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京西玉人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第一種,就是你本人在這些人心目中是一個笨蛋,所有的意見都不值一提,甚至連聽的時間都不想浪費;
沒辦法,自個種下的苦果自個吃,改變你的形象和看法需要累積和努力,首先就是不要做蠢事和不要胡言亂語。
第二種,你只是看到表面,而不瞭解內幕,所以你的意見完全和事實是不一致的,價值低微,故此不採納,或者壓根不願意聽你廢話和表面文章之類的意見;
因此改變的方法需要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把握其中的所有脈絡,不僅僅就事論事而已,一個基本原則:透過現象看本質。
第三種,你確實是遇到了狂妄自大的人,這類的人一般掌握很多資源,甚至可以凌駕在你的頭上,直接碰撞是行不通的,除非此人栽跟頭,或者你掌握有效的迂迴及其較為和緩的說服方法。
-
3 # 孫志超說
這是一種保護機制啊,他不能錯,如果他意識到自己錯了就會很痛苦,為了不痛苦他自然就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再說對錯本來就是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啊。
這種“高估自己”、“過度自信”的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達克效應”。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肯-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他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達克效應由Dunning和Kruger在1999年發現,並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詳細敘述。他倆因為這個發現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這個獎項是用來搞笑的?錯了,這個獎項是頒給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研究,由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
在生活中,每個人在學業成績、工作環境或是社會身份方面都會存在差異,有差異就會有比較,有比較就會形成各自的認知和觀點。“過度自信”的人傾向於誇大自己的優點,高估自己的人緣、智商和幽默感。
比如說,一個人就算沒有高中畢業,也會對診斷結果有異議,甚至會和醫生據理力爭。
有些人對於自己不是很懂的問題,卻喜歡裝做很精通,還侃侃而談。
在賭博領域對自己實力高估的“達克效應”是最常見的。新手們總是認為自己手握一手好牌,比專業的撲克牌玩家更勝一籌,而不管賠率多少,對方實力如何,是否有暗箱操作,所以這些玩家往往一輸再輸。他們大多隻會埋怨運氣不好,卻忽略了對自身實力不足的認識。
-
4 # 華北五角楓
首先心態高了,人都一樣。正常人,有自理的人。但是特殊服務是特殊待遇。不比別人聰明,是路線不同而已。奉獻不同,看起別人。交朋友,別人看起你。你目中無人,給人斜視。別人不可能,教你這個朋友。有話互相溝通,喊叫是方法嗎?心急如焚出世亂。平水待人,處事和氣。有朋友交往。獨眼美贊,沒人理。就跟年齡有關,大了懂得多。抱抱寶寶,不讓抱類。人家有自己的工作和哲學,有自己的路線。文學上正領導。不販毒製冰毒,為國爭光。祖國越來越好。寒窗苦讀,立志成才。步步高昇,老樹盤根。但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還有句俗語: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啊!付出,就有收穫。鐵杵磨成針。沒有學不易,二字。只要有心人,不急自然成。一步一步攀登科學高峰。
-
5 # 宋洋一宋邦文
先謝激請!當今社會,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比別人文化學問要高得多,看誰都低於自己,自傲自大、自作聰明、自作主張、自以為視、唯有“我”說話才是真理。良師前輩的指點只當耳邊風;像這種人格形成,一定與他.(她)成長教育有關。
對一個力求精進的年輕人而言能否得到良師的指點,對其人格之形成及往後之發展關糸至大。得以充份咀嚼、學習教師言行的人,在謝恩之餘,能將其所傳承的良師的高風亮節以及學習的喜悅等,新傳予後繼者;然而沒有此種機緣的人,就只有徒嘆奈何了。
