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等公民

    現在人如果穿越到古代是無法交流的。

    中國現在的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確定下來的官方語言,才提倡普及普通話的,其實我們華人在八十年改革初期之前還是都說地方語言的,只有改革開放了以後,人口流動多了頻繁了,才真正的普及了普通話的。

  • 2 # 煙花三月是隻貓

    如果你除了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會說你家鄉的方言,穿越回你家鄉的古代,和古人交流,語言方面不會有什麼大的障礙。

    但是,如果你只會說普通話,和古人交流,障礙就大了。

    語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實語調,語音等變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詞稱謂變化大。比如:小二,我們現在叫服務員,客官,我們現在叫先生,這些問題都不大。大家現在看《水滸傳》、看《西遊記》,基本不存在閱讀困難。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調的不同。

    現在推廣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北京地區的方言,如果大家都說普通話,即只保留了北京地區的方言而丟掉其他更多的方言,這是很可惜的。

    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和國家的統一,意義重大。但是,推廣普通話,也絕不能以其他方言消失為代價。

  • 3 # 六甲番人

    只會說普通話而不懂其他方言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清雍正以前是無法和古人正常交流的。

    當代人們使用的普通話,是以現代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接近民國時期的國語和清代後期的官話,但與明代清初以南京音為標準的官話相去甚遠,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韻尾消失、入聲消失,尖團合流等。

    當代漢語學家一般認為,古代漢語至少分為遠古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遠古上古指的是商朝到晉朝時期,中古則是南北朝到宋朝時期,至於近古,一般指元明及清初時期,時間越往前推移,古代漢語與普通話的差異就越大。

    不過,並不是所有現代人都無法與古人交流,實際上,很多懂南方方言的朋友與某個時期的古人交流是不存在障礙的。比如穿越小說《尋秦記》的項少龍是香港人,講的是粵語,或許他到了戰國時期,能很快掌握那時的語言。

    方言是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南方方言包括粵語、客家話、閩語及潮州話、湘語、贛語、吳語等都保留古代漢語的部分發音成分,比如大部分的南方方言都保留了入聲發音,其中吳語還保留了全濁聲,粵語、閩語和潮州話都是可區分平上去入四聲的陰陽聲調。

    此外,吳語、粵語、閩語及潮州話讀唐詩宋詞都能很好押韻,懂南方方言的朋友學習古代韻書比如廣韻、平水韻等相對容易,一般也無須透過逐字查韻書來判斷平仄,所以在格律詩詞的創作方面,也更具先天優勢。

    當然,並不是所有方言朋友都能與所有古人順利交流,每種方言都自帶不同歷史時期漢語的發音習慣,比如粵語人群如果穿越到宋朝,其語言交流效率恐怕就不如閩語潮州話人群,閩語潮州話人群到明朝又不如吳語人群,這種情況猶如年輪一般,很有意思。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儘管只會普通話的人們穿越到古代幾乎相當於啞巴,但是書面的溝通交流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漢字在2000年來一直相對穩定,今日的我們應該是能看懂王羲之的字帖的,這也是漢語之幸。

  • 4 # 過往皆虛無

    唐宋肯定是沒法交流 明朝中後期 清朝就大致可以交流了 但是明清的普通話還是有文言語句的 但是大概都能聽懂 我曾在網站上聽一位語言學家合成的明朝中期的普通話 除了語法 音調不太相同 別的都能聽懂

  • 5 # looxee

    @許多語兒 肯定不能交流

    古代首先方言就比現在多,所謂官話根本得不到普及,唐朝的廣東人說的肯定不是現在的粵語,也不是現在的越南語,我估計語言學家都不知道歷代的方言情況,而官話可能只是一小塊區域或者官員才會說的。

  • 6 # 楚雲卿

    中國現在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

    古漢語書面形式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即通常所謂的文言文;二是魏晉之後以北方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如諸宮調、話本之類,即通常所說的古白話。

    比如《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是以古白話寫的,與普通話差別較小,如“烈日炎炎似火燒”、“東風壓倒西風”等。

    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時代越遠,語言與現代的差距也就越大。”

    所以,無論你是用語言溝通,還是用漢字溝通。

    穿越的朝代離現今越近,成功溝通的機率越大,穿越到離現今越久遠的時期,交流的可能性越低。

    其實學會古漢語,並非是一種難事。

    只要你跟古人朝夕相處個幾年,肯定能學會。

    好比我一個親戚是東北人,嫁來湖南三年,也就學會了我們當地的方言。

    但是如果你能跟古人用文字交流,你能識字,還會寫文章,則會被人刮目相看。

    畢竟,古代的階級是士農工商。

    你可以當個文人,像《夏洛特的煩惱》一樣,把古人寫的詩詞文章,拿來己用。

    當然,千萬別穿越到甲骨文的時代。

    那時候的漢字得考古專家才能認識。

    而那時的口音肯定不是現在的“粵語、吳語、閩南語”等方言可以交流的。

    畢竟,即便是“粵語、吳語”,也是經過了演變和分化的。

    (甲骨文 ‘我’)

