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耀中堂健康養生
-
2 # 演說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格局及行為舉止影響著孩子的方方面面。
最重要的是影響著孩子的潛意識。
孩子的潛意識是什麼也就決定了孩子以後得性格,孩子之後的人生,以及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3 # 了凡下凡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其處世風格,言談舉止,甚至將來能否有所成就,都和父母的教育,志趣,生活中潛移默化有很大關係。
如果父母思維格局寬廣,其子女也會順著父母思路發展,甚至昇華。如果父母親格局狹矮,我還真沒看到孩子有出息者。既使在社會上有所成就,也會被生活中個人思想格局所左右,難能長久。
格局不是成就多大事業,不是掙了多少錢,而且慣穿一生品格,修養。
在於眾人的交往中,它會體現出自己的本性。在利益面前,也會表現自己品格。從這些不起眼的小事面前,一個人格局會表現的一覽無餘。人們也會從這些小事上,往前可看到他的來因,往後也可預測將來的成就。
嗚呼深哉,人之格局豈是無源之水……
-
4 # 日語藍域
我們都回習慣性的把父母當成我們的依靠,把家當做我們的避風港,然而,很多人卻不願意回家,或者說,隨著年紀長大,我們會發現,父母的人格是那樣的不堪入目。
開門見山的說吧,親戚家的孩子和我訴苦,說,他沒有辦法和父母溝通。這個孩子的家庭條件一般,他的爸爸媽媽很少會滿足他。
這個孩子的媽媽是個虛榮的女人,到了冬天,幾千塊的羽絨服都會往身上掛,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說他的媽媽八面玲瓏,一點也不為過,在家裡,他媽媽會變成河東獅,但在孩子的老師面前,立馬變淑女,無論是語氣還是腔調,都要溫柔許多。十幾年來,孩子的媽媽一直抱怨爸爸沒本事,開不起名車,住不起好房,賺不了大錢,配不上自己,動不動就來女人的冷戰,一哭二鬧三上吊那一套。高三的時候,她為孩子洗洗衣服,做做飯,叫他起床,然後整天口口聲聲的說,我每天這麼伺候你們家老小,我有多麼多麼的辛苦,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高,成績有多優秀,自己的孩子多麼多麼不如人。
這個孩子和我說,有時候他挺理解他媽媽的,他媽媽想要的太多,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每次想要的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開始抱怨,以至於她會變成一個完完全全的深閨怨婦。從小,別的孩子的父母讓孩子學習畫畫,學習鋼琴,學習跳舞,肯培養孩子,在孩子身上花錢。但是,到了這個孩子這裡,完全相反,他的父母非常反對孩子學習課外的東西,即使是孩子提出來的,也很少會滿足,所以這個孩子幾乎不敢喜歡上什麼東西,因為他知道自己很難得到。
這個孩子從小有一個夢想,他的父母也知道,就是成為一個像董卿朱軍一樣的節目主持人,所以,高考報志願的時候,他用非常尊敬謙卑的語氣和父母說了他想學藝術,學播音主持,但是,他的父母聽的心不在焉,拒絕了,原因是嫌花錢,但他知道,雖然他們家條件一般,但是讓他學藝術的錢還是有的,無奈之下,他只能做一名乖乖的文科生。這個孩子如果班裡有什麼活動,孩子很少參加,只是因為父母不會給他錢來交班費,從來都覺得他是亂花錢,不好好學習。
高考結束了,他考了二本末流的學校,他說,知道成績的那一刻他是絕望的,不是失望,他沒想到會考這麼低,那些從前他從來不放在眼裡的學校,他竟然考不上。而唯一能夠帶給他希望的就是補習,補習是一點微弱的光芒。可是,他同樣用很好的語氣和父母說了他想補習,可是他的媽媽堅決不讓補習,又拿出女人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一套,說如果他要補習就怎麼怎麼樣,一方面,父母怕來年考的不如現在,另一方面,是覺得補習會花錢他說即使是他考的不如現在,他也認了,而且,自己在高中的時候有不努力的時候,憑什麼一次考試就把自己的一生給決定了。
無奈之下,這個孩子把志願報了,每天活在低氣壓之中,無法走出心中的陰霾。可是,這些,他的父母似乎都看不到。他想一個人安靜安靜,出去旅遊,他同樣用很好的語氣和父母說了,可是,父母說,你有什麼資格去旅遊,我們活了這麼老,都辛苦賺錢,沒出去旅遊過,你有什麼資格。我想說,就是因為你們沒見過大世面,你們才會有這樣的想法,你們的人生的格局太小,反倒是你們有什麼資格讓孩子不見大世面,也和你們一樣的擁有微小的人生格局。
這個孩子對我說,經歷過這麼多事,在這個家裡這麼多年,他從來都不覺得他的父母會有多尊重他的想法,或許在他父母眼裡,他覺得他只是為父母臉上貼金的工具,而他高考失敗,他的父母沒有面子,反倒不顧孩子的心情嫌棄他為什麼沒有考好,為什麼沒有上985和211。在這個家裡,他很少感覺到溫暖,說,高考去了其他城市,他再也不想回來這個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如果教不好,孩子的心理陰影彷彿會與之相伴一生,揮之不去,甚至,父母會與孩子反目,我相信,沒有父母會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但是,請注意你們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注意你們教孩子的形式。天下的父母們,如果不想孩子和你們反目,為孩子們做決定前,請多聽聽孩子們的想法吧。
-
5 # 巧妙媽育兒
他們最初的學習就是透過大量的模仿來達成的,這時候模仿物件的質量非常關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大腦中,甚至於伴隨孩子的一生,還有可能往再下一代傳遞。
特別是嬰兒,他們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對他們來說,最基本的“看”和“聽”都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大人那怕是不經意的言語和行為都會被他們牢牢記住,並模仿。身教的效率最高,孩子也記得最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重要的事情是:關注自己的進步,任何時候,自己都要在第一位。家長如果為人上進,對學習有興趣,孩子一定會受到薰陶和感染,也會變得上進。
還有家長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習得,同時家長也要引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如:孩子對學習這件事的理解,是否會狹隘,在脫離學校之後時候,是否願意學習,探索這個世界是否讓他覺得快樂,有意義等。
再如耐心,一個人如果性格上有耐心,無論是在家裡或者是工作中,都能包容和接納,孩子們也會效仿你的行為,變得接納和包容別人。
具有接納和包容全世界的能力,那麼這個人的格局也就非常大。
同時在教育孩子中你會發現,你跟孩子之間的任互動都可能造成一個新的格局,彼此之間都不斷地在成長。
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所以,你希望孩子身上有什麼樣的品質,想培養出有什麼格局的孩子,你就要成為那種人,這樣孩子不出意外,也會被你帶成那個樣子。好的三觀和格局是成為好父母的必要條件。祝好!