從前,山林裡有好猴王和壞猴王。某日,國王前耒狩獵,山林周圍佈滿了站崗士兵。好猴王建義壞猴王;“我們被那麼多士兵包圍,情況很嚴重,。咱們還是度河脫困吧”!壞猴王說:“何必那麼費事,反正河那邊未必有豐富的食物;而即使留在這兒,也未必有重大的危險。”結果跟從好猴王猴子們都平安脫困,它們對有先見之明的好猴王千恩萬謝。可是跟隨壞猴王的猴子們都遭逮捕,它們對壞猴王謾罵不休,再也不順從它了。
以上記載於《夲生經》臂喻物語中的一則故事,僅供讀者參孝。
《論語》有云:“朝文道,夕死可也。”能自良師處學到人生真締時的喜悅,的確非筆墨所能形容。良師之偉大,在於他不將自己的知識強灌輸給後進。另外,在《中阿含經》裡亦云:“如來不過是教導者邊”
而詩人芭蕉也說過:“不求古人之跡,但求古人之求”。師者並不期望成為知識保有者,他們寧可是傳授者。 良師是將自己學問法門傳送給學子,當學子能青出於藍勝於藍時,教師的使命便達成了。而學報恩的最好方法,莫過於修得比教師更淵博的業績和智慧。
可是當前國內的現狀如何呢?後進若和恩師辯駁,在學問上和恩師有不同之論,馬上會被視為忘恩負義.的人。更甚者,學者如欲著書立說,往往得經學界重鎮之薦舉,而這些學界聞人卻常因學說遭到批評而惡意打擊後進。
值得牢記的是《梵綱經》裡所云:“為求遇演說無上菩提之師,勿觀種姓,勿觀種顏,勿嫌非,勿思行。”以及親鸞在《漢異抄》裡所渭:“親鸞從未有弟子。”師生應該共同追求真理而謙虛自持才對,而不是自傲自大。
-
6 # 意識物理學
這種人一定是曾經取得過成功並且形成了定勢思維,尚未經歷過失敗,所以是一種自負,自負者,錯誤的自信也,用過去的經驗用之於現在,因為過去是成功的,所以現在也是成功的,並且將來同樣是成功的,就象那個“守株待兔“的故事中主人公一樣,認為一個兔子這樣,那每個兔子也是如此,所以才每天都去樹下等兔子撞樹。
誤把偶然當必然,這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一個人能從過去的經歷中總結出規律性來,那當然是好,問題是沒有事物是一成不變的,真理都是相對的,任何規則皆有例外,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情況,對手,不同的條件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一個兔子撞死了,那是它快跑的時候前面正好有棵樹,跑的又太快,但是象這樣各方面碰巧的事,很難再次發生,更不可能在他身上重演。
任何成功都不單是人的功勞,可能更多的是周圍人的配合,這就是為什麼成功不可以複製,所以只有你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自負的人就是過於看重了自己的能力,而忽視了外界的配合,在他潛意識中想當然認為別人或外界事物會象過去一樣配合他,這種人是正在學習中的人,他們缺少的是教訓。
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人,如果你不是這種人,那只是因為你已經及時地吸取了經驗教訓,所以你就會避免這種錯誤發生,為什麼年青人都好高騖遠,不可一世,這就是自負,誰都經過這麼一個時期,尤其是那些曾經取得過成績的,實際上很不成熟的人,既有年輕人,也有中年的,都是經歷的少之故,他們在經歷過挫折以後,自然會反思,會總結,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失敗會讓人變的更正確,為什麼中年人自負者少,因為他們過了自負期了,而非不自負,老年人自負的就更少了,因為他們什麼都經過了,對人生世界,瞭然於胸,決不象年輕人那樣,去幹不靠譜的事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有些人本來就是聰明,尤其遇到事情了,能把問題處理的妥妥當當,非常完美。
這樣的人的確不用聽取別人的意見,因為別人的意見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力,看似沒聽別人的建議,實際人家憑著自己的聰明能夠應付一些突發事件,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這樣的人叫特立獨行,這樣的聰明人很是讓人佩服的!
可怕的是不聰明還狂妄自大,自認為自己很聰明,遇到問題了一意孤行,聽不進去善良的言辭,聽不進去善意的規勸,一條道走到黑,這種人就是剛愎自用,說白了這樣的人真的真的不是真的聰明,就是因為自大才覺得自己很聰明。
這樣的人,或許有一定的文化,但絕對沒有修為,至少是欠缺基本素質,所以這樣的人很難成事。
那些自大的人,都會感覺自己很聰明,而且還都看不起別人,總覺得誰誰都不如自己,他們忽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個最淺顯的道理,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屬於常見之人。
所以這樣的人叫一意孤行,很難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