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蠢的凡人哈哈哈
-
2 # 真我85918
古代人口流動沒那麼頻繁,基本也不好離開戶籍所在地,走遠了,沒有介紹信,就會被按流民抓了,那下場老慘了。
公務員要會講官話。這個官話基本上皇上是啥話,啥就是官話了。各地交流有公文,也不用打電話,文字是統一的,考上進士,要殿試的,皇上和你都沒法交流,文章做的再花團錦繡也沒戲啊,本來能點狀元的,皇上一看這貨連人話都不會說,直接二甲了……讀書人皓首窮經一輩子不就圖個貨賣帝王家嘛,客戶就是上帝啊,所以讀書人基本都得會說官話。像洪秀全這種貨到死都說不了北京話的,活該中不上秀才。
現代人如果穿越回去古代,千萬要知道那時候官話是那種語言,這點很重要。如果回去說普通話,明清還行,再往前,你去南宋北宋試試,一張嘴,北地探子啊,拉出去斬了,冤不冤。宋朝,你最好會說中原話。到唐朝你要只會說陝西話,你算完了,下里巴人啊,唐朝官話是金陵洛下音,比較接近閩南話,你要會唱愛拼才會贏,哇,你比李白當官的希望大。
-
3 # 談古論金
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但是確實是有承載了普通話的作用和功能的語言的。
《禮記·王制》有這樣的記載:
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五方指的是中原的華夏和南方、東方、西方、北方的“蠻夷戎狄”,華夏與“蠻夷戎狄”需要傳譯,當然是從華夏為中心來說的,換言之,中原人和周邊的異族交流時,需要把他們的語言翻譯成華夏族人所用的語言也需要把華夏人所用的語言翻譯成他們的語言,彼此才能實現互相理解和溝通。
華夏族人自然也有各自的方言,但基本上,所有的政府事務、邦國外交、知識教育都是用雅言進行的,雅言就類似古代歐洲通用的拉丁語(Lingua Latīna)。
既然(高層的)內政、外交、教育都以雅言作為官方語言,身為主要參與者的貴族自然都必須習得和使用雅言,這就是《荀子·榮辱》中說的: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王先謙集解引王引之解釋荀子說的“君子安雅”:
“雅“讀為“夏“,夏謂中國也。孔子在魯國杏壇設教教化三千弟子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的方言,《論語·述而》明確記載: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也因此,孔門弟子中有顏回、冉求、子路等魯人,也有衛人(比如子貢、子夏) 、吳人(比如子游)、齊人(比如公冶長)、陳人(比如子張)。
雅言是對上古早期漢語和其中的通用語的繼承,也是後世漢語通用語發展的濫觴。
先秦的雅言、後世的官話,都是古代意義上的“普通話”,雖然歷朝歷代的“普通話”具體不同,從使用者角度也是南腔北調不能像書同文那樣完全做到語同音,但是,進行有效的交流並沒有多大的問題。
回覆列表
古代交通極度不發達,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出遠門就是在搏命,很可能就是有去無回。所以古代人很少會出遠門的,方言交流基本夠了。
比較會出遠門的,一般是讀書人,或者說是士族。這類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較高,基本都懂得官方推行的官話,所以在外交流沒什麼問題。
另外一類是行商,一般會有固定的去處,只要學會那個地方的方言就行了,或者請個嚮導幫忙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