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港股美股都愛炒的港漂

    港漂君覺得呢,公司選擇上市地點的原因包含很多因素,而最終的選擇體現了這家公司的最終權衡。

    這些要考慮的方面主要有:

    1,交易所的知名度;

    2,交易所的監管力度、法規設定;

    3,交易所所在地的投資熱情、交易的活躍程度;

    4,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機構對某些行業的公司股票估值的專業性與經驗;

    5,該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6,還有其他因素

    港交所與內地的深交所、上證的上市條件都是有區別的,具體可以自行搜尋。其次兩地的監管也是有著重大差異的,具體表現在對中小股東的保護方式、對雙層股本結構的認可與否等。最後,由於最近大陸IPO實際上處於停頓狀態,所以急著融資的內地公司也有強烈的赴港上市動機。

  • 2 # 投資界

     “這是港交所這25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革!”

      在2018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Quattroporte李小加說道:“25年來,我們盼的這一天終於到了。”

      新例430日生效

      Q:對於接下來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來說,上市流程會有大的改變嗎?

      A上市流程和大方向上都不會有太大改變。

      其實現在有一個創新初版,簡化了很多上市的流程。我們知道國內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說,富士康僅僅36的時間就上市了,我相信這些流程上面的簡便包括流程上的改變,在港股市場未來會出現更多一些

      在創新主機板,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不符合主機板部分規定的新經濟公司,甚至在主機板上面除了同股不同權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限制因素,可能原來在主機板上不了市,那麼我這裡會有一個新的上市制度。這樣對於優勢企業的吸引,包括優勢企業的狀況,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大的吸引,但是整個大方向不會有太大改變。

      Q:香港上市的成本會比較低,這是跟哪些市場相比?

      A可以從紐約、倫敦的角度來看。現在香港上市的一個平均的法務審計費用是1000萬在1600萬左右,這對一個上市公司來講不是一個非常大的成本。另外1.5%-4%的承銷費就是給到投行的費用,審計費用大概在2360萬左右這樣一個平均的費率。這些費用加起來,我們說它的整個費率遠遠低於在美國上市的費用。

      Q:內地已經開放了CDR,對香港現在開放新的制度有什麼影響?

      A(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兩邊都可以選擇,從來沒有說只能在一個地方做,並沒有說做了香港就不能做國內,做了國內就不能做香港。因此我們是覺得有的公司會選A股,有的公司會選香港,有的公司兩邊都會選,有的公司先在那邊走,後在那邊走。這都是有可能的。

      Q:新加坡率先做了同股不同權,為什麼大家會更多呼聲選擇香港呢?

      A香港本身有一個全球化金融中心,隨著現在國內經濟的復甦,內地公司對於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上升,估值優勢、企業盈利優勢都會在整個香港市場裡面體現的非常明顯。

      大家原來想到的科技公司, facebook、google……都是想到在美國矽谷的公司,現在去講世界上比較大的公司,可能大家都會想到BAT,都會想到百度、阿里、騰訊,所以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方面的領軍作用、影響程度都是在慢慢提升的。那麼香港作為跟中國企業聯動非常強的市場來講,實際上有天然的優勢在裡面,對於全球資金吸引力也正在慢慢提升。所以我們認為整個香港跟新加坡來比它會有一定的優勢存在。

      同股不同權,香港上市規則的最大改革

      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上市,是港交所改革中最為引人關注的地方。

      4月21日,李小加曾在外部會議上介紹,港交所這次改革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是新經濟裡的特殊股權安排,第一次在香港允許了; 第二,是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學公司,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也可以上市了;第三是在美國已經上市的想回家,家也可以安在香港,而且這個家既溫暖又容易。”

      港交所規定,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必須是“新經濟股”,放寬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作第二上市。李小加表示,這是自24年前接納H股上市後,香港就上市規則作出的最大改革!

