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竹靜嫻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期盼有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不枉此生在世界上來過一回。

  • 2 # 有氧數學課

    我個人比較喜歡讀一些歷史書,哲學書,下面是我個人的體會,希望得到批評指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通俗理解意思是:不孝順有很多種,但是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其實細讀《孟子》,這句話之後還有內容,可能被好多人忽略了。

    這段文字的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很多人斷章取義,誤解了孟子的本意。我覺得用白話文來解釋此內容可以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種理解:沒有娶妻生子最為不孝。因為不娶妻生子就沒有後代,一個家族如果沒有後代,先人宗廟陵墓就沒有人去祭祀打掃,先人死後也就成了孤魂野鬼,所以這是不孝。

    第二種理解:舜為什麼娶妻之前先不告訴父母,是怕其父母不同意。如果他父母不同意他就不能娶妻,也就不能生子,不能生子當然就是不孝,可是君子認為舜的情況是特殊的,他這樣的安排就等同於告知父母了,他沒有不孝。

     這裡要插敘一個關於舜的歷史故事。傳說舜是生父後母,後母不喜歡他,父親又對後母言聽計從,多次想害死他,後來又將他趕出家門。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爹媽當然不願意為他主持操辦婚事,瞭解這些,我們就能知道,舜只有不告訴父母才能娶到媳婦,才能盡到綿延子嗣的目的,所以他才不告而娶,不是不孝,而是大孝。

    再說,舜的岳父是誰呢?是堯。堯聽說了舜的賢德,經過多方考察,最終決定將女兒嫁給舜。

    在“忠孝”思想橫行的封建時代,很多人認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也有很多人家為了“有後”,想出了過繼、借腹生子等辦法“綿延子嗣”。 比如過繼,比如借腹生子,讀一讀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裡面就有相關的文字。

    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其中不盡做後輩的本分是最大的不孝。雖然舜在娶妻之時沒有首先向健在的父母稟告,沒有盡到做兒子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這樣做沒有錯誤。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你覺得呢?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為什麼?

    這個話題超級大!一本書也寫不完。簡單羅列如下:

    A 產生孟子這種思想家的社會土壤從政治說是宗法制度,從社會生產來說是農耕生產力水平,從社會管理來說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B 任何時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孟子從維護社會穩定的需求出發,能借助的思想武器也只有宗法制度,能保障社會生產穩定開展、積累社會財富的生產單位只有家庭這個社會單位。

    C 為了保障家庭這個生產單位的穩定以及勞動力的充足,所以生產人口增加勞動力是第一要務。孟子眼睛裡君君臣臣只是為了保障生產秩序反而不是第一要務了,所以,皇帝可以反,所謂另有真命天子出現也,但是就是這個父父子子不能反,家庭這個社會單位要穩定。

    D 為了把生產人口這個社會需求弄成社會共識,找出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理由。連不告訴父母就生孩的舜這個不孝子,也原諒了。

    E 細思極恐,如果不供養父母,只要生孩子了,就是孝順了,豈不是太容易孝順了?

    歷史是前進的,與時俱進很重要,

    如果現在有這個社會共識的話,那麼那些啃老的傢伙們有福了。要知道,現在家庭已經完全退出了社會生產活動,基於此,所以有我們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們替我們發明了|愛情,親情|這兩個家庭穩定器,亦是社會穩定器。

  • 4 # 機哥聊野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呢?孟子在這裡說:“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是沒有後代。舜沒告訴他爹就自行娶媳婦了,就是怕給自己家裡絕了後。君子認為這種行為是孝的表現,就相當於已經和爹孃商量過了。

    在這裡,孟子使用了舜的例子來進行說明。舜是怎麼樣一個人?回答是“大孝子”。

    舜的爹不是個東西,他後媽不是個東西,他弟弟也不是個東西,三個壞種換著法想殺他,舜去穀倉幹活,三個壞種就防火燒穀倉想燒死他。舜去挖井,三個壞種就在外面填土想活埋他。但舜逃脫後,絲毫不以為忤,依舊盡心盡力的侍奉父母,照顧兄弟。

    ——你說“無後”是沒有盡到“後輩責任”,我就問一聲,象舜這樣的遭遇,這樣的行為,還要怎麼做才算是盡到“後輩的責任”?

