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傳薌老師,崑曲名家、崑劇“傳字輩”、表演藝術家、崑曲旦角、崑曲大家。
1981年11月,在世的十六位傳字輩藝人在蘇州重新聚首,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許多師兄弟已經先後離開人世,在傳字輩的旦角當中,只剩下沈傳芷、姚傳薌、方傳芸和王傳蕖四位。姚傳薌專工五旦與六旦,他的《尋夢》與《題曲》,得自前輩名旦錢寶卿的傳授,深受行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晚年的姚傳薌依然耕耘在教學一線,孜孜不倦地培養崑曲旦角的傳人。
他最早就是1937年,1937年就是抗戰,抗戰上海淪陷,傳字輩老師這些仙霓社就逼迫解散了,因為他們的行頭啊放在永安公司裡,結果炮彈就轟炸了以後全燒光了,燒光了他們沒辦法演出了,只能就是各奔東西、自找門路,當時的時候姚傳薌就到了重慶,重慶一帶,重慶一帶就是教教曲社,其實姚傳薌從1937年開始離開舞臺,就一直轉入了教學工作,就沒有再演出。
姚傳薌出生在民國元年,9歲那年,他受哥哥姚傳湄的影響,與初小的同班同學周傳瑛一起,輟學進入崑劇傳習所,先後隨許彩金、尤彩雲學習崑曲閨門旦和貼旦,在“新樂府”昆班時期,他大多飾演一些五旦配角戲,但是卻得到了戲曲評論家黃南丁的高度評價,稱讚他“淡雅宜人,濃纖合度”,是“可造就的人才”。後來,姚傳薌又受學者張宗祥的賞識,資助他向崑曲名旦錢寶卿學藝。
當時就張宗祥他自己出了兩百個大洋,兩百大洋叫錢寶卿老先生,傳給當時青年演員的姚傳薌,叫姚傳薌單學,當時錢寶卿其實已經生病了,在病榻上,在病榻上這樣學下來的。據姚傳薌說,當時還有一出《西遊記》的《狐思》,姚傳薌學了半出,老先生去世了,沒學完,學了半出。《題曲》和《尋夢》學下來了。學了以後他後來演了,到了1937年了就不能演了。姚傳薌的《尋夢》是他們畢業以後,他自己花錢請的老師教的。教的非常細,而且非常有特點。《尋夢》它這個為什麼特別難演,因為這個人物一出來時尋夢,然後她是在現實當中,然後[懶畫眉]之後,她就進入尋找自身那個夢境裡面,一直在夢裡面和現實方面這樣來回的穿梭的,是這樣子的,所以講把控人物,是尺寸比較難。因為夢裡面比方說像現實又不一樣,夢裡面做夢可以誇張一點。
張宗祥對年輕的傳字輩藝人格外扶植,他又以同樣的每齣戲一百銀元的代價,請全福班名旦丁蘭蓀為朱傳茗、張傳芳、華傳萍、姚傳薌加工《思凡》丶《琴挑》、《絮閣》、《遊園驚夢》等摺子戲,丁蘭蓀的表演風格以“靜”見長,不溫不火,注重戲情戲理,表演細膩。講究形態姿勢之美,梅蘭芳也曾向他問教,傳習所教師許彩金、尤彩雲,皆為丁蘭蓀的弟子,跟隨丁蘭蓀學戲,使姚傳薌的技藝更進一步。姚傳薌最講究的兩點,就形體上面,除了人的臉、眼睛,除了眼睛之外,形體,一個是腰`一個是腳,他對腳的變化是很講究的。
他對學生張志紅說你不要看,說老師教你的這個在裡面,只有你自己知道,因為我們都穿裙子的,觀眾看不見,你學也學不到的,我不跟你說這個巧妙的東西在哪裡,你壓根就不知道的。但是姚傳薌非常講究人物內心的東西,過去說演戲崑劇往往就是忽略內心的東西,忽略、著重外形的動作,但是姚傳薌特別像《題曲》這個戲,《題曲》完全不是一個打基礎的戲,是很難演的一出摺子戲、獨角戲。其學生“崑曲皇后”王奉梅曾說,(《題曲》)自己這個人好像看上去還蠻健康的這種身體,不是太胖還蠻健康的,演這種弱女子,有病態的,她想不太像她自己覺得,那麼經過當然經過她老師的指點,他說你就要側一些,人不是,胖一點要側一點,側一點動作就美了。她就對著鏡子照,老師的啟發提示,她自己的揣摩努力,演了還是反應非常好,這她就覺得就是在老師(姚傳薌),有的時候就是在畫龍點睛了,在沒感到狀態一點就出來了。