      一紙新規將為內地大批科技創新類企業開啟新的閘口,錯失阿里5年後,港交所無疑正竭力掃清內地科技企業赴港上市障礙。

      美國市場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屬於同股不同權,其中包括很多中國企業,港交所列舉了一些美國交易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權的中國公司:

      “我們所謂的同股不同權不是說你的股份比別人多,而是說你同樣是1股,你的投票權比別人更多一點,我投出去1票,相當於10票的力量。比如百度會有1股等於10票投票權。”

      李小加介紹,“包括京東的劉強東、新浪微博、盛大遊戲,我們看到這些公司都有一個非常強大的特點,有帶動性或者領頭羊的作用在裡面(如果大家想到百度,第一個想到的人肯定是李彥宏;想到京東,肯定會先想到劉強東),所以呈現出這樣一個同股不同權。”

      對於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學公司,李小加曾說:今天生物科技、生命科學領域已經是天時地利人和,社會環境條件具備了,資本市場也必須要跟上節奏。據悉目前已有多家內地藥企正準備排隊赴港上市。

      “爭搶”獨角獸成了過去一段時間的熱點話題,A股和港股市場並不是對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市場處於內地、美國兩者之間,既能理解中國的情況,也在著力掃除上市的一些限制。

      小米、陸金所、螞蟻金服、快手....誰會率先成為首批受益者?

      回想騰訊2004年6月上市之際,騰訊估值6億美元,融資2億美元。馬化騰回憶起曾道:“當時的公司全部都在納斯達克上市,要麼兩地上市,最終香港上市,當時香港市場死氣沉沉的,市盈率只有十幾倍、幾倍,想追求高市盈率很難,但我們為了長遠的考慮,而不是追求一兩年的發展,我們希望我們的使用者明白我們做的事情,和我們的投資者在一個時區,所以選擇了香港上市。”

      2018年是香港迴歸21週年,港珠澳大橋也即將開通。剛被寫入今年政府報告的“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李小加看來,香港市場處於內地、美國兩者之間,既能理解中國的情況,也清除了之前上市的一些限制。此番改革之際,有多家來自中國內地的醫藥企業正在準備排隊赴港上市。

      此前李小加曾把內地、香港與美國股市管理層對上市藥企的態度,形象地比喻成婚姻關係,以通俗易懂的“王老五尋親記”講述圍繞著中國內地、香港、美國三地的“IPO爭奪大戲”——管理層是岳父,藥企是女婿,姑娘就是散戶。內地姑娘對男朋友不瞭解,全靠岳父把關,出了事姑娘怪岳父,美國自由戀愛,前提是不良愛好得全說出來,否則告你破產,香港岳父也要參考下,籤婚前條約。

      徐小平在今天下午的2018 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也表示:“天使是創業拿到的第一筆錢,而交易所是創業者拿到的最後一筆錢,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港交所推出了很多措施,內地創業企業來香港上市的熱潮已經拉開了序幕。”

      同股不同權將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新三板+H股"也序幕開啟。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香港市場IPO集資額有望達400億港元。

      如今內地眾多獨角獸企業、以及背後的VC/PE機構早已迫不及待了。放眼國內,小米科技、陸金所、螞蟻金服、快手、騰訊音樂....誰會率先成為此次資本盛宴的受益者?

  • 3 # 雄風投資

    一些大陸的公司,在上市的選擇方面, 會選擇去香港上市,也就是在港交所上市,比如很多年之前的騰訊,以及現在的小米,都是選擇在港交所上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更加多元化的上市條件。

    香港港交所對上市公司的條件和要求,不僅僅只有利潤的要求,還有公司收入和公司市值的要求,只要符合收入和市值的要求,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也可以在香港上市,這是一項非常多元化的上市條件,讓更多的公司可以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但是,大陸A股的上市條件,必然有利潤的要求,沒有達到收入和市值要求就能上市的機會。

    二,更加快速的上市速度。

    港交所的上市速度,相比大陸A股市場,更加快。A股市場,從啟動上市到正式上市,順利的話,也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但是,港股市場的上市速度,最快只需要一年的時間,使得很多公司願意選擇去香港上市。

    三,港交所的國際化。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股市也是全球主要的股票市場之一,在港交所投資的資金和投資者,也是具有全球化的特點。因此,在港交所上市,成為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能夠使得上市公司更加國際化,吸引更多海外資金的關注和買入。

  • 4 # 不知名的小p

    香港上市審批流程簡單,對申請的企業要求不高,但是信批和公司治理方面,包括上市後的財務狀況監管很嚴格,對於企業來說香港上市有好處就是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自由港外資入港很容易,投資各種限制少,所以對於在港上市的公司可以很輕鬆的募集到來自全世界的投資者的錢。內地股市則全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硬性規定企業上市錢三年必須盈利,所以很多急缺資金的公司,或者需要大量融資的公司就會鋌而走險做假賬來包裝公司業績,用以謀求上市,延伸思考就是既然一直保持多年盈利了,而且每年盈利都高速增長,那麼為什麼公司所有人還要上市私有化來稀釋自己的公司股份,間接失去公司控制權呢?

