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興盛的原因是什麼麼?許多人認為是唐朝的經濟社會發達.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唐詩之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唐朝對科舉制度的改革,將詩歌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部分,所以才使吟詩蔚然成風. 戰國百家爭鳴,到漢武帝開始設五經博士,《易》、《書》、《詩》、《禮》、《春秋》,每經置一博士。當時博士雖置五家,但真正為皇家看中的是儒家,漢代許多宰相是因為精通《春秋》及其《左氏》、《公羊》、《穀梁》三傳而受到關注的。漢武帝唯才是舉,但於詩詞歌賦,只被當作末技,大多數是用來解悶的。司馬相如才名天下,也只做過郎官,相當於備皇帝諮詢的秘書之類。後來的楊雄也以文章成名,到四十歲時才做到郎官,但從漢成帝到漢平帝,“三世不徙官”(漢書《楊雄傳》)。有趣的是司馬相如和楊雄都口吃,但文章寫的極好。 對詩歌最看重的是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蕭衍以奉佛著稱,但對詩文也相當在行,他經常召集臣子們作詩,做的好的當場升官,這種做法當然不妥。後來的隋煬帝雖然荒淫,卻十分好學,尤其喜歡蒐集圖書,對詩歌也相當重視。這兩位后帝都是文武雙全的人,也許是太有才了,反而治理不了國家。 李淵父子有很深的胡人背景,國政相對開放自由,特別軍政人員比較喜歡歌舞,這對詩歌創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到了唐高宗時,在科舉考試時加試詩、賦,後來成為定製。唐玄宗時對詩賦尤其重視,成為士子們必備的技藝。唐朝的宰相多由進士出身,大多擅長詩賦。象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都曾做過大官。 唐朝的詩歌興盛還在於從宮庭到民間形成風氣.有名氣詩人的作品一脫稿就廣為傳誦,《舊唐書》記載元稹被貶官,一路都能看到自己的詩文被傳唱。有名氣的詩人不但自己出名,還具備了推薦別的資格,新的詩人想出名一般要“名人”推轂。唐朝的皇帝也以能詩為榮,大將有了功勞往往賜詩一首。有了這樣的風氣,唐詩興盛就不足為奇了。 詩歌雖然雅俗共賞,但往往是摹景寫情,寫的多是人間悲歡離合,對經義談不上闡發。所以唐朝詩歌雖然興盛,但缺乏“思想家”。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只有唐朝沒產生象董仲舒、程朱、王陽明那樣的大思想家,所以韓愈發起的古文運動,著力想改變文風,所謂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唐詩興盛的原因是什麼麼?許多人認為是唐朝的經濟社會發達.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唐詩之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唐朝對科舉制度的改革,將詩歌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部分,所以才使吟詩蔚然成風. 戰國百家爭鳴,到漢武帝開始設五經博士,《易》、《書》、《詩》、《禮》、《春秋》,每經置一博士。當時博士雖置五家,但真正為皇家看中的是儒家,漢代許多宰相是因為精通《春秋》及其《左氏》、《公羊》、《穀梁》三傳而受到關注的。漢武帝唯才是舉,但於詩詞歌賦,只被當作末技,大多數是用來解悶的。司馬相如才名天下,也只做過郎官,相當於備皇帝諮詢的秘書之類。後來的楊雄也以文章成名,到四十歲時才做到郎官,但從漢成帝到漢平帝,“三世不徙官”(漢書《楊雄傳》)。有趣的是司馬相如和楊雄都口吃,但文章寫的極好。 對詩歌最看重的是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蕭衍以奉佛著稱,但對詩文也相當在行,他經常召集臣子們作詩,做的好的當場升官,這種做法當然不妥。後來的隋煬帝雖然荒淫,卻十分好學,尤其喜歡蒐集圖書,對詩歌也相當重視。這兩位后帝都是文武雙全的人,也許是太有才了,反而治理不了國家。 李淵父子有很深的胡人背景,國政相對開放自由,特別軍政人員比較喜歡歌舞,這對詩歌創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到了唐高宗時,在科舉考試時加試詩、賦,後來成為定製。唐玄宗時對詩賦尤其重視,成為士子們必備的技藝。唐朝的宰相多由進士出身,大多擅長詩賦。象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都曾做過大官。 唐朝的詩歌興盛還在於從宮庭到民間形成風氣.有名氣詩人的作品一脫稿就廣為傳誦,《舊唐書》記載元稹被貶官,一路都能看到自己的詩文被傳唱。有名氣的詩人不但自己出名,還具備了推薦別的資格,新的詩人想出名一般要“名人”推轂。唐朝的皇帝也以能詩為榮,大將有了功勞往往賜詩一首。有了這樣的風氣,唐詩興盛就不足為奇了。 詩歌雖然雅俗共賞,但往往是摹景寫情,寫的多是人間悲歡離合,對經義談不上闡發。所以唐朝詩歌雖然興盛,但缺乏“思想家”。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只有唐朝沒產生象董仲舒、程朱、王陽明那樣的大思想家,所以韓愈發起的古文運動,著力想改變文風,所謂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