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米使用者八
-
2 # 十年山客
“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按題主的說法,“三國中的謀略,個人更理解為心機,心計”,年輕人看了,有變成老狐狸之嫌,故,三國這貨色,少兒不宜;而對水滸,因為“水滸注重義氣,老人家嘛,心平氣和不應該更好”,所以,水滸這東東,老人不宜。 開卷有益。無論是“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還是“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都不是積極的應對態度。 夏重謀略,三國圍繞的是謀國,水滸糾纏著謀事,而謀國謀事都離不開謀人——琢磨人,自己和別人、今人和古人。 無論三國還是水滸,都有謀國謀事謀人,都有會謀和不會謀,更有傻謀、瞎謀、亂謀、作死謀。 小年輕,讀讀水滸,看看宋江怎麼謀事謀人、看看吳用怎麼謀事謀人、看看柴進林沖盧俊義晁蓋王倫……怎麼不會謀事謀人,指定會助推自己的人生提升;長大一點兒了、閱歷多一些了,抓緊讀一讀三國,看看孫權怎麼謀事謀國、劉邦怎麼謀事謀國、曹操怎麼謀事謀國,看看司馬氏怎麼謀事謀國、諸葛亮怎麼謀事謀國……也指定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拓展歷史 《三國演義》由羅貫中先生書寫。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水滸傳》由施耐庵先生書寫。全書透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
3 # 美麗暢想2
記得高一的時候,去圖書館借了本《水滸傳》,剛看了二章,激動不已,馬上去買了牛肉,家裡有酒,就學著《水滸傳》裡英雄好漢們的樣子切了盤牛肉,倒了碗酒,呵,不是用酒杯,而是用碗。然後喝起來,邊吃肉喝酒邊想象自己就是英雄好漢中的一員。哈哈哈……《三國演義》看懂看透,越看越有味道的時候,那就走上社會了,有了責任感後,對《三國演義》中的忠誠,責任,智謀有了深刻的認識。並認真的看改編後的電視劇,為中國輝煌的歷史自豪。老話“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應該是它們的教育意義,太小看水滸傳,容易學壞,小孩子學什麼很快的,年紀太大再看三國會後悔看得太遲了。因為《三國演義》實在是太好了。
-
4 # 無花有酒
因為三國講的主要是謀略,心計,人老了,本來心眼就多,越看三國心眼越多,多的成精了,就不好和人打交道了!
而水滸呢,講的更多的是血氣,放縱。
年輕人本來就血氣方剛,遇事愛衝動,不考慮後果。就像劉華強說的,不氣盛是年輕人嗎?
看完水滸跟裡邊的英雄學的更放縱了。本來有些事忍忍就過去了,看完水滸以後,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了。就像魯提轄,就因為人家名字叫鎮關西,他看不慣,就找各種理由活活把人家打死了,讀起來雖然爽快,但不宜模仿!還是不讀為妙
-
5 # 使用者狼哥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國亂世時期群雄爭霸的故事,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奇人異士數不勝數,整書謀劃不斷,各種勾心鬥角,戰爭殺戮,權術 爭鬥 計策 ,陰謀詭計這些東西老人看了之後會以書為師,學會里面的計謀而變得老奸巨猾!不利於社會和諧、與人為善,更不利於自身的身心健康。
《水滸傳》裡宣傳的是個人的好勇鬥狠、哥們義氣、無視王法、聚眾鬧事,本來年輕人就冒失,看多了容易模仿的人物,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影響社會安定。
-
6 # 神舟六
《三國演義》(羅貫中著)和《水滸傳》(施耐庵著)成書時間差不多,《水滸傳》成書略早。都是元末明初成書。據說羅貫中和施耐庵是師徒,又說是同一個人。
