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邁克爾康熙
-
2 # 包依剋星
因為那會歐洲正在醞釀一戰,西方列強沒工夫來艹滿清,然後就被滿遺包衣奴才編寫的《清實錄》和《清史稿》吹成了“同光中興”,然而自相矛盾的是之前的咸豐在上述史書中還是處於所謂的“盛世”,“盛世”和“中興”能達到無縫對接的,上下五千年獨滿清一家。
-
3 # 閉家鎖的紅楓
洋務運動時期是指1860年到1890年這段時期,這段時期中國和列強發生的戰爭相對較少,除了爭奪越南控制權的中法戰爭以外。可以說列強一般對中國本土的野心不大,並不傾向於對中國動武。
究其原因,是因為透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北京條約後,老一派列強在中國的外交和商業要求已經得到實現了。傳統列強對於清朝的改變,是比較滿意的。
我們看看洋務運動時期的清朝和20年前有什麼變化:
一,出現了專門掌握外交的政府部門:總理衙門(即後來的外務部)從上面的牌匾”中外禔福“語出《漢書·司馬相如傳》:“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這反映了清朝官員的心態變化,可以把中國和外國放到一起來談了,要知道在過去,清朝官員可是根本不承認各國平等的,列強以前最討厭的一點,就是清朝不把他們當人看,每次來中國不管談什麼,不管列強是有理還是沒理,對中國有利還是沒利,清朝一律都是推諉,成立了總理衙門後,終於不推諉了。
二,常駐使節制度的建立洋務外交時期,西方國家的外交體系開始在中國出現,例如外國公使入駐北京,清政府也派遣使節駐外,進行國際交往活動。這一點也是清朝主動的,開始主動認識到必須和西方接觸,當然這也是西方所歡迎的。
三,對列強商業利益的順從清朝傳統上並不把西方簽訂的幾個條約當回事,當時簽訂後也沒想著執行,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認識到西方是認真的,而且大多數國家還真的會遵守條約,英法等列強要求的商業利益在大清看來又不值得一提,所以自然這方面的問題也在減少。
當然這時期清朝和列強的外交也不是沒有問題:
問題一:傳教士問題,後來演變為義和團事變
問題二:新興帝國主義的崛起:日本。作為一個後來者,日本是不會像英法傳統列強那樣,滿足於在中國獲取一些商業利益就足夠的。
-
4 # 反轉地球110
洋務運動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持續了近35年。在兩次英法聯軍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礎。而這一時期,西方列強都在自我革新!在同一時期,俄國為鞏固沙俄統治,廢除了農奴制。美國國內爆發了僅有一次的南北戰爭。而鄰國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運動是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工業技術等等。是日本迅速的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家。而歐洲大部分國家逐步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這樣而來中國封建統治者為自救而掀起的洋務運動而留下了一段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等等得寶貴時間!從而可知,這段時間,中國國內掀起自救的洋務運動,西方列強入侵很少的原因。
-
5 # 南京紀事
列強太忙,而且列強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法國和普魯士在進行普法戰爭,英國在南亞西亞整頓,俄國一方面在歐洲擴張,同時內部在改革,美國在治療內戰的創傷,沒空!!
-
6 # 咫尺天南地北月缺花飛
自己看國富論1768年英華人寫的,人家追求的是自由貿易,唯獨兩個例外,日本和俄國。前者,先預聯合抗歐,後改取而代之。後者則對領土感興趣,太感興趣了。
-
7 # 火器工坊
首先要知道,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為了什麼,以及後來的侵華戰爭是為了什麼,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才能很好的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是一鴉和二鴉,就俄羅斯而言,侵華不是為了要殖民地,而是要實際的國土。對於英法美而言,侵華為的也不是殖民地,而是產品傾銷市場。這個時期正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各國的殖民地已盡飽和,也就是說,就當時各個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來看,殖民地所提供的資源已經夠了,不需要再找新的資源生產地了,現在的需要是把生產出來的產品傾銷掉,以換取更多的錢,這點從條約中就可以看出,英法美只是要開放港口和關稅商議權,割的小片領土只是為了做在華中轉站。
而在洋務運動初期期間,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第二次還沒開始,因此不需要侵華獲取更大利用。再加上1880s後,清國洋務運動小有成就,歐美諸國以為清軍的實力已經提升,戰鬥很有可能佔不到以前那麼大的便宜了。
1884年法軍侵華原因在於,普法戰爭法軍元氣大傷,因此急需資金來恢復元氣,所以越南和中國就成了法軍眼中的肥肉,事實上中法戰爭中法國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利益,雖然沒有分到中國土地,但是為日後滲透廣西最好了準備。
1890s後可以發現入侵中國的國家主要是德國、美國和日本了,一方面他們是小國又是後起之秀,沒有殖民地基礎因此急需大片的殖民地來作為資源產地。同時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科技領先世界的德國美國有了新的資源需求,因此加緊了對中國這個日暮西山的老牌帝國的入侵,在《辛丑條約》中,可以發現德、美、日的條件是最過分的。
總而言之,這是內外因共同決定的。
-
8 # 超然視野
一部晚清歷史,貌似一頭肥大的大清帝國被貪婪的列強絞盡腦汁各種方式分食,或者整天伺機解決一些土地和財富!