回覆列表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在一個家庭裡,母親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品德。父母,呵護了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能飛多高
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徵。
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後,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
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就是一個例子,曾紀澤以父親為榜樣,為人處世、做官做事都向父親學習。入朝為官,在政治事務中表現出不亞於其父親的能力。
曾國藩在處理外交事務——“天津教案”中,處置失當,名聲跌落谷底,曾國藩意識到外交的重要性,於是常常告誡曾紀澤要開眼看世界。曾紀澤就學習外語,勢要在父親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果不其然,曾紀澤在後來的外交事務中發揮出色,在新疆的領土爭端中捍衛了國家利益,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對母親而言,父親不會溺愛孩子,他們往往給孩子指明一個方向,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達。
孩子有較大的空間去發揮,也可以鍛鍊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無鉅細的體貼照顧,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個好的父親,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為孩子做好榜樣,這在未來將會決定孩子所能抵達的上限。
父愛的充足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感
隨著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親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時間陪伴家庭,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愛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說父愛如山,孩子身邊沒有一個堅實的依靠的時候,就會變自卑、焦慮。
長大之後,哪怕成為一個健壯的大人,孩子也無法擺脫這種不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在事業上很容易墨守成規,恐懼失敗,不敢突破創新,不敢做出新的嘗試。
這往往會使得他的事業受到侷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開啟新的天地,這嚴重製約了個人事業所能達到的高度。
所以,無論再忙,身為父親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父親的關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足夠堅強的後盾,很容易產生安全感,這樣的情況下,做事就會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腳。
在家庭教育中,母親也同樣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可以讓孩子養成寬厚的性格,而母親自身的修養,往往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母親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品德
奧地利一個關愛女孩協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提問: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只有一筆教育經費,你投給誰?他們的答案是:投給女孩。因為教育了一個男孩,你只教育了一個個體,而教育了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
這並不是虛言,在一個家庭裡,母親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品德。
嬰兒時期 ,人的意識極為單純 ,行為習慣也不固定 ,在心理上對母親有一種獨有的依戀。母親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 ,容易在子女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逐步形成善與惡 、真與假 、好與壞 、是與非的最初概念 ,而這個時期的基礎打得如何 ,將決定他們成為怎樣一個人。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所說 :“ 孩子道德發展的源泉在於母親的智慧 、情感和內心的激情 ,人在自己的道德發展中變得如何,決定於有什麼樣的母親。”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決定了他是否能夠在社會中立足。是否能夠和人好好相處,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則性錯誤。這樣的人,可能不會有十分驚豔的表現,但是勝在踏實穩定,耐力悠長,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母愛如水,溫柔寬厚
我們常說嚴父慈母,母親對待孩子往往更溫柔、更寬厚,父親往往更為嚴厲,女性的特質決定了母親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親帶大的女孩一般比較像男孩子,脾氣往往比較直接。
被母親帶大的男孩則一般比較溫柔寬厚,包容性更強,不喜歡咄咄逼人。
老子講,柔能克剛,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剛強更有力量。
胡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胡適三歲父親去世,被母親帶大,他雖然是進步青年,卻有著那一代人沒有的包容與寬厚。
胡適在回憶自己母親的文章裡也曾經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寬厚,得益於母親對他的教育。
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進步青年都選擇放棄包辦婚姻,無論是徐志摩還是魯迅,他們都選擇丟下原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是胡適卻沒有丟下他的包辦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識字,喜歡打麻將,經常不給胡適做飯,脾氣還很暴躁,但是胡適就這樣包容下來,兩個人就這樣相互包容著過了一輩子。
魯迅當年的論戰,幾乎把文壇罵了一個遍,也罵過胡適,但是胡適卻從沒有迴應過,而當時無論是魯迅的好友還是魯迅的論敵,和胡適都相處地十分融洽。
胡適本人的寬厚包容可見一斑。
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能夠讓孩子養成寬厚待人的處事方式,這樣的孩子不尖銳,在踏入社會之後,往往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業發展也很少受到大的挫折。事業發展、人際關係都相對穩定,不容易出現激烈的變動,人生相對平和幸福。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父親和母親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發展的失衡。
所以,每一位父親和母親,都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既可以飛得高,也能飛得遠,擁有一個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