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大白的日記

    作為一名標準的90後員工,又是研發崗,我相信有很大的發言權。現在新招收的90後員工是否滿意所在的公司,大致上還是馬雲說的那個標準,錢到不到位?有沒有讓員工受委屈?除此以外,還要看公司和員工個人有沒有更高的目標。

    首先是錢的問題,剛開始進入崗位,別人的工資水平是不知道的,因此都會自己給自己定一個心理價位。現在的面試生很多老HR覺得囂張跋扈,在我看來那是90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如果公司有誠意,也不會多計較那點錢的,量才用人,量才發薪,公司才能順順利利。

    其次是公司環境,拿我現在做的科研崗位來看,許多科研服務類公司大多為扁平化管理,所謂的扁平化管理就是少領導,多員工的狀況。老闆操心少,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像大型國企或者其他大型跨國公司一樣,把公司員工分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大家別笑,我見過十幾級的員工,囂張的很,以為和洋鬼子套套關係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我打心眼裡鄙視),這樣做的好處是員工都可以隨時提意見,老闆總是很願意和有想法有行動力有創新的年輕人聊天。

    最後,我認為最重要的,公司的什麼什麼都是好的,為什麼一切表現很優秀的90後還是走了,一句話總結,就是他們覺得他們學不到新的東西了,沒有發展的空間了。這就是企業的侷限所在,有沒有大的格局觀,有沒有大的目標等等。

    當然肯定還會有人提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因素,像家庭的理由,興趣的因素,生育的原因,等等,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主要的。

    最後祝各位事業有成!

  • 2 # 華哥說門店生意

    我本人屬於80初,從學校畢業開始從一線小白到一個公司的總經理,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感受:

    記得在我們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那時候是在談論說80後員工的管理,當我做基層主管的時候,我們又開始談論85後的管理。當我做中層經理的時候,開始談論90後管理,直到了今天。其實現在的我們,按照這樣的談論方式,都不應該談90後管理了,應該談論95後的管理乃至00後的管理了,如果是按照這種說法我們豈不是永遠談不完?

    記得最搞笑的事情是,大概在08年左右,遇到一個60年初左右的老闆,他在那裡無限的還念他們那個年代的計劃經濟時代的員工管理:讓員工幹什麼就幹什麼。我當時聽了就笑了,你這個企業還是讓你這樣折騰下去的話離倒閉不遠了,還不如早點讓年輕人來做!

    話糙理不糙,任何時候,時代終歸是在不斷的變化前進的,如果我們還在抱著陳舊的套路或者自己不改變的話,必然會被時代淘汰。

    我們不可否認,當我們直面社會的發展與年輕人的成長,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

    1、90後出生的年輕人,與80後是完全不一樣的,更不要說是70後了。

    所以,我們不要懷疑90後的接受能力。

    2、90後出生的年輕人,不能說都是富二代,但至少是不會為衣食所擔憂,所以90後的人在物質條件豐富的時代長大的,他們接觸的遠比我們那個時候多。

    3、90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走上社會後可從事的工作可選擇性機會遠比我們當時要多得多。我記得我們當時畢業的時候找工作的時候,那個場面記憶猶新。而且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作為基層主管代表公司到學校招聘,學校還得好好招待你,現在呢,你是要求著學校幫你介紹學生的,所以,時代不同,我們的管理方式必須改變。

    因此,對於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性格必定是與我們那個時代不一樣,這樣的事情,我們得從管理的角度發生改變,而不是按照以前的套路來進行管理。

    我們不要給任何時代的人烙上一個時代的“標籤”。

    作為管理者,首先我們必須瞭解90後的員工,而不是從一開始就給90後的人打下一個年輕人不好管的標籤。

    我相信:90後(年輕人)都是上進的人,我們都是從這個年紀過來的,難道你不認為你當年也是上進的(看看當年你的領導是如何評價你的)。

    可能存在的現狀就是和我們剛出校門的時候一樣,都是有著鮮明的特點,就是說稜角還沒有磨平,所以人為什麼都得從一線開始,就是鍛鍊為人處世的能力。

    所以,就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新一代年輕人,用我們的思維方式開講就是所謂的新新人類,但,這是用我們的眼光來看待的,說不定,年輕人還看你不順眼。所以,作為管理者,我們需要的是換位思考一下,請不要總是站在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上來給他們下定論!