  • 5 # 全天候科技

    1.港交所的政策對於大陸公司是極為友好的。

    4月30日,修訂後的港交所《上市規則》正式生效,新增內容包括容許“尚未透過任何主機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發行人”和“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新設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納大中華及海外公司來港作第二上市”。因此,香港的允許“同股不同權”政策對大陸公司很有吸引力。

    2.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環境有利於資金的募集。

    對此,富途證券的創始人鄔必偉表示

    “從資金方面看,香港雲集了海外和大陸的投資者,是全球唯一一個海外資金和內地資金都能夠參與的市場。其次是估值方面,騰訊在香港起了非常良好的示範效應;另外,香港或者內地投資者對於國內新經濟公司的業務模式的理解、熟悉程度要大於歐美投資者,所以香港市場給予這些新經濟公司的估值並不比美國的低。”

  • 6 # 昆嶽

    首先香港在80年代起,就已經是享譽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了,與紐約、倫敦、東京並稱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其股票和證券市場規模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因為香港股市是連線全球的自由體系,世界任何地方的公司都可以投資到香港,香港也可以接受世界任何地方的投資,同時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可以透過香港股市將資金投資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這是大陸股市無法做到的),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資是面向全球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陸公司去香港上市能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融積到大量外資。

    在香港上市是使用港幣交易,港幣是自由兌換貨幣,與全球任何一種貨幣自由兌換(人民幣至今為止都不能自由兌換)。

    香港擁有最完善的法律體系,最透明的監管機制,和最成熟的商業市場,資金可以自由流動不受限制。讓證券交易更加自由,公正。

  • 7 # 金融服務大廳

    因為香港股市是連線全球的自由體系,世界任何地方的公司都可以投資到香港,香港也可以接受世界任何地方的投資,同時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可以透過香港股市將資金投資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這是大陸股市無法做到的),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資是面向全球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陸公司去香港上市能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融積到大量外資。

    在香港上市是使用港幣交易,港幣是自由兌換貨幣,與全球任何一種貨幣自由兌換(人民幣至今為止都不能自由兌換)。

    香港擁有最完善的法律體系,最透明的監管機制,和最成熟的商業市場,資金可以自由流動不受限制。讓證券交易更加自由,公正。

  • 8 # 最美小紅狼

    1、香港是自由些。對股市管理有序有度有法。

    2、香港資金充裕。金融大都市,資本主義高度發達。

    3、香港股民更理性。成熟的人啊,成熟的股民!

    。。。。

    以上,夠了理由了吧!

  • 9 # 比倫er

    一、市場環境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地方,有較多的機構投資者,本地和海外均有。市場更加成熟、更加開放,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很完善,有更廣闊的平臺,投資環境良好。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特別是未來計劃開設國際化業務的公司。

    二、上市發行

    1. 香港上市有非常規範的一系列程式,相關機構專業水平,效率高,上市時間可以有所把握,能夠很好的抓住上市時機。

    3. 香港因為開放水平更高,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標準也相應較高,有利於不斷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改進技術,以此形成較好的競爭優勢,在市場上更有能力佔據一席之地。

    三、上市後的諸多便利

    1.上市之後企業的再融資無需更多的行政審批,只需公司決策層決定是否需要。

    2.融資手段多樣:配售、可轉債、認股證、槓桿融資等等。

    3.禁售期短。

    4.能夠有機會與國際性的金融組織機構進行交流,企業也可以得到更加專業化、更加權威的分析和指導,能夠獲取國際化的視野。

    以上僅為個人的一己拙見,若有所用,不勝榮幸;若覺欠佳,請多包涵。

    (圖片來自百度圖集)

  • 10 # 飛觀App

    公司選擇上市地點的原因包含了很多方面的考慮,而最終的選擇也會體現這家公司最終的一個權衡。這些要考慮的方面主要有:

    1,交易所的知名度;

    2,交易所的監管力度、法規設定;

    3,交易所所在地的投資熱情、交易的活躍程度;

    4,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機構對某些行業的公司股票估值的專業性與經驗;

    5,該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6,其他。

    首先,有實力的公司要IPO一定是首選美股的,華爾街那幫人確實專業,錢多。然而99%的中概股經不起美股市場的考驗。在國內一家公司可以靠炒概念,燒錢圈地來不斷融資,去美股IPO的門檻也相對比較低,但上了之後呢?可以說美國股民+機構的智商普遍是高出國內韭菜好幾個層級的。

    港股上市更多算是一個折中選擇:不敢去美股面對現實,又因為硬指標上不了A股,但因為對賭條款或者財務狀況必須IPO的,港股幾乎就是唯一選擇了。

    此外,香港作為上市地選擇的優勢在於註冊制,時間成本低(半年左右),文化相近,地緣相近。從2017年開始為了和大A股競爭也出臺了些新政策。總結起來,香港作為上市地選擇的優勢就是一句話,相較於A股,稽核的不確定性低一些,時間成本少一些,適合融資緊迫性比較大的公司。千萬別信什麼法制健全,香港是國際化城市什麼的,那都是給自己貼金的,改革開放都快40年了,除了多幾個英文電視臺,沒感覺香港國際化比境內大多少。

    然而去香港上市的弊端也很明顯啊。第一個就是發行風險,體現在價格上,就是發行價格不高,上市後極容易破發;體現在募資額上,就是多半會募資不足。比如中銀航空租賃,計劃募資87.4億,實際募資43.7億。

    港股上市的第二個弊端就是流動性風險,根據廣證恆生統計,2017年30 家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中,主機板上市的有 25 家,平均日均成交量為 814.7 萬股,平均日均成交額為 3969.3 萬港元。企業之間日均成交量/額差距也較大,日均成交量超過 1 千萬股的有 5 家。而大A 股主機板上市企業2017 年1月至今區間日均成交量為1434.56萬股,日均成交額為1.67億元。A股主機板日均成交量是香港主機板上市的25家企業日均成交量的1.76倍。流動性差這樣多還能玩出花來啊,而且這還是在港股通開通的情況下。

    除了上述兩個風險外,港股上市的弊端還體現在資本品牌溢位效應不明顯,額外上市成本太高兩個方面。

    品牌體現在知名度和美譽度兩個方面,在我大A股,公司上市後股票簡稱就是天然的免費廣告,在知名度擴大方面就不用說了,可惜的是好多公司沒有充分利用而已。在美譽度方面,公司上市後的資本品牌實際上體現為一種公共信用,這種信用既在為公司的融資行為背書,也在為公司的經營行為背書。在香港上市和我大A股一個比較大的不同,就是資本品牌與產品品牌是在兩個不同的市場,無法像我大A股一樣馬上就能實現兩個品牌推動迴圈,使得品牌溢價大打折扣。

    至於額外的上市成本,這筆賬估計就能嚇走一大批小企業。首先路演,A股成本30萬左右網上路演,港股是百萬量級全球路演。中介也貴,香港成本高啊,要說服務好到哪去倒真不一定。有的時候中介費還得給雙份,比如律師,境內一家,境外一家。最無厘頭的就是財經印刷,印了幾千本完全沒人看的招股說明書,到最後開賬單時八九百萬港幣,完全是坑死人沒商量的節奏,關鍵是還很不透明。保留財經印刷這種落後生產力是件很不創新,很不科學的事。

    所以我是很不看好香港所謂的創新板,這些硬性上市成本不會因為企業的發展階段而改變,要上創新板的企業自我造血能力還不強,拖也要被這些成本拖死。

    前面也說過,上市是公司的融資戰略,是一個綜合考量,它取決於公司對於預期收益與成本的對比考量,還有當前各種限制因素的考慮。資本市場各自有著優勢和劣勢:中國本土的上市費用比較低,但是需要等候稽核的時間長;美國雖然相對費用較高,但上市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適合不同需求的企業,並且融集的資金也相對要多;中國香港優勢主要是地域和語言與中國接近,可以先入為主,但資本規模難以和美國相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幻想娼館任務怎麼過?有沒有遊戲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