    (甲骨文 ‘餘’)

    當然,如果穿越到秦朝,小篆你必須瞭解一下。

    (小篆 ‘朕’)

    以上的“我、餘、朕”在古代都是第一人稱,另外還有“予、吾”,我一般在寫文章時,也會以“餘”作第一人稱。

    如果你穿越到西漢中期,這個時候,隸書完全成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字。

    繁體字,我想大部分華人即便不進行專業的學習,也能認得一些。

    而如果是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同胞,他們穿越到西漢以後的朝代,識字寫東西,完全不存在問題。

    所以,論穿越這回事,在這方面,反而港臺人有優勢。

    再者,香港人說粵語,這穿越到唐朝,吟誦詩詞,也不成問題。

    當然,即便就算認得繁體字,一些古漢語的基本常識,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的。

    比如“母”這個字,它用在不同的句子裡,就有不同的意思。

    1、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白話譯文:婦女們在河邊洗衣服,有一個婦女見韓信肚子餓,就拿飯給他吃。

    2、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孟子·滕文公下》

    白話譯文:女子出嫁,母親予以教導。

    3、生三人,公與之母。——《國語·越語上》

    白話譯文:一胎生下三個孩子,官府提高一個奶媽給她。

    還有一些漢字,雖然是同義詞,但在古代,其實區分得很嚴格的。

    比如“觀、看、視、望、瞰、睇、瞥、睹、盻、盼、睢、盱、瞪、瞬、瞪、盯、見、瞻、眄、睨、瞋”

    看為探望;觀為細看;視為近看;望為遠看;瞰為俯視;瞥是匆匆一眼;盻是怒視;睢是仰視;盱是張開眼睛;瞬是眨眼;盯是注視;瞪是怒目而視;眄是斜視;瞻是向下看;睨是斜視;瞋是睜大眼睛。

    古代的基本顏色你也要分清,比如五種顏色:絳、朱、赤、丹、紅,其實都是紅色。

    深紅稱“絳”;大紅為“朱”;紅色稱“赤”;丹如硃砂;淺紅稱“紅”。

    還有跟生活相關的字詞,比如“寐、睡、寢、臥、眠”,在以往,你是否以往他們都是一個意思?在古代,意思大不一樣。

    睡著才稱“寐”;瞌睡才稱“睡”;上床為“寢”,未必入睡;靠幾而睡,稱之為“臥”;閉眼入睡,稱之為“眠”。

    當然,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還有太多太多。

    所以說,沒事別搞穿越。

    要穿越,一定要打好基礎,各方面的知識要深厚牢靠。

  • 7 # 夜狼文史工作室

    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漢、唐宋、明清三個時期,會有三個不同的結果。

    先說穿越到先秦,結果當然是無法交流,七華人會認為你是哪裡來的夷蠻,可能會被有群起而攻之。

    蓋因現在的普通話是滿清入關後滿語與漢語融合後的北方語系,而秦漢時期無論是被認為是官話的雅言(以周王室所在地為中心的官方語言),還是趙燕韓楚各地方言,區別都很大,所謂南腔北調天壤之別。

    如果尋秦記中項少龍穿越到戰國,那他最好的選擇是用廣東粵語和戰華人交流而不是普通話,雖然粵語閩南語這樣的南方語系和古漢語也是千差萬別,但體系上是一脈相承,據說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後一度想把粵語作為官方普通話,但未能如願,但從傳承上來說,這種提議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據,因為粵語和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代雅言的地方語系。

    如果穿越到唐宋,依然是聽不懂,不過唐宋的唐話又和先秦有很大的區別,估計一個唐朝人穿越到先秦也一樣的蒙菜,唐宋的官方語言已經融合了北方入侵的五胡的語言特徵,和先秦的雅言又有很大區別,不過大唐開放,頂多認為你是南洋哪個國家來的外華人,勾通雖然困難,但應該沒啥性命之憂。

    如果穿越到明朝,尤其是晚明,那麼警告一下,告別顯擺你純正的普通話,因為你很可能被當成後金派出的間諜被砍腦袋,聽你的發音,明顯就是從東北大森林裡跑出來的熊大熊二。

    而如果穿越到清朝,恭喜你,你可以正常跟人交流了,因為現在的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話為地標,而北京話就是滿清的老少爺們入關後學習漢語中慢慢形成的發音習慣。基本沒有太大的差別。

  • 8 # 另類文史

    首先,我們當前使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定義的。秦漢時期的官話(相當於當時的普通話)是陝西方言,那時候關隴地區與幽薊(今北京地區)相互隔絕,語言不通。

    若是想和秦漢交流的話,您需要粵語。為啥是粵語呢?因為秦朝時一些重犯會被髮配到嶺南地區,秦統一六國後,因為農民起義秦朝滅亡,歷經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造反者的折騰,秦地百姓流離失所,散落全國各地,能保留先秦語言的也就只有嶺南地區的那幫人犯,因為嶺南地區相對封閉,遠離戰火侵擾,能夠保持先秦的語言特色;

    唐宋時期的國語基本是以陝西方言為主,和當今的普通話不沾邊

    明清時期的國語以首都北京的京片子為藍本,倒是可以用普通話與之交流,好了,祝你口若懸河,詞能達意!