有些時候書本里的歷史不一定是真的,當你教條的背誦其中已經寫好觀點的內容時,你的觀點也就被固化了!既然列強如此有興致的侵略大清帝國,為何會出現洋務運動沒有列強入侵呢?很顯然悲情大清有點想的太多了,主要還是大清自己太過於自滿!
實際上列強一直的核心關注都是歐洲,只不過是當列強在歐洲展開春秋戰國的時候,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一直到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的新老力量更新和核心關注還是歐洲本身,他們甚至可以容忍美國這樣的國家獨立,但即使如此大清帝國卻在洋務運動帶來的一點成績下沾沾自喜,進而信心滿滿,再進一步發現成了盲目自信!
最終導致了清帝國的戰備鬆弛,讓全民動員的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機!
-
9 # 金兔歷史
洋務運動從1861年曾國藩建立安慶內機械所開始,到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34年間,可以說很少遭遇列強的侵略,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段時間。
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點就是因為前面兩次鴉片戰爭籤的條約已經可以暫時滿足列強的需要。
還有就是列強自己都在忙於本國的事情,換句話說,他們自己都自顧不暇,沒有精力來侵略中國。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正在忙於本國的建設;
1861~1865年,美國忙於南北戰爭,南方和北方關於黑奴問題還正在解決;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此時的日本哪有實力敢打中國,自己國內都忙不過來。
1870年法國深陷普法戰爭,又經過“巴黎公社”,沒有精力去侵略別的國家;
19世紀60年代開始,普魯士王國就開始進行王朝的統一戰爭,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1871年才完成統一。
而英國在這段六七十年代早就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才剛開始,加之兩次鴉片戰爭取得的利益已經可以滿足此時英國的需要,所以英國沒必要發動戰爭。
所以說,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幾乎沒有遭到來自列強的侵略,因為主要列強國家都在忙於本國的事情。
但70年代後,列強又慢慢捲土重來,首先是70年代日本兵犯臺灣,之後1883年又有中法戰爭。
不過整個洋務運動34年時間,只有這兩起列強侵略,可以說為洋務運動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奈何以慈禧為代表的晚清政府,不思進取,以為這樣就不會遭到侵略,於是開始為所欲為。
卻沒想到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之後的人民。
-
10 # 陳悅漫步海邊
清末洋務運動開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也就是19世紀的60年代初,之後到甲午戰爭爆發的1894年之間,大致30餘年時間裡,清王朝對外沒有再遇到之前列強不斷叩關入侵的情況,內政也較為穩定,出現了著名的同光中興盛世,之所以如此,大致上有兩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清政府遵守遊戲規則
所謂遊戲規則,即世界秩序。
鴉片戰爭前的幾千年裡,因為地理特點和交通科技的問題,東亞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東亞國家所遵循的是中國製定的遊戲規則,即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獨大、萬邦來朝的華夷秩序。當19世紀西力東漸,西方列強挾工業革命的威力來到東方時,工業文明的戰鬥力碾壓了東亞文明,傳統的東亞世界秩序崩塌。之後東亞國家都面臨著怎麼對待由西方列強制定的新世界秩序的問題,即如何對待現代國際法秩序,清王朝最初七個不服八個不忿,不願承認相對於西方的落後,對西方強加的秩序心不甘情不願,但最終兩次在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當頭棒喝。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清王朝對於世界格局已經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既然沒有能力挑戰規則,只能先韜光養晦適應規則。所以在洋務運動時代,清王朝對和列強簽訂的條約,大多較好地遵守執行,對於容易引發列強幹涉的教案等問題,也都以較為迅猛的態勢加以撲滅,使列強沒有干涉、介入的口實。
而西方列強當時在中國看重的主要是商業利益,當通商口岸的秩序得到保障,特權地位得到保障,也就沒有什麼干涉的理由。
二、列強都很忙
洋務運動時期,鮮見列強入侵中國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列強這個階段都在忙,世界的熱點不在中國。
當時世界的兩大超級列強中,大英帝國正在和俄羅斯較勁,圍繞中亞問題明爭暗鬥。而法蘭西帝國則被新崛起的歐洲強國普魯士打得滿地找牙,元氣大傷,心思主要放在如何恢復國力上。
在這種國際局勢下,實際上給了遠東國家一個難得的和平發展的機遇。
這一時期對中國而言真正具有威脅的並不是列強,而是一心夢想著成為列強的鄰國日本。
回覆列表
洋人想讓華人買他們東西做買賣,是中國閉關不讓他們來所以才有戰爭,洋務運動了洋人也會配合中國主洋派和光緒,讓他們在朝廷裡有藉口能繼續主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