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線天

    如果沒有美國全方位的強大支援,沒有蘇聯在東部戰場緊緊地牽制德軍主力,英國30萬軍隊早就在德軍面前灰飛煙滅了,大不列顛也許就成了德國管轄的一個區域了。

  • 2 # 文化維度事業

    首先界定一個歷史事實,英國沒有這種能力成為對抗800萬德軍的軍事力量,打倒德國這個軍事力量主要是德蘇戰爭狀態下的蘇軍和非洲戰爭狀態下的美軍的加入,沒有這二個國家,英國沒有這種能力對抗德國(當然可以偷換一下概念,那就是英國與德國在二戰中是處於戰爭狀態,但是後期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加入了反對德國的同盟國這個陣營,這是要特別強調的)。

    1、1940年6月英國從歐洲大陸撤退的30萬人,能成為組建和擴編英國軍隊的基礎,但成為不了對抗德軍的主要軍事力量,德國與英國的交戰時間從1940年7月開始以後(德國海獅作戰計劃中的不列顛之戰空戰),在這次空戰中,英國運氣好,得以支撐了下來;

    2、1941年2月開始的北非戰爭,前期德英交戰過程中英國的失敗成就了沙漠之狐隆美爾,後期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也是美英聯手的結果;

    3、1941年5月開始的克里特島戰役,德國將英國徹底的打出的地中海後期的反攻也是因為有美國這個隊友才成為可能。

    4、在往後的二戰歲月裡,英國至始至終都是美國的配角,沒有美國,英國就無法打敗德國。英國在1941年以後,就成為了世界戰爭的配角,打敗德國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軍事力量。

    英國在世界範圍內建立的世界霸權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在這麼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英國就有了操縱世界局勢的思維和理解能力(沒有在世界霸權的位置上坐過,是無法產生這種世界思維的),還有站在世界角度的戰略思考能力(在世界霸權的位置上自然就能形成世界觀點和操縱思路、技巧),這種能力不是讀書就能讀出來的,在書本是不可能有的。(蘇聯也很強大,但是沒有這個歷史經驗,後來的發展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歷史現象)

    英國在二戰中成為勝利者,是世界謀略的結果,不是軍事力量造成的原因。

  • 3 # Bocelli017

    希特勒想透過敦刻爾克大放水來給丘吉爾一個臺階下,以迫使他主動求和,但低估了丘吉爾的決心,回來的部隊為英軍儲存了日後繼續對抗德國的資本,憑藉美軍的物資援助、強大的皇家海軍和英吉利海峽的地理優勢,丘吉爾大可不必向希特勒求和,所以這是希特勒政治手段不成熟的一個表現。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戈林,世界上最愚蠢的軍令狀就是他下的,德國空軍在英倫上空損失了太多的優秀飛行員,這是很嚴重的打擊。

  • 4 # 菸酒閣小學士

    二戰初期的英法聯軍,是非常尷尬的存在,在德華人眼中幾近透明,當著聯軍的面瓜分波蘭,而後調過頭回攻英法聯軍,在德軍突破阿登防線後,聯軍整個側翼暴露在德軍面前,不得已英法聯軍撤往敦克爾科。最終英軍在敦克爾科撤回了30萬陸軍,為國家儲存了軍隊種子,這是極具戰略意義的撤退。這個道理,就是一支軍隊只要不被全殲,就有重建和恢復戰鬥力的可能。原來英國以為能撤出2,3萬軍官和老兵,沒想到全民動員積極參與救助,撤回30萬人使得陸軍主力基本沒有受損,舉國欣慰。

    二戰爆發前,英國和法國組成聯軍壓制德國,此時派往歐洲大陸的是陸軍常備軍和主力,這支大軍擁有完整的陸軍指揮體系、最優秀的年輕軍官和老兵,同時二戰是武器升級換代最快的戰爭,他們掌握了最新武器的效能與技術,接受新式戰爭理念,更重要的他們擁有和德軍作戰經驗,能學習對手的先進戰法和壓制手段。英國假如要擴充陸軍規模,依靠這些種子部隊能迅速達到數百萬人。很多國家在部隊被包圍時,會派飛機把軍官接走,能迅速組建新軍恢復戰鬥力,英國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先期海上撤退時,都沒想過要運輸他的難友法國軍隊。

    德國在2戰前只有10萬常備軍,數年間海陸空軍達到了千萬級,依靠的是先進的軍官訓練、擴軍體系,部隊全是在10萬常備軍上擴充的。英國要把這30萬陸軍擴充10倍,只需把士兵提為班長,班長提為排長,排長提為連長....即可達到目的。這樣的擴軍,保留原有指揮體系、軍官體系、訓練體系和作戰思維,而訓練一個合格新兵,有2,3個月足夠了。