  • 9 # 朋友請留步我有糖

    “朕知道了”

    --By 康熙

    一、回到清朝可以說普通話

    現代人穿越到了清朝還有可能正常交流,也僅限口語方面,當時的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按照現在大家的文言文水平來說,在當時清朝人的眼裡就是文盲了。之所以能口語交流是因為現在的普通話跟李超袋中清朝中後期的發音最為相似,當年滿人入關後滿語和明朝的官話、吳語融合形成了滿清官話,原來只是滿人專用的官話,後來慢慢推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話。比如大家熟悉的康熙御批“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此外最近公開的清朝奏摺中乾隆皇帝的批示。他非常喜歡米芾的字帖,一位官員就投其所好進獻了10幅米芾的字帖,乾隆大喜過望,鑑定後御批:“假的,不要”。

    二、我們的普通話是三個巨大差異發音階段的產物

    如果穿越到其他朝代,以現代普通話對當時的語言,基本上是雞同鴨講的效果。

    因為古代漢語的發音變化經歷了三個重大時期的變化:從西周到漢朝的上古音、南北朝到唐朝的中古音、從宋朝到清朝的近古音。三種發音的差距非常大,比如“青青子衿”的發音:上古音是“cencen zilong delong”,中古音是“cngceng zigien”,近古音是“cingcing zigin”,現代人完全聽不懂。

    古漢語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古人的遷徙和民族的融合。語言的發音也發生過變化,如上古語沒有聲調,聲母系統比中古音複雜,複子音多;中古音有了聲調,簡化了聲母系統但是韻母系統變的複雜起來,現在的粵語和客家話中還保留著中古音發音的痕跡,近古音是當時江淮官話,在江蘇一帶保留的最好。

    三、非要穿越到其他朝代,請配合手語講普通話

    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表達起來實在困難,需要其他語言的輔助。比如跟老外對話時一臉的懵逼,你聽懂英語他聽不懂普通話,可以做出吃的動作,老外會大概明白你說的是什麼,這些行為是世界通用的,易於理解。

    雖然秦朝開始統一了文字,但是發音卻沒有做到完全一致,而且僅有14年的王朝壽命,之後各地的發音延續原來習慣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即使穿越到了秦朝也會面臨看似在說話但誰也不明白對方的尷尬處境。不過呢,也不用擔心古人會搖頭晃腦的跟你嘰裡呱啦說一堆的文言文,因為古人的教育程度普遍沒那麼高,日常生活還是要靠白話文來交流的。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發音無法考究,紙面的文字卻能流傳至今的原因。到了唐宋時期,白話形式的官方語言開始出現,但是發音仍與現代普通話有巨大差異,交流也存在巨大障礙。

    四、多學習才能穿越交流無障礙

    現代普通話不在各朝代通行,如果要穿越,多研究一下當朝的文字,包括大篆、小篆、金文,至少說不明白還可以寫,還要精通文言文及繁體字,明白古人表達的方式。另外可行的方法是就當做去留學了,重新學習漢語,估計過幾年可以無障礙的跟古人交流。

  • 10 # 小小二哥

    普通話可以直接說是北京話也不為過。

    那麼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人去了秦漢時期會如何?

    首先,秦始皇統一了文字,那麼估計也會統一語言,那麼,什麼語言最有可能成為那時候的官方語言呢?大致猜測一下,應該是陝西話吧,這也是每個朝代的特色,官方語言一般都是首都的語言。

    那麼陝西話和普通話有什麼區別呢?

    陝西話與普通話最大不同,普通話是正音正字,其字音義有據可查,而陝西話現屬地方方言,有些話,同是一句話,與字典上的注音不符,一部分方言還有音無字,這是與普通話最大的區別。那麼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去了秦朝,估計溝通應該沒問題。

    去了唐宋會如何?

    唐朝就不多說了,應該和秦漢超不多。

    宋朝的話,可以看看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那麼宋朝官言估計就是河南話了,說著一口普通話的話,溝通應該也可以的吧。

    如果去了明清會如何呢?

    明朝朱元璋在的時候,都城是南京,而朱棣上位之後,就遷都去了北京,所以那時候的官言說是南京腔的普通話或者北京腔的普通話都可以,這麼看來溝通應該不成問題吧。

    至於清朝就更加不用說了,溝通是絕對沒什麼問題了。

    當然了,這些說的都是官言,若是非要扯上方言的話,別說古代了,就是現代,很多地方的方言,你可能也聽不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你最愛吃的一道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