姚傳薌用腰的方法跟別人是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別人一般概念上用腰,好像是用這邊彎這邊,他不是,他拎這邊,把這邊拎起來,就這一半的後面一半提起來,這麼一提起來自然就會有一點了,這樣就夠了。他要求的就是他的度要求得很細很細的,也很美。經過錢寶卿、丁蘭蓀等前輩的傳授,姚傳薌的表演更為出色,他善於運用眼神和麵部表情,表達人物的微妙內心。《牡丹亭》、《西廂記》、《荊釵記》`《幽閨記》等劇中的五旦角色,由他演來都十分佳妙。而《釵釧記》、《打花鼓》、《同窗記》、《水滸記》中的六旦角色也是他所擅長的,《水滸記.活捉》中,他邊唱邊跑圓場、越跑越快,忽然喚一聲“三郎”,又讓人毛骨悚然,加上與王傳淞的絕妙配合,讓這齣戲贏得了極高的讚譽。
《尋夢》與《題曲》是姚傳薌獨有的拿手傑作,每逢演出都能收穫觀眾的好評,《申報》曾刊登過署名“未翁”的劇評,文章說,“論其勝處,尤在傳神,以雙眸為主,而眉心顴頰唇吻輔之,遂覺凝盼含羞,輕顰淺笑,無不適如分寸”。姚傳薌對《尋夢》中杜麗娘的刻畫尤其受到稱讚,“能曲達感春少女情懷,於難處見長,其為聰慧,不言可喻,彼蓋能創造一神化境界,攝住觀眾心魂"。
因為《尋夢》的身段在崑曲當中作為五旦,這個旦角也是比較特殊的,比任何其他崑曲戲。當然崑曲講究載歌載舞,沒有像《尋夢》那樣。它一段曲子下來,一個停頓下來,擺一個身段擺下來,定格它就是一副仕女圖,古典的東西;而且心靈比較貼切。姚傳薌他的臉、五官,長得是很古典美人的,櫻桃小嘴,感覺很美,他有時會示範臉部表情,嘴巴,花旦有時候要用嘴,但用得很巧妙,平時是不能動的,很講究的嘴形;然後就眼睛,眼睛是最重要的。王奉梅說,姚老師的《尋夢》自己印象很深,那麼當時的時候她們是不懂,後來回憶起來想想,老師當時演的那種神態給她們一種啟發。
現實當中看這個人老是躲起來,不會像夢裡面這樣子,然後所以表演上面,就是要跟前面《遊園驚夢》完全是,就不一樣,後面,到了[江兒水]以後,那又不一樣了,就說他整個就是說,人在一個很恍惚的這樣一個狀態當中,一會把這個樹就當人了,一會就想到我死了。他就這種感覺,然後他那種,就看那樹就看柳夢梅一樣,這個梅樹。然後他靠到梅樹,就是慢慢慢慢滑下去時就抱著梅樹,他不是那種覺得自己表演時不覺得是很慘的,覺得很美的,就是很願意的,很知足了,就這種感覺,可能觀眾看了以後,好悽慘,就是感覺說不出的一種味道,心會很酸的感覺。《尋夢》可能處理上面,可能會有跟別的不一樣,但是層次是很明顯,每段唱的情緒層次都不一樣。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仙霓社昆班的衣箱在炮火中被炸燬,演出也難以為繼,傳字輩師兄弟失業在家,生活困窘。姚傳薌離開了班社,遠赴重慶,在四川絲業公司擔任辦事員,在工作閒餘,他為交通俱樂部、重慶曲社、成都曲社的曲友拍曲授藝,張善薌、張充和等知名曲友,都曾向姚傳薌問藝。1946年《申報》刊載的《崑曲在重慶》一文,稱讚姚傳薌為“綰曲社軍心者”。
到了解放以後,他就回到浙江來,當時文化局讓他到浙江越劇團去,給越劇團排戲,因為那時越劇真需要就是由崑曲來扶持他們教一些身段,給他們豐富,教一些基本的訓練,姚傳薌就在那邊教、排戲,到了58年浙江省戲曲學校成立,那麼文化局就讓他到浙江省戲曲學校當老師。但是當時把他分,他定向基本教越劇的,基本他是主要是越劇班的主教老師。但她們崑劇班招進來以後,他也給她們上課的,也上的,排過課,有時也排戲,比如《遊園》也教她們的。但是他主要是越劇班。