    如果英軍在歐洲大陸全軍覆沒,對於英國士氣打擊是巨大的,很有可能退出反法西斯陣營。英德單獨媾和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德軍全殲了歐洲英軍,希特勒承諾不進攻英國本土的前提下,英華人很可能退讓。之後德國二號人物赫斯飛往英國,至今是個謎團,不排除代表希特勒與英國媾和的目的前往。

    英國是工業大國,保留了歐洲最強的海空軍,按照他的工業生產能力,要武裝數百萬陸軍不是難事。但是沒有30萬軍官和老兵撤回,要組建數百萬能對抗德軍的部隊,那是災難性的事情。那麼非洲和諾曼底登陸也不會發生得這麼早。

  • 5 # 莫凡

    首先我要說的是:英國是以職業軍人,不是義務兵。這個職業軍人是隻有少數的軍隊保留下來,一般都是軍官還有一些老兵繼續留在軍隊,而且他們負責訓練和保障。可以說英國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還是一個水手的國家。還有就是他們的愛國主義太強了,像在二戰中:英國要找水手的時候,在大街上排起了長隊,其中就不乏有這祖孫三代的人在等著。老的水手雖然力氣不行,但是是一名好的水手和好的領頭人。

    還有就是跟盟軍的支援有關係,還有就跟那些聯軍一起進去訓練和戰鬥。

  • 6 # 皇家橡樹1972

    敦刻爾克撤出了30萬英法軍隊,是英國二戰初期的偉大勝利!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英國是工業強國,武器裝備的丟棄不算什麼,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生產出來,但是人卻是英國維繫戰爭的最寶貴財富。就像史迪威將軍說的那樣:“工廠2個小時就能生產出一挺機關槍,而培養一名優秀的戰士需要20年” 所以沒了人!準確的說是軍人,那麼生產再多的武器裝備沒人去使用和操縱也是廢鐵一堆,但是不能指望老百姓去使用這些裝備,老百姓真正到了接觸到了敵人,並不發揮什麼作用,髮國就是這樣!一旦軍隊失利,老百姓馬上就投降!

    另外,所謂800萬德軍並沒有全部“懟”英國,整個西歐和大部分東歐也需要德華人派兵把守,這800萬是分散的,英國與德國在二戰初期的交戰,除了敦刻爾克撤退以後,就是“不列顛空戰”了,空中交戰使用飛機和陸軍沒啥關係,並且德國海軍不是皇家海軍的對手,基本上也沒參戰,就是兩國空軍的較量!在空軍裝備生產上德國並未佔有什麼太高的優勢,基本上空中力量是平衡的。

    所以,這個30萬懟800萬隻是 提高英華人民抗擊法西斯計程車氣宣傳罷了,並不是真的去懟。如果不隔著“英吉利海峽”、英國與歐洲大陸接壤,那麼英國也用不上半年就會投降的。不是替法西斯吹牛,即使是納粹軍隊沒有登陸英倫,要不是42年珍珠港事件,美國參戰,英國真的有些堅持不下去了!要不然,為啥丘吉爾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欣喜若狂”呢?當然戰爭期間鼓舞士氣是非常必要的,最近的《敦刻爾克》和《至暗時刻》都值得一看。

  • 7 # Bruussia

    一九四零年德國進攻英國的‘’海獅行動‘’,其實只是雙方空軍的空中較量,而在陸上並沒有雙方兵力的實際接觸。

    圖為德軍‘’斯圖卡‘’對倫敦的俯衝轟炸

    一九四零年德軍繞越馬奇諾防線,從而一舉攻陷法蘭西,並脅迫法蘭西政府在巴黎近郊的貢比涅森林簽訂了城下之盟。英國丘吉爾首相見勢不妙,遂下令其三十三萬馳援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從英吉利海峽的敦刻爾克港口實施可謂空前絕後的軍事大回撤。由於種種原因,三十三萬英國遠征軍幾乎得以全身而退,但此後惱羞成怒的德軍遂對英國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轟炸,並輔之以從法國海岸發射的V-1導彈(現巡航導彈的雛形)的遠端攻擊:這就是當時德國的所謂‘’海獅行動‘’。英德戰爭從此一直以空中作戰的方式進行,包括德軍飛機對倫敦的大轟炸,以及優秀的英國皇家空軍對德軍飛機實施的反空襲作戰。直至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突襲蘇聯時,德軍由於英吉利海峽相隔,故而未能登陸大不列顛與英國陸軍實施陸上作戰。

  • 8 # 謝金澎

    這個問題應該是英國撤回了三十萬種子部隊,抵抗住了德國軍隊的侵略和進攻。

    德國從來沒有用800萬軍隊展開對英攻擊,要知道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之間,隔了一個遼闊的英吉利海峽,英國沒有淪陷的關鍵不在於英軍有多麼能征善戰,而是橫渡海峽進攻對德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倘若德國真能組織800萬軍隊進攻英國,恐怕英國早已亡了不下十次了。

