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只能擁有10萬人的軍隊,並且不得擁有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由國際聯盟進行監管。如果這個條約得到真正執行,那麼即使希特勒有心帶領德國走向二戰,其軍事上可能早已荒廢,根本無力發動閃電戰。但是我們注意到,二戰中德軍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發動的立體閃電戰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這說明,一戰後德軍在這些領域並沒有荒廢。
看到德語電視連續劇《巴比倫柏林》的觀眾應該都很感興趣裡面提到的德國在當時的蘇聯有一隻隱形帝國國防軍,並且在蘇聯的Lipezk(利佩茨克)有一個空軍訓練基地,而且德國漢堡的化工公司 Hugo Stoltzenberg還和蘇聯進行毒氣上的合作。這些的確是基於當時的事實,而且在1926年還被英國的衛報披露過部分合作內容。
一戰後,被國際聯盟嫌棄的蘇德兩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兩廂情願的,一方面蘇俄經歷過內戰和協約國干涉,尤其是1920年更是敗北波蘭,急需新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革新,而這些都是德國國防軍能夠提供的。另一方面,德國在戰敗後對於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鉅額賠款造成的對德國經濟的壓迫以及軍事上的嚴格限制,被德國國內視為對德意志民族的侮辱,這點對於魏瑪共和國執政的民主黨派人員中的大部分人士也是不例外的,因此雙方的需求是不謀而合的。
1920年,德國國防部就向當時的蘇俄派遣了一隻由德國大將Seeckt帶領下的特別部隊,名義上的使命是與俄羅斯人一起合作重建蘇俄的軍事工業。這一階段的合作主要居於軍事工業方面,但是成效不大,先是1922年容克工廠進駐蘇俄生產飛機,但是這家企業很快就因為資金問題而倒閉,接手蘇德軍事工業合作的正是上面提到的Hugo Stoltzenberg公司,但是這家公司經常沒法完成蘇俄對毒氣的訂單需求,因此讓德國國防部很是不好看。
真正的合作推進的導火索是1923年1月法比聯軍佔領魯爾區,這直接暴露了德軍的無能,兩國的合作從軍事工業直接發展到軍事人員訓練和裝備上。1924年,德國國防軍的指揮官前往成為蘇聯空軍的顧問,1925年位於Lipezk的空軍訓練基地成立。這一軍事合作在30年代末期達到頂峰,1928年在喀山成立了坦克訓練學校,這些坦克則是由著名的克虜伯和萊茵金屬公司提供,當時被稱為“拖拉機”,同時德國的科研人員在蘇俄境內測試新型毒氣和光氣。此外,兩國軍隊還經常進行軍事切磋和演習。
當時英法已經獲得了蘇德秘密軍事合作的訊息和證據,當時魏瑪共和國的觀點是:這些軍事合作都是威廉帝國時期的德國將領們做的,這些將領們已經被共和國解職,因此這些活動是其私人活動。但是事實是,這些合作都是在德國國防部支援和掩蓋下進行的。
這一合作的轉折點在於1932年希特勒的上臺,一個長期的蘇德軍事合作顯然和希特勒擴張德國東部生存空間是相矛盾的,而且在同年12月對於德國的軍事限制開始逐步解除,意味著德國可以在本土上武裝自己的軍隊。但是這不意味著這個合作是失敗的,由於這些合作,德國的軍工企業在新技術和裝置上的研發始終持續地進行,在1934年德國軍工企業就在德國本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飛機和坦克;並且在蘇聯訓練出了德國國防軍的有生力量,這些人即將在二戰中和自己曾經關係緊密的蘇聯軍隊人員進行血戰。當然德國二戰軍事的強大和希特勒上臺後採取將發展軍工和解決就業恢復經濟相結合的方式也是密切相關的,但是蘇德秘密軍事合作的成果無疑也是德軍保持戰鬥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此外,對於蘇聯而言,其在2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也是和德國的秘密合作分不開的。