《水滸傳》裡所描述的梁山好漢,多是佔山為王好勇鬥狠之徒,心狠手辣,動不動就殺人越貨,還傷及無辜 (李逵王英孫二孃);個別人還經常路見不平,撥刀相助(魯達);還有陰謀詭計害人家破人亡(吳用設計盧俊義)。這些描述也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但是書中所推崇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強盜土匪行徑對青少年的教育是不利的,青少年由於社會閱歷少,讀《水滸傳》容易摹仿做出違法犯罪之事害人害己。所以民間諺語有”少不讀《水滸》"之說。
《三國演義》是以東漢末年的歷史為背景,以《三國志》人物為原型創作而成的一部演義小說。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使《三國演義》成為一本”謀略”全書。其中不乏有一些個陰謀詭計,象借刀殺人(蔣幹盜書)、引狼入室鴆佔雀巢(劉備入西川)、三氣周瑜(諸葛亮)、劉備諸葛亮合夥騙子敬(魯肅)、計殺曹爽後專權(司馬懿)等等。這些計謀無一不給步入不惑之年並且人生感悟與閱歷頗深的人以更大觸動,從而在與人往來和教育後代中多使計謀,故而又有諺語老不讀《三國》之說。
其實不管《三國演義》也好,《水滸傳》也罷,裡面也宣揚了不少正能量,我們在讀它們時應該帶有批評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古老的名著發揚光大。
-
7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少不讀水滸,男(老)莫讀三國”,後面還有一句”女不讀西廂”。這是自明清民幾代封建禮教文化流傳下來的讀書名諺。均與這三部歷史名著內容有關~
少不讀《水滸傳》~以犯上作亂,違法亂紀為主要內容,思想尚未成熟的年紀,不宜過早閱讀,擔心影響青少年的世界觀形成;
男莫讀三國。這裡特指的是演義而非《三國志》~以兵法謀略為全書貫穿主線。擔心男人讀後胸懷大志或爾虞我詐或勾心鬥角,形成不良社會風氣,危害統治階級利益。
女不讀《西廂記》~主要以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為故事。擔心女人打破封建婚姻禮教約束,不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僭越傳統封建婚俗禮制。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愚民教化思想。歷史證明,他們想多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早已將這些封建陳腐的思想觀念掃進了歷史的垃圾處理站!
現代人,讀著水滸學管理,讀著三國圖發展,讀著西廂去撩妹!
大受裨益!
-
8 # 跳舞的土豆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中國古代一句俗語,意思是人在年少年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
透過解讀這兩部著作,透過兩書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處事謀略等看,有以下原因:
少不讀水滸:1大部分年輕人的脾性是,容易衝動,做事不經思考,不考慮後果,而《水滸傳》充滿什麼江湖義氣,打打殺殺,容易使年輕人步入歧途,危害社會,因為現在的社會是法制社會,就像當初的《古惑仔》一般,影響了多少年輕人。2,《水滸》裡反應的是社會的陰暗面,具有一定的灰暗基調,以倡導封建社會人物為主線,是一本容易讓人產生絕望失望情緒的書,而年輕人看了之後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對前途命運感到渺茫。
老不讀《三國》:大家都看過影視劇《三國》,其中充滿了爾虞我詐,陰謀詭計,中年人已經算是看透了一些事情的年齡,都不想再去與人勾心鬥角,鬥智鬥勇,他們已經過了這個年紀,都想安享晚年,平平安安。再去看那些陰謀詭計之類的,可以說對人生沒有意義!
