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眠模式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說法,我認為應該比較正確,小孩子家庭環境和教育很重要,幼小時期應該培養和教育好孩子品德行為,養成好習慣和性格。等孩子七歲以後基本已經定型,很難改變習慣和性格。

  • 2 # 自由自在的蝦米

    開始我是不信的。我一直相信教育、後天環境的力量。

    我覺得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那麼他將來是什麼樣子,就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這種想法,在我大學讀完,學習了多年教育心理學等等知識,當了老師之後,依然這麼認為。

    真正讓我改變想法的,是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

    因為自己有了孩子,便對同齡的孩子觀察更多,也對學校的孩子看得更仔細。我觀察他們的智力,行為,性格各個方面。雖然沒有教育測量機構的精確數值來衡量,但是,基本上驗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結論。

    三歲看大,更多的是指這個孩子的氣質性格。

    一個活潑的孩子還是一個內向的孩子,這個時候就能看出來了。

    他是適應性強的孩子,放在哪裡也不怕生,不喜歡哭泣,很容易笑,那成年之後也往往樂觀開朗,說話流利,社交能力強。反之,易生病、怕生,說話少的孩子,成年之後,在生活中也是內向的,柔弱的。

    而這些區別,很大程度上能決定這個孩子將來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七歲看老,更多的指智力。

    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對新事物的好奇,以及掌握的快慢,基本上就能確定將來他的成績。不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數理推算,這個時期,有興趣的,或者表現出特長的,那麼將來在學業上這些方面,就也比較輕鬆。而學得比較吃力的孩子,也不大可能透過輔導,走到學霸的行列中去。

    這些觀察後的結果,也得到了科學家的理論支援。

    這一點其實挺讓人沮喪的。就像一棵種子,如果是一棵蘋果,你無論多麼努力施肥澆水,也不會長成一棵桃樹。可是,如果不仔細照料,招蟲子死掉的可能性倒是比較大。

    所以,好好養育孩子是必須的,但是不能拔苗助長,強迫壓制天性。那樣於事無補,還容易得不償失。

  • 3 # 兒推薛斌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過於片面性的,不能直接評判他的對錯,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一問題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透過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表現,這包括自己的語言或者是動作等等。可以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做出初步的預測與判斷。但是這種判斷只是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不是說決定作用,畢竟孩子後天的教育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後天的教育是更具有咀嚼性作用的。所以,三歲看大7歲看老這種說法。我更多的是持不同的意見。

    其次,孩子的成長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後天的教育,包括外界的環境以及父母的教育都是非常關鍵的,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所以對於孩子的成長,天天是有一部分,但是後期影響是更關鍵的。

    關於這一問題的介紹就先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在這裡都有所收穫,也希望大家能夠以此為結尾。

  • 4 # 範欠欠欠

    從古到今,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注重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源於三歲的孩子心理特徵和人物性格逐漸趨近於青少年,而七歲的孩子的心理特徵和人物性格趨近於成年人,所以一個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小開始。

    但在我看來,不能以偏概全,這不是絕對的,就像窮了一輩子的人家的孩子突然有錢了,真的就會變壞嗎?不一定的,所以說世上沒有十足的壞人和永遠得好人。

    這就說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不是一個準則。家長得教育也有失誤疏忽得時候,孩子做錯事也不是十惡不赦的,但是有的家長還是很敏感,認為小孩小時候不聽話,長大了一定就不行,導致孩子非常害怕犯錯,使孩子一成不變,中規中矩,有時候會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創造性。孩子有時候犯的錯不像大人想像的那樣,所以在孩子犯錯之後一定要及時和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得心理,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打個比方,就像匡衡一樣,小時候鑿壁偷光,因為家裡沒錢,所以借別人家得燈學習,家長會教育孩子一定要學習匡衡這種刻苦得精神,但是在匡衡長大後,卻做了不可挽留的錯事,利用自己的官職,非法擴大土地,後來被貶,從一個非常勵志的好孩子變成了一個投機取巧得人。

    所以可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不可靠,不能以偏概全。

  • 5 # 接種醫生講育兒

    雖然說3歲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迅速期,性格在3歲之前基本定型,7歲個性開始形成,以後變化不大;但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點太絕對,我不贊成。

    1.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進入社會環境以後各種因素在影響著他。所以說一個人的思想狀態是在不斷變化的,進而影響到這個人的行為,最終決定這個人一生的成就和走向。

    2.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因為家裡沒錢,所以借別人家得燈學習,家長會教育孩子一定要學習匡衡這種刻苦得精神,但是在匡衡長大後,卻做了不可挽留的錯事,利用自己的官職,非法擴大土地,後來被貶,從一個非常勵志的好孩子變成了一個投機取巧得人。