姚傳薌老師,崑曲名家、崑劇“傳字輩”、表演藝術家、崑曲旦角、崑曲大家。
1981年11月,在世的十六位傳字輩藝人在蘇州重新聚首,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許多師兄弟已經先後離開人世,在傳字輩的旦角當中,只剩下沈傳芷、姚傳薌、方傳芸和王傳蕖四位。姚傳薌專工五旦與六旦,他的《尋夢》與《題曲》,得自前輩名旦錢寶卿的傳授,深受行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晚年的姚傳薌依然耕耘在教學一線,孜孜不倦地培養崑曲旦角的傳人。
他最早就是1937年,1937年就是抗戰,抗戰上海淪陷,傳字輩老師這些仙霓社就逼迫解散了,因為他們的行頭啊放在永安公司裡,結果炮彈就轟炸了以後全燒光了,燒光了他們沒辦法演出了,只能就是各奔東西、自找門路,當時的時候姚傳薌就到了重慶,重慶一帶,重慶一帶就是教教曲社,其實姚傳薌從1937年開始離開舞臺,就一直轉入了教學工作,就沒有再演出。
姚傳薌出生在民國元年,9歲那年,他受哥哥姚傳湄的影響,與初小的同班同學周傳瑛一起,輟學進入崑劇傳習所,先後隨許彩金、尤彩雲學習崑曲閨門旦和貼旦,在“新樂府”昆班時期,他大多飾演一些五旦配角戲,但是卻得到了戲曲評論家黃南丁的高度評價,稱讚他“淡雅宜人,濃纖合度”,是“可造就的人才”。後來,姚傳薌又受學者張宗祥的賞識,資助他向崑曲名旦錢寶卿學藝。
當時就張宗祥他自己出了兩百個大洋,兩百大洋叫錢寶卿老先生,傳給當時青年演員的姚傳薌,叫姚傳薌單學,當時錢寶卿其實已經生病了,在病榻上,在病榻上這樣學下來的。據姚傳薌說,當時還有一出《西遊記》的《狐思》,姚傳薌學了半出,老先生去世了,沒學完,學了半出。《題曲》和《尋夢》學下來了。學了以後他後來演了,到了1937年了就不能演了。姚傳薌的《尋夢》是他們畢業以後,他自己花錢請的老師教的。教的非常細,而且非常有特點。《尋夢》它這個為什麼特別難演,因為這個人物一出來時尋夢,然後她是在現實當中,然後[懶畫眉]之後,她就進入尋找自身那個夢境裡面,一直在夢裡面和現實方面這樣來回的穿梭的,是這樣子的,所以講把控人物,是尺寸比較難。因為夢裡面比方說像現實又不一樣,夢裡面做夢可以誇張一點。
張宗祥對年輕的傳字輩藝人格外扶植,他又以同樣的每齣戲一百銀元的代價,請全福班名旦丁蘭蓀為朱傳茗、張傳芳、華傳萍、姚傳薌加工《思凡》丶《琴挑》、《絮閣》、《遊園驚夢》等摺子戲,丁蘭蓀的表演風格以“靜”見長,不溫不火,注重戲情戲理,表演細膩。講究形態姿勢之美,梅蘭芳也曾向他問教,傳習所教師許彩金、尤彩雲,皆為丁蘭蓀的弟子,跟隨丁蘭蓀學戲,使姚傳薌的技藝更進一步。姚傳薌最講究的兩點,就形體上面,除了人的臉、眼睛,除了眼睛之外,形體,一個是腰`一個是腳,他對腳的變化是很講究的。
他對學生張志紅說你不要看,說老師教你的這個在裡面,只有你自己知道,因為我們都穿裙子的,觀眾看不見,你學也學不到的,我不跟你說這個巧妙的東西在哪裡,你壓根就不知道的。但是姚傳薌非常講究人物內心的東西,過去說演戲崑劇往往就是忽略內心的東西,忽略、著重外形的動作,但是姚傳薌特別像《題曲》這個戲,《題曲》完全不是一個打基礎的戲,是很難演的一出摺子戲、獨角戲。其學生“崑曲皇后”王奉梅曾說,(《題曲》)自己這個人好像看上去還蠻健康的這種身體,不是太胖還蠻健康的,演這種弱女子,有病態的,她想不太像她自己覺得,那麼經過當然經過她老師的指點,他說你就要側一些,人不是,胖一點要側一點,側一點動作就美了。她就對著鏡子照,老師的啟發提示,她自己的揣摩努力,演了還是反應非常好,這她就覺得就是在老師(姚傳薌),有的時候就是在畫龍點睛了,在沒感到狀態一點就出來了。