    在管理上,究竟如何來管理90後的員工,這個其實是和自己企業的管理機制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1、首先,我們自己需要定位:不管是95後還是00後,乃至xx後,他們都是有很強的上進心!我們自己首先要有這樣的管理定位。

    2、可能我們在實際的管理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我們認為不正常的要求:比如,我們在招聘的時候,90後的員工很直接,開口就說工資待遇,福利,環境,有沒有空調,有沒有住宿而且還是幾人間等等這樣的一些問題。其實,這就是這些人的現實,因為他們已經不像我們當時,為了一份工作而找工作。

    然後很多人就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啊。按照這樣的邏輯,難道這些年輕人都實業待業在家,我認為不見得,而且我見過的年輕人都做得很好。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本事,我們如何有效的管理90後的員工:

    1、在員工管理上,永遠不要脫離兩個“詞”:發展與收入(這是我的個人心得)。

    不管是多少後,80、90、00乃至XX後,我們都不要脫離這兩個詞語,我們永遠不要指望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也不要總是畫個大餅畫得連自己都不相信。

    我在管理當中,我都會對我的員工講一句話:在我這裡,可能給不了你多高的工資,但是,在我這裡,只要你有心沉下心來學,我能夠保證你在這裡能學到你這輩子都不會丟飯碗的技能和本事。

    16年我開第一個店的時候,我招的4個店員,都是90後,店長是91年的,3個店員是03年的,也都是剛從學校裡面出來的。我就告訴他們,我的發展思路以及未來2年內他們預期能達到的職業目標和收入目標。

    我一開始的做法是,每個月我都會對我的4個店員進行培訓,當然,我薪酬體系和考核體系在開店前我就全部做好了。透過半年的強化培訓,至少4個店員都初步具備做店長的能力,當我17年再開新店的時候,我同時開了3個新店,3個店員都到新店做店長,每個店新招2個店員,然後他們再對自己店的店員進行培訓,依次類推,直到我現在二十幾個店都是這樣的做的。

    這個是基於員工的發展,店長和店員的工資是不一樣的,我也告訴他們,只有更高的職位,才有更高的待遇。

    第二個方面就是“收入”,

    作為管理者,我們一定要注意:要讓員工改變,就得讓員工看到改變後的好處!

    要讓員工有效執行,就讓員工參與!

    所以,不管是誰,不管是那個年代的人,短期目標無非就是“有錢途”(當然這個每個人不一樣),長期目標就是“有前途有發展能出人頭地有面子有體面的生活”。

    我的做法就是,讓我的員工都成為老闆,自己學會做生意,自己做老闆,我後面每新開一個店,我採用的方式就是讓店長入股,這樣的話,讓員工在職位上有發展,收入上也有提升。

    包括我現在作為童裝企業的總經理,我也是這樣的做的。這樣的方式,就是需要我們作為管理者的,能夠有成人之心。

    其實,對於領導者來講,更關鍵的是從如何幫助員工發展,成就員工這個角度出發,不排除有些時候我們費盡心思卻得不到好報,但是隻要我們有這個心,切實幫助了員工,不管員工走到那裡,都是一樣的,成人之心,這是作為管理者的基本職業素養!

  • 3 # 圈T社群

    1、與工作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保障到位

    “90後為什麼吃不了苦?”,網上有個高票回答,“不是90後吃不了苦,是老闆畫的餅太大,消化不了。”他們不是不愛工作,不是沒有責任心,也不是不能吃苦,只是已經沒那麼好騙了,這一切必須值得。 很多職場人月薪聽起來不少,但換算成時薪就寥寥無幾了。資料顯示,職場人的時薪在20元以下的佔比為28.6%。薪資水平在維持基本生活之後,難有結餘。 給足夠的薪酬和福利,才是對自己和員工最好的尊重,對培養員工忠誠度和激勵工作熱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注重員工身體健康,勞逸結合

    事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的生活裡不僅僅只有工作。

    資料顯示,僅有23.3%的職場人認為目前自身健康狀況良好,絕大多數職場人感覺身體健康狀況欠佳。持續工作容易造成職場疲倦,增加工作壓力,透支身體健康。

    自2017年起,法國實施了一條新法規,即勞動者在工作時間之外可以不理會工作郵件或電話,賦予勞動者在下班後“斷網”的權利。今年4月28日,廣東香洲區正式印發相關基層減負檔案,其中提到單位微信工作群原則上非工作時間不釋出工作資訊,發言內容不得隨意刷屏。

    工作透過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正在不斷滲透我們的私人生活,但很明顯,適當的放鬆和休息,可以使員工有時間和家人朋友分享生活的美好,更能提高下一階段的工作效率。

    3、注重員工個人發展,具有高成長性

    根據馬斯洛的人類五大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而90後從小生活相對富足,在求職過程中更加註重相對較高層級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個人價值,獲得尊重和成就感,逐漸成為許多職場人的工作目標。資料顯示,69.1%的職場人認為,職業成功的標準是實現個人的價值。 “我是老闆我最大,你得聽我的”,這樣的思想在當今社會已經過期了。 這個時代的管理者已經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應該及時轉換為“合夥人”或“兄長”角色,在一個平等的關係裡,幫助團隊裡的每個人得以成長。

    主持人尤志東說過,“不要再說90後心術不定很難搞了,90後其實非常好搞,只要你不瞎搞。”

    90後職場人年輕有激情,但也不願意理所當然地被壓榨。他們所有的不聽話,其實恰恰是因為我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更是在倒逼企業成長,以適應這個社會的進步。

  • 4 # 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為什麼總說90後員工難管?