    我告訴你,你要這麼解釋,舜和孟子都要從墳墓裡跳出來打你了。

    孟子說“舜不告而娶”,娶媳婦沒告訴他爹,這在古代是違背禮法的,就是現在也是很不正常的。舜娶媳婦為什麼不跟爹孃商量呢?很簡單啊,你看他爹他娘那個態度,他們家那個家庭環境,這事情能好好商量嗎?但舜又不能不娶媳婦,因為不娶媳婦他就要絕後了,所以“娶媳婦不跟爹孃商量”跟“沒有兒子要絕後”兩個事情比起來,還是沒有兒子更加嚴重,所以舜就“不告而娶”了。——孟子認為這才是大孝。

    為什麼“不生兒子”這件事情這麼嚴重?很簡單啊,因為如果絕了後,祖先就沒人祭祀了。“祭祀”這個觀念太重要了,所有的祖先,都要享用後人的祭祀血食,如果沒有祭祀,那這些祖先就變成孤魂野鬼了。所以中國上古時期,你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卻不能斷絕他的祭祀,你可以族滅一個家族,也不能斷絕他的祭祀,在人們心中,祭祀是超過國家政權和家族存廢的最重要的大事。

    所以,“無後”就意味著祖先無人祭祀了,這是比天塌地陷還要大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孟子才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才會“不告而娶”。

    這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東漢趙岐注《孟子》,在這裡就註解道:“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趙岐是大儒,我們就不說了。而此後歷朝歷代,都是把趙岐注的《孟子》作為國家正統經典,兩千多年來,一直作為國家思想,沒有人有過異議。

    可是到了現代,有一些不學無術、曲義阿世的小人之儒,擅以己意曲解先賢,他們大概是覺得“誒呀,現代社會不是都不講究生不生孩子了嘛,孟子怎麼能說出這麼low的話呢?”於是就硬拗說“無後”不是不生兒子,而是未盡後輩責任。卻不知這麼一來,不但是無視歷史真實,而且厚誣古人。

    這種歪風現在很流行的,再比如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句話本來很簡單,然而卻被一些豎儒硬拗說“女子”不是女子,而是“汝子”。我呸,孔子是兩千多年的古人,他重男輕女難道不是正常的嗎?用得著你去給他洗地?這中硬拗,不是在給孔子增光,反而是在抹黑他。夫子泉下有知,恐怕也要罵一聲“天厭之,天厭之”了。

  • 5 # 東方國學

    在《十三經注疏》中對孟子的這句話有這樣的註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第一不孝是“敗德”,德行不好,等於讓人家說父母沒把你教好,陷父母於不義之中。第二不孝是“失養”,家裡很窮,父母年邁,還不出去掙錢養家,無法奉養父母。第三不孝是“無嗣”,也就是沒有後代,沒有後代,被單獨拿出來說了幾千年,因為它既是“敗德”,又是“失養”。沒有後代,那麼家族德業無人繼承,斷了家族延續下去的根脈,說白了,沒有後代,你連“陷親不義”的機會都沒有。同樣,如果沒有後代,祖先無人侍奉,如果你先於父母而死,就沒有人能夠照顧侍養父母的人,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生命傳承與延續,也是一種“失養”。

    任何一個個體的存在,便意味著從他這個物種肇生之初,一直到今天,它的生命鏈條環環相扣,才能延續至今,這是每一代個體掙扎求存努力的結果。古人非常重視這種來之不易的傳承,因而尤其重視子嗣的繼承。

  • 6 # 顏小二述哲文

    孟子說無後為大,為的是告誡人們注意修養自己的德行,以免自己壞德行給後代造成一個不好的影響。

    但是,關於孟子此處的“無後為大”,有兩種觀點分歧,一種是認為“無後為大”是孟子在告誡世人要及早成婚,養育後代;還有一種則是認為,因為自身沒有德行而不能獲得後人的尊重屬最大的不孝,我更贊成後面一種說法。