姚傳薌用腰的方法跟別人是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別人一般概念上用腰,好像是用這邊彎這邊,他不是,他拎這邊,把這邊拎起來,就這一半的後面一半提起來,這麼一提起來自然就會有一點了,這樣就夠了。他要求的就是他的度要求得很細很細的,也很美。經過錢寶卿、丁蘭蓀等前輩的傳授,姚傳薌的表演更為出色,他善於運用眼神和麵部表情,表達人物的微妙內心。《牡丹亭》、《西廂記》、《荊釵記》`《幽閨記》等劇中的五旦角色,由他演來都十分佳妙。而《釵釧記》、《打花鼓》、《同窗記》、《水滸記》中的六旦角色也是他所擅長的,《水滸記.活捉》中,他邊唱邊跑圓場、越跑越快,忽然喚一聲“三郎”,又讓人毛骨悚然,加上與王傳淞的絕妙配合,讓這齣戲贏得了極高的讚譽。
《尋夢》與《題曲》是姚傳薌獨有的拿手傑作,每逢演出都能收穫觀眾的好評,《申報》曾刊登過署名“未翁”的劇評,文章說,“論其勝處,尤在傳神,以雙眸為主,而眉心顴頰唇吻輔之,遂覺凝盼含羞,輕顰淺笑,無不適如分寸”。姚傳薌對《尋夢》中杜麗娘的刻畫尤其受到稱讚,“能曲達感春少女情懷,於難處見長,其為聰慧,不言可喻,彼蓋能創造一神化境界,攝住觀眾心魂"。
因為《尋夢》的身段在崑曲當中作為五旦,這個旦角也是比較特殊的,比任何其他崑曲戲。當然崑曲講究載歌載舞,沒有像《尋夢》那樣。它一段曲子下來,一個停頓下來,擺一個身段擺下來,定格它就是一副仕女圖,古典的東西;而且心靈比較貼切。姚傳薌他的臉、五官,長得是很古典美人的,櫻桃小嘴,感覺很美,他有時會示範臉部表情,嘴巴,花旦有時候要用嘴,但用得很巧妙,平時是不能動的,很講究的嘴形;然後就眼睛,眼睛是最重要的。王奉梅說,姚老師的《尋夢》自己印象很深,那麼當時的時候她們是不懂,後來回憶起來想想,老師當時演的那種神態給她們一種啟發。
現實當中看這個人老是躲起來,不會像夢裡面這樣子,然後所以表演上面,就是要跟前面《遊園驚夢》完全是,就不一樣,後面,到了[江兒水]以後,那又不一樣了,就說他整個就是說,人在一個很恍惚的這樣一個狀態當中,一會把這個樹就當人了,一會就想到我死了。他就這種感覺,然後他那種,就看那樹就看柳夢梅一樣,這個梅樹。然後他靠到梅樹,就是慢慢慢慢滑下去時就抱著梅樹,他不是那種覺得自己表演時不覺得是很慘的,覺得很美的,就是很願意的,很知足了,就這種感覺,可能觀眾看了以後,好悽慘,就是感覺說不出的一種味道,心會很酸的感覺。《尋夢》可能處理上面,可能會有跟別的不一樣,但是層次是很明顯,每段唱的情緒層次都不一樣。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仙霓社昆班的衣箱在炮火中被炸燬,演出也難以為繼,傳字輩師兄弟失業在家,生活困窘。姚傳薌離開了班社,遠赴重慶,在四川絲業公司擔任辦事員,在工作閒餘,他為交通俱樂部、重慶曲社、成都曲社的曲友拍曲授藝,張善薌、張充和等知名曲友,都曾向姚傳薌問藝。1946年《申報》刊載的《崑曲在重慶》一文,稱讚姚傳薌為“綰曲社軍心者”。
到了解放以後,他就回到浙江來,當時文化局讓他到浙江越劇團去,給越劇團排戲,因為那時越劇真需要就是由崑曲來扶持他們教一些身段,給他們豐富,教一些基本的訓練,姚傳薌就在那邊教、排戲,到了58年浙江省戲曲學校成立,那麼文化局就讓他到浙江省戲曲學校當老師。但是當時把他分,他定向基本教越劇的,基本他是主要是越劇班的主教老師。但她們崑劇班招進來以後,他也給她們上課的,也上的,排過課,有時也排戲,比如《遊園》也教她們的。但是他主要是越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