯論。金沙能有那麼大的陶器,為什麼宋代反而不能燒陶缸呢?
回覆列表
哈哈,司馬光砸缸,一個被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故事!
關於司馬光,相信大家都有一個這樣的認識,就是小時候認為司馬光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但是長大後接觸了王安石後,知道王安石是變法派,但是總有保守派和他為敵,就在想,這反對王安石的人都是哪些壞蛋呢?後來才知道,最主要的反對者就是司馬光,其次有名的還有蘇軾!
曾經,有那麼一瞬間,人設崩了有沒有!
在我們的心裡,王安石是個大好人啊!改革家、政治家,還是文學家,估計古代讀書人能夠達到王安石水準的,基本沒有吧!(李白仕途不順,杜甫是小官,蘇軾一貶再貶)
於是反對王安石的人物,必須要接受嚴格的歷史考驗!
尤其是針對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不是假的!收藏名家馬未都在電視節目中,對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馬未都先生明確的表示,以北宋的工藝水平,燒製不出來大到足以容下一個小孩的水缸!
那麼,難道是司馬光騙大家嘍?其實不是的,在《宋史》裡面關於這件事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司馬光砸的是甕,甕是一種不同於缸的器物,古代有請君入甕的成語,說的就是這玩意,這個東西,是一種陶製的,很脆,而且薄。
其實,司馬光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不僅是砸缸,還編寫了《資治通鑑》,是古代重要的歷史著作,可以和司馬遷的《史記》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