    其實可以從網上盛傳50、60、70、80、90、00,不同年代的不同口號中尋找到答案。

    60年代,“到山上去,到鄉下去,到貧下中農當中去”——強調吃苦、奉獻;

    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隊去,到生活好的地方去”——看重紀律、秩序;

    80年代,“到大學去,到夜校去,到能拿文憑的地方去”——追求社會認可;

    90年代,“到美國去,到外國去,到不說國語的地方去”——彰顯個性、自我;

    00年代,“到私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萬的地方去”——金錢至上傾向。

    具體到個體,雖然未必完全與所處的年代口號對應,總體的價值觀傾向不會偏離太遠。

    管理實踐中,90的管理者多是70、80後,試想,在強調紀律、秩序、權威文化中浸泡起來的管理者們,除非是主動擁抱時代,與時俱進,肯花心思瞭解90後個性特徵、價值傾向從而因勢利導,那些動輒拿組織職位權威說事的,怎麼能讓追求個性張揚、自由自主的年輕員工們信服呢?

    如此,“難管”問題便產生了。

    其實,人什麼時候好管過?

    “管”字的產生,就是“一個拿著竹棍的‘官’’”。

    只是價值觀的差異進一步放大了這種“難度”而已。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難題,每個年代也有每個年代的管理方法。

    從最初的多依靠皮鞭大棒到如今的越來越強調“人性管理”,不是管理者變仁愛了,而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管理物件與組織的不斷博弈促進了他們觀念的轉變,需要透過“利他”的管理方式實現組織“利己”的組織目標。

    好的管理者是“點火者”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矢澤定律”,說的是:誰都想做自己的主宰,而不願受別人驅使。這是日本管理學家矢澤清弘提出的一個論斷。

    人的自主性與生俱來,無需大驚小怪。人難以被別人駕馭的本性,決定了沒有智慧的管理,就沒有員工的服從。

    怎樣做到“智慧的管理”呢?

    矢澤清弘認為,“再桀驁不馴的人,只要找到那個‘驅動開關’,使用起來都可能會得心應手。”還是以管理90後為例。

    在一個“如何管理90後?”的圓桌會議上,一位高管在各大公司的HR高管(70後為主) 面前發表見解,“他們心中有一團火。

    面對他們,我們應該想辦法,保護他們心中的那團火,而不是絞盡腦汁,試圖從外部用框架、制度逼迫他們做事。只有如此,才能最終成就他們、也成就公司。”

    那些喜歡反問員工“你是領導還是我是領導?”的管理者,其實恰恰是組織最不需要的“消防員”。

    沒有準確的心理需求識別

    就沒有有效的激勵效果

    事實上,無論高管口中的“一團火”,還是矢澤清弘所說的“驅動開關”,講的都是管理學的激勵問題。提到激勵不能不提到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該理論也被稱為“激勵一保健理論”。

    其中,激勵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它與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有關,包括成就、讚賞、工作本身的意義及挑戰性、責任感、晉升、發展等。

    保健因素是指容易產生意見和消極行為的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與管理、監督、工資、同事關係和工作條件等。

    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滿足這些因素,能消除不滿情緒,維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勵人們更積極的行為。

    激勵因素若得到滿足,可以使人產生很大的激勵,若得不到滿足,也不會像保健因素那樣產生不滿情緒。

    “成就、讚賞、工作本身的意義及挑戰性、責任感、晉升、發展”正是高管口中的那團火。同樣是美國心理學的馬斯洛則把它概況為五大心理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閒話少說,理論不熟的自行百度,它們對現代企業的管理啟示是什麼?

    精準激勵,需建立在員工心理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沒有準確的心理需求識別,就沒有有效的激勵效果。

    而這正是管理“難”的地方。它看似有那麼多的理論指導,但具體到實踐應用,全是變數,依賴於靠管理者的考量。

    比如工資報酬,一般認為是保健因素,但在物價飛漲的今天,收入漲漲漲就是最大的激勵啊!有個師妹去年從國家部委離職,去了阿里,固然有企業文化的吸引,也少不了一年幾十萬年薪的吸引吧。

    比如“尊重”的心理需求,高階知識分子聚集的高校、企業研發部門等,管理必然強調尊重自主性,才能激發其積極性。若從事流水作業的工廠,也講尊重自主權,估計要亂了套了。

    比如晉升,代表著組織的認可、尊重需求的滿足等等,還往往和“加薪”關聯在一起,因而成為絕大多數職場人士的最愛,但現實中仍有人發出迷惑,“晉升是最好的激勵手段嗎?”

    例子不一而足。

    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對甲好使的激勵方法,對乙可能完全無效。

    管理的學問似乎只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偷採白蓮回的詩前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