    德軍進攻蘇聯也不過多國湊數才勉強集結了500多萬,對於小小的英國希特勒還不屑於集舉國之力去攻打,反正沒事轟炸轟炸,海上適當封鎖,英國孤懸海外,只要不出英倫三島出來添亂,對德國來說就是人畜無害。

    當然,英國從敦刻爾克撤回的三十萬人對英國軍隊的後期作戰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因為那三十萬人都是英軍的精銳,有了這三十萬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人作為種子,就可以以一帶十成建制的擴建軍隊,那便是一種幾何倍增的擴軍模式,為後期英美聯軍反攻德國打下了堅實軍事基礎。

  • 9 # 葡萄架下3

    不用舉明軍的例子,這樣講,三大戰役中,國軍主力如撤回江南,解放軍就渡不了長江了嗎?不會,軍心士氣決定,人數多少是參考條件。當白髮蒼蒼的老人,當總角之齡的兒童,划著小木船,出現在英法軍人面前時,我想這支聯合部隊的軍心會振憾。

    考慮英吉利海峽情況,德軍閃電戰軍隊無法展開,而強行登陸,陸軍傷亡數字怎麼作計劃,守死的少,攻死的多,這三十萬士氣大振計程車兵,也許會換掉五十萬德軍,這樣的話,德軍兵團恐怕連法國都不好維持了,進攻蘇聯決無可能了,這還不算能不能攻上英國本土。因此,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全球反法西斯的重大戰略勝利,初步遏制了德軍閃電鋒芒。

    至於對抗八百萬德軍,意義也在於此,是使德國,使希特勒不得不眨眼了。

  • 10 # 馬1613135

    一虎帶群羊勝於一羊領群虎,三十萬經戰爭洗禮的戰士(經歷過就有膽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十倍乃至百倍的數量(因為是傳奇,士氣膽氣都高),這是為什麼死活都要組織大撤退的原因。而二十萬明軍,二十萬農民而已,指揮系統依舊為原來的武將體系與原來的人(數量不增反爾會降…),與現在的軍隊體制不一樣,並沒有可比性。

  • 11 # 蠻牛烈馬

    德軍陸軍一流空軍也算是一流實力,但是海軍麼受限沒有海軍航空兵也就是航母,英國海軍絕對是當時僅次於日本聯合艦隊般的存在,加上英國本身是島國大海就是阻礙德國陸軍的一道天然防線所以德國陸軍就使不出力,其實後期也是德軍內部空軍司令格林和希特勒的陸軍元帥範德龍斯泰特起了爭執,其實基本上說前期德軍對戰果出乎意料,古德里安和馮曼施坦因進攻太過順利。而英國也對戰事估計不足但是早有準備海軍和所有能用的大型或者各類船隻全部出動,加上空軍全勤保障才得以從德國陸軍和空軍虎口下拔牙,只是英華人很不光彩的出賣了法國抵抗德軍的友軍。

  • 12 # 超然視野

    這個問題有點外行,德國進攻英國本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和整個區域的制空權,當時的英國和美國是裁軍協議規定的海軍規模最大的,也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德國雖然在潛艇方面優勢明顯,但綜合戰力還是不在一個層面上。

    德國雖然在二戰建造出測斯麥戰列艦,其戰鬥力異常強悍,但基本上就建造了兩艘,且在英華人持續的打擊下還是沉入大西洋,這充分說明百年海軍不是一句空話。

    敦刻爾克撤退的三十萬英軍基本上全部為英國皇家陸軍,而之後的對抗中陸軍基本上沒有任何參與的空間,同樣的德國的八百萬軍隊同樣是絕大多數是陸軍,而德國空軍雖然相對於英國空軍有一定優勢,但德國是攻擊方,不能有效的發揮空軍航程優勢,反而英國因有地面防空和雷達技術的支援,空軍的作戰效能更高。

    所以德國和英國的在英吉利海峽的戰鬥基本上是德國處於劣勢,空軍優勢在英軍空軍的高效戰力面前也逐步損失了數量上的優勢。

    英國敦刻爾克撤出的三十萬軍隊其實有兩方面重要意義,第一保留了一部分有經驗的陸軍士兵,而更重要的是檢驗和體現了英國海軍戰時組織能力。

    德國軍隊止步於英吉利海峽,和在爭奪制空權方面,損失了大量的空軍,尤其是轟炸機部隊,而隨後的圍困英國的戰略隨著美國對英國的支援也破產了。最致命的是英國空軍也開始空襲德國的工業中心。德國的戰略能力被進一步削弱。

    所以這種簡單的按照數字對比沒有任何意義,最重要的是直接接戰的有多少人,和多少技術裝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醬爆鴨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