    3. 還有方仲永,自幼就是一個天才少年,後來浮誇的社會環境讓自己也浮躁起來,不務正業,最終天才隕落。

  • 6 # 葫蘆爸爸談育兒

    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正確。

    1、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是能看出一些成人時候的影子。所以老話才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

    2、後天環境的影響作用也很大。比如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管理和教育,老師的教導,朋友的影響,都會對孩子後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作用,甚至會改變孩子的成長軌跡。

    3、後期自身的學習也會對後期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孩子長大以後,透過自身的學習,會矯正自己一些性格中的缺陷和一些自身的缺點,就會對他後期的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可以療愈TA在童年時期收到的一些傷害和刺激。

  • 7 # 兒科醫生陳青

    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半所處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不會出現太大變化,所以小時候被教育成什麼樣,長大後可能還會是什麼樣。

    另一方面,一個人生下來後性格就是確定的,而你的性格也決定了將來遇事做事的方法和準則,再加上教育的影響,從小時候基本就能給一個人定性,如果這個孩子將來換了生活環境或教育環境,那麼他的思想可能還會變化,但是也得看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有多深,如果已經根深蒂固,怕是其他教育方式也很難將其糾正回來。

    拿最近發生的大連未成年殺人案的孩子來說,具有多次“前科”的孩子如今犯下這種事情完全就是父母的不作為,最終被收容到教養所,並認定其父母不具備管教能力。一味的溺愛縱容就容易導致這種結果,而這個孩子再繼續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下去,只會成為一個惡魔,到教養所出來後還可能成為一個人。

  • 8 # 路曼說說

    我是麻麻育兒。

    小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實際上是在說孩子早期的氣質特點和早期經驗對孩子將來人格發展的影響巨大,我認為有一定道理。

    氣質是個體對環境事件可預見的情感和行為反應模式的特徵,表現為穩定的情緒反應品質和強度,活動水平,注意力,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很小的孩子已顯露個性,這些個性的差異反映的就是孩子早期不同的內在氣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氣質的穩定性是怎樣的呢?一些追蹤研究發現,活動水平,易怒性,社交性,害羞等氣質在嬰兒時期,兒童期甚至成人早期有中等程度的穩定性,對成年人的人格有一定預測作用。紐西蘭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在3歲時測量的兒童氣質,不但在3-18歲時比較穩定,而且能夠預測個體在18-20歲時的反社會傾向和家庭關係質量。

    有心理學家認為,氣質特徵就是早期出現的人格特徵,它是成年期人格的情緒和行為特點的基礎。

    氣質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跟遺傳有很大關係。但是,氣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與家長撫養方式有關。美國托馬斯和切斯的紐約縱向研究是最全面,影響最廣的氣質研究,他們提出,氣質能否改變取決於孩子氣質型別與家長撫養方式的擬合度,也就是說,當家長的撫養方式與孩子的氣質特徵適應和匹配時,孩子可實現最佳發展。比如,一個情感控制力差的孩子,如果被有耐心且態度堅決的父母照顧,就是好的匹配;同樣的孩子,如果父母也缺乏耐心,就是一個差的匹配,後者可能導致孩子發展扭曲。總之,撫養環境出現變化,孩子個體氣質表現上也會隨之出現變化。這就需要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特點,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有以下幾點建議供家長們參考:

    一. 提供早期良好的生活經驗。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家長需根據孩子的特點在孩子嬰兒時期給孩子恰當的餵哺方式,足夠的呵護與親情,建立起安全信任模式。

    二. 採取恰當的養護態度。

    如對於好動型孩子,在嚴格組織紀律同時,著重培養其朝氣蓬勃等品質,發展多興趣同時,培養重點興趣,對孩子剛柔結合,讓他們在有意義活動中養成紮實,專一的精神。

    對安靜型孩子,多給予參加活動的機會,激發積極情緒,引導探索新問題等,注意不能太急,給他們考慮問題和做出反應的時間。

    對抑鬱型孩子,多給予關懷,幫助,稱讚等,切忌公開指責他們……

    三.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引導孩子自我完善。

    孩子的氣質雖穩定,但仍然可以改變。家長需指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加強自我修養,並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性格,生活上不依賴別人,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參加一些拓展訓練,幫助孩子解決氣質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四. 家長需認識自己氣質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科學教育育兒。如內向型父母有意識的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並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等。

    孩子氣質型別不是一朝一夕改變的,這就需要家長做好心理準備,為教好孩子,培養孩子良好人格而堅持不懈的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檳榔的藥用價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