-
9 #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我從小愛讀書,從小的零花錢基夲都買了書了,我三年級斗大字認了一石後就買了第一夲書《高玉寶》,後來只要有新書出版我就買,還有古典文學書籍。四大名著等等,都買,並且不論老,少不宜,很多人說什麼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還有人說老不看水滸,少不看三國,怎麼說都有一套說辭,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也不贅述。家中大人也不多說,認為買書看並非壞事。可是上了中學,就有了清規戒律了,電影不讓看《夜半歌聲》啦等等,不多說了,只說書,古典書籍可看《水滸》,不許看《蕩寇志》,《紅樓夢》也不提倡看,更不許看《金艵梅》!為什麼,當年歲數小,也不理解,但上中學時,十四五歲,正是逆反心理很重,有叛逆性格時候。我就屬於那種人,學校不讓看,你不說我還真不知道有這書,不讓看,我偏看,我千方百計,把學校規定的禁書全看了。當然不只我一個。
可能師友們說我答題跑題了,要求答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你卻扯別的書?我認為沒跑題!一個道理。高爾基說過“熱愛書吧!是知識的源泉”。很有道理,看書學習好的,批判壞的,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讓讀書的有正確的世界現,就會學習到很多好的知識的。如果思想境界不對,會接受一些封違迷信,陰暗知識的。比如,我有一同學極愛看傍門左道的書,什麼《奇門遁甲》,《推背圖》等數術之類書籍,他看《三國演義》,《封神榜》,ⅹxⅹ徵東,xⅹ掃北等書,要做筆記,畫陣圖,按書上的大陣對照。有的同學看了一些書,就有三同學,一姓劉,一個姓關,一個姓張,找不到桃園,到蘋果園結義去了。更有意思的..是文革時有文攻武衛,有同學組織了一個武工隊,每天出動都有師爺占卜,有凶兆不出動,競然他們每次勝利而歸,從末失手......。說這些就說明看書要有選擇,看書,有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會影響讀者,但畢竟是少數,也是一些學者,家長所擔心的。就有這此說法了。但是可以正確引導,講清科學道理,能防止這些副作用。所以,不是絕對的,只要有正確思想,正確的認識,認直分析批判,提高鑑別能力,看書學習,就會增加我們的知識,智慧。那什麼少不看這,老不看那都是為古人擔憂。
-
10 # 農夫看天下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呢?
那麼他所說的“少不讀水滸”是什麼意思呢?
《水滸傳》這本書裡的內容大家都是知道的,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
它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普通老百姓被弄得“官逼民反,佔山為王”的真實情況,書裡主要是講述如何做人謀事,當然也包括如何佔山為王,如何勾搭女人。
其中印象比較深的就有李逵的打抱不平;魯智深的行俠仗義;又有武松的疾惡如仇;更有豪門大戶盧俊義的沒落沉倫;還有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人生浮沉。
這些好漢們常常結拜兄弟、哥們義氣,手拿著各種武器,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往往就大打出手。
處在少年時期的朋友,因為仰慕這些好漢的行俠仗義、豪氣沖天的形象,往往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例如湊夥酗酒、聚眾鬧事,說不定還會來個佔山為王。
比如西門慶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潘金蓮引誘上鉤的,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化,少年時期並不知鑑別區分善惡美與醜,很容易步入歧途。
金聖嘆先生顯然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說“少不讀水滸”。
那麼“老不看三國”又是什麼意思呢?“三國”在我的眼裡就是一部充滿了波詭雲譎、坑蒙拐騙、爾虞我詐、損人利己的三國。
三國裡面很多人物都是面對面的親情關係,然而要殺人者為了自身利益卻像殺雞宰羊一樣毫不留情下手。比如呂布連殺兩個義父;劉備又如何帶兵攻打劉禪的舅舅。
三國是充滿了陰謀詭計的三國,各種詭計層出不窮,上了年紀之人看了三國,往往就學會了那些陰謀詭計,很容易就會用這些詭計去打擊報復以往對自己有過節的人。
另外三國中的前一輩人物嘔心瀝血、出生入死所打下的江山,卻不料到了下一代全都沒有保住,老年人看了也會感懷觸緒、夜不能寐,有害身心健康。
我想,金聖嘆先生並不是反對少年人讀《水滸傳》,也不是反對老年人看《三國演義》,他說這一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提醒閱讀的朋友們,應該理性地看待書本中的內容,不要誤入歧途。
回覆列表
《水滸傳》裡宣傳的是個人的好勇鬥狠、哥們義氣、視王法如糞土、按法律行事都不得好死(尤其是:這可能是真的)。本來年輕人就冒失,看多了容易模仿,影響社會安定及個人發展。
《三國演義》裡,各方勾心鬥角,陰謀陽謀、視人命如草芥……最後三家歸晉,都是白忙。對老人影響不好,晚年心情不能安詳。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