    1、孟子之“無後為大”解釋的兩種分歧

    在《孟子》一書中,記錄著這樣一句話: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大概就是說,孟子認為,不能奉養親人,是不孝之一;不能忠心事君是不孝之二;沒有一個好的德行,不被後人尊重,這是不孝之三。舜娶妻的事情沒有告訴父母,看上去是沒有盡到兒子的職責,但是君子卻認為,即便舜娶妻沒有告訴父母,但是也相當於稟告了。

    針對孟子這句話,爭議比較大的大抵在“無後為大”這句話。關於“無後”的解讀,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認為“無後”表明“沒有後代”,按照這種解釋,那麼孟子這句話是在批判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第二種“無後”則是表明“一個人德行不好,不被後人尊敬”,按照這種解釋,那麼孟子這句話就是在批判一個人因為德行不好而不被後人尊敬這種情況。

    2、將“無後”解讀為“因德行不好而不被尊敬”更加符合孟子重“義”而不拘泥於形式的特點

    孟子作為儒家先賢,他的思想有其特色和進步性。孟子重義,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也表明了孟子對一個人之德行的看重。同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後面還拿舜做了例子。孟子說舜雖然娶妻沒有稟告父母,但是君子卻不認為舜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主要是因為傳說中舜的父母並非賢良之輩。可見,君子不會以舜娶妻沒有通告父母而認為舜不孝,相反,因為考慮到舜的父母並非賢良之輩,對舜的婚事多番阻擾,所以舜不告而娶,君子卻當作其告知了父母,可見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僵化。那麼孟子考慮問題,亦不會僵化,不會拘泥於形式。

    首先,以有沒有後代來評判一個人孝與不孝,首先這個條件就有些僵化了,不符合孟子之“不拘泥於形式、不喜僵化”的君子風格。

    其次,孟子是重義的,而重義之人往往是重德行的,所以將“無後”理解為“因為沒有德行而無輩尊敬”一說,可能更加符合孟子思想的特色。

    因此,我認為將“無後”解讀為“因德行不好而不被尊敬”更加符合孟子重“義”而不拘泥於形式的特點,我亦更贊成這種觀點。

    3、總結

    綜上所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認為“無後”應當解釋為沒有後代;第二種認為,“無後”應當解釋為“因為沒有德行而不被後人尊重”。但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觀點,我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在告誡人們要保有高尚德行,以免成為一個不受後人尊重的人,這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解讀一方面符合孟子思想中君子不拘泥於形式、不僵化的特點,一方面也符合孟子之重義重徳的思想特色。

  • 7 # 山澗一清泉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下春秋戰國之時人們的生死觀。

    在孟子的時代,中華大地是沒有宗教的。不像現在信仰宗教的人們,認為人活著就是贖罪,死後去到天堂得到永生才是好的。那時計程車大夫階層認為,所謂永生既不是長生不老,也不是死後進入極樂世界,而是自己的精神理念得到傳承就是永生!所以左丘明在《左傳》裡講人若有“立功立德立言”,稱之為三不朽,是為聖人(左丘明早於孟子一百多年)!

    那麼我們的精神理念誰來傳承呢?那就是後世子孫,而在那個時代,國家實行嫡長子制,百姓自然重視兒子,有兒子才能有傳承,有了傳承,則意味著生命不滅,這就是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根本原因。另外,兒子除了可以傳承精神理念,物質財富的繼承又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故而無後為大!

    時至今日,其實這一思想觀念還是沒變,只是傳承並非只有兒子,女兒也可以傳承,甚至他人亦可,當然我們更希望是自己人。宗教徒認為信仰上帝或者真主、佛主是為永生,而我們則認為思想得到傳承是永生,我們重在精神的永生不在肉體,只要活在後世人們的心中就是不死,而不是活在上帝的心中。個人以為這是更為健康的生死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吶喊》的讀後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