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只能擁有10萬人的軍隊,並且不得擁有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由國際聯盟進行監管。如果這個條約得到真正執行,那麼即使希特勒有心帶領德國走向二戰,其軍事上可能早已荒廢,根本無力發動閃電戰。但是我們注意到,二戰中德軍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發動的立體閃電戰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這說明,一戰後德軍在這些領域並沒有荒廢。
看到德語電視連續劇《巴比倫柏林》的觀眾應該都很感興趣裡面提到的德國在當時的蘇聯有一隻隱形帝國國防軍,並且在蘇聯的Lipezk(利佩茨克)有一個空軍訓練基地,而且德國漢堡的化工公司 Hugo Stoltzenberg還和蘇聯進行毒氣上的合作。這些的確是基於當時的事實,而且在1926年還被英國的衛報披露過部分合作內容。
一戰後,被國際聯盟嫌棄的蘇德兩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兩廂情願的,一方面蘇俄經歷過內戰和協約國干涉,尤其是1920年更是敗北波蘭,急需新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革新,而這些都是德國國防軍能夠提供的。另一方面,德國在戰敗後對於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鉅額賠款造成的對德國經濟的壓迫以及軍事上的嚴格限制,被德國國內視為對德意志民族的侮辱,這點對於魏瑪共和國執政的民主黨派人員中的大部分人士也是不例外的,因此雙方的需求是不謀而合的。
1920年,德國國防部就向當時的蘇俄派遣了一隻由德國大將Seeckt帶領下的特別部隊,名義上的使命是與俄羅斯人一起合作重建蘇俄的軍事工業。這一階段的合作主要居於軍事工業方面,但是成效不大,先是1922年容克工廠進駐蘇俄生產飛機,但是這家企業很快就因為資金問題而倒閉,接手蘇德軍事工業合作的正是上面提到的Hugo Stoltzenberg公司,但是這家公司經常沒法完成蘇俄對毒氣的訂單需求,因此讓德國國防部很是不好看。
真正的合作推進的導火索是1923年1月法比聯軍佔領魯爾區,這直接暴露了德軍的無能,兩國的合作從軍事工業直接發展到軍事人員訓練和裝備上。1924年,德國國防軍的指揮官前往成為蘇聯空軍的顧問,1925年位於Lipezk的空軍訓練基地成立。這一軍事合作在30年代末期達到頂峰,1928年在喀山成立了坦克訓練學校,這些坦克則是由著名的克虜伯和萊茵金屬公司提供,當時被稱為“拖拉機”,同時德國的科研人員在蘇俄境內測試新型毒氣和光氣。此外,兩國軍隊還經常進行軍事切磋和演習。
當時英法已經獲得了蘇德秘密軍事合作的訊息和證據,當時魏瑪共和國的觀點是:這些軍事合作都是威廉帝國時期的德國將領們做的,這些將領們已經被共和國解職,因此這些活動是其私人活動。但是事實是,這些合作都是在德國國防部支援和掩蓋下進行的。
這一合作的轉折點在於1932年希特勒的上臺,一個長期的蘇德軍事合作顯然和希特勒擴張德國東部生存空間是相矛盾的,而且在同年12月對於德國的軍事限制開始逐步解除,意味著德國可以在本土上武裝自己的軍隊。但是這不意味著這個合作是失敗的,由於這些合作,德國的軍工企業在新技術和裝置上的研發始終持續地進行,在1934年德國軍工企業就在德國本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飛機和坦克;並且在蘇聯訓練出了德國國防軍的有生力量,這些人即將在二戰中和自己曾經關係緊密的蘇聯軍隊人員進行血戰。當然德國二戰軍事的強大和希特勒上臺後採取將發展軍工和解決就業恢復經濟相結合的方式也是密切相關的,但是蘇德秘密軍事合作的成果無疑也是德軍保持戰鬥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此外,對於蘇聯而言,其在2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也是和德國的秘密合作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