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慶還是阿慶
-
2 # 小麗實
1640年,打打降降的李自成又重新起義。這時候正值中原大旱,而此時李自成開倉放糧。據史書記載,在李自成開倉放糧以後,“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原本李自成只有一千人的部隊,但是經過這次補充,李自成便開始變得聲勢浩大起來。
山海關
到了1944年,李自成分兵兩路進攻北京。在李自成途經山西的時候,山西人民因不滿大明的暴政,紛紛響應起義部隊,李自成的部隊又得到了大的發展。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到達北京開始圍城。次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檢吊死在了煤山之上。此時的李自成到達自己的巔峰時期,可以說是擁兵百萬,垂鞭即可斷流。然而此時,李自成卻因為對吳三桂處理不當而導致吳三桂降滿清。
為了徹底打敗吳三桂,李自成開始了對吳三桂的征伐。起初吳三桂是不敵大順軍的。然而清軍此時卻突然殺出,導致大順軍戰敗。那麼為什麼李自成手握百萬雄兵上千戰將但是還是在山海關一戰而潰?
李自成
首先要說明的是,李自成雖然號稱擁兵百萬,但是實際兵力據史學家統計也就六到八萬。而吳三桂的兵力差不多也有三到四萬。而多爾袞帶進關內的滿清軍隊卻是十萬鐵騎。可以說,不論別的,就論兵力,李自成也是佔著絕對劣勢的。當然了,李自成失敗還有其他原因,讓小編一一道來。
首先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自己的問題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以後,已經沒有以往的戰鬥力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人人在北京城裡麵霸佔了自己的家產。此時的大順軍已經不是窮困潦倒,為了生計而不得不反的農民了。俗話說的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是這個道理。此時的大順軍已經喪失了當年為了生計而拼命地戰鬥意志了。
吳三桂
其次就是實力問題了,顯然此時大順軍的實力是遠遠小於吳三桂和滿清的聯軍的。其實,這不光是數量問題,還有質量問題。當年,大順軍比明軍中的衛所軍尚且不如,更不要說是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了。而清軍的滿清八旗就更加的強了。而且清軍是騎兵為主,我軍是步兵。步兵比騎兵可是有先天劣勢的。
第三就是戰略戰術的問題了,李自成已經決定了和吳三桂開戰,但是在行軍途中卻是拖拖拉拉,比正常行軍慢了不少。以至於吳三桂在山海關做足了準備,而且多爾袞此時也是連行十三晝夜抵達山海關。如果大順軍可以在清軍到達前擊潰吳三桂的部隊,然後據關死守清軍,估計大順軍就可以坐擁天下了。
多爾袞
正是這些因素的集合導致了李自成最終的失敗,導致了李自成與中國的皇帝無緣,導致了大清三百年統治。
回覆列表
李自成本是驛卒,後來因為崇禎的一紙聖令失業了。於是他四處討生活,最後一次在大明擔任的公職是陝西省的一名低階軍官。後來他所在部隊被調去北京參加後金圍攻北京城的那次戰役。但是這支部隊走到半路因為糧餉問題,士兵譁變了。從此李自成也走上了自己的農民起義之路。
不管我們怎麼想,怎麼看,這支農民起義兵曾經在明朝很多次的險些覆滅,然而最終成功堅持了下來,在大明最後的一系列名將打磨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戰鬥力逐漸昌盛起來,最終讓他看到“西北稱王”夢想的一戰是與孫傳庭的決戰。孫傳庭的戰敗可謂大明最後的精英血液流盡了。也成就了李自成的北夢。
李自成在陝西關中調整好了自己的部隊,該搶的搶了,該收的收了。為了把陝西作為根據地,他留下了不少的部隊,當然,這些部隊多數是饑民流民和家屬,然後親帥農民軍主力,向東準備進攻北京。這時候要認真分析下李自成部隊的大概數量了。百萬起義軍,其中大量的人是流民、饑民、災民。他們被裹挾在起義軍中,每每戰鬥在最前方,這次估計沒帶,因為要攻城掠地,這些人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然後是家屬,肯定留在陝西根據地了。這樣來看,真正的農民軍主力部隊大概能有三十萬的樣子,留下至少十萬守護陝西。總體來看,李自成出潼關的主力部隊大概有二十萬。
然後李自成帶兵出發了。一路可謂錦旗招展,迎面而降者數不勝數,根本沒啥硬仗打就走到了。關鍵一戰在於代州總兵周遇吉。一路上大關大官都投降了。周總兵帶兵估計也就萬餘守護代州首府,與李自成兵大戰十日後退守寧武關。寧武關周總兵退無可退,號召大家死戰“若久戰不支先拿我頭去降”。這一萬左右的代州邊兵,讓農民起義軍嚐到了大大的甜頭,一戰之下,損兵折將有快八萬人了。李自成萌生退意,前面路還好幾百公里呢,光關口就還至少三五道,這麼打的話再來一個就全完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分析下李自成軍的戰鬥力了,他們遇到真正的堅城和真正的頂級軍隊,仍然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此時起義軍東征軍還有大概十萬餘人。
所以進了北京的才十萬人馬,哪裡來的百萬雄師進北京呢?更不要說進攻山海關的兵力了。攻打山海關的李自成部隊,留在北京三萬左右,剩下七萬左右的部隊。這些部隊,真正的精英和核心只有三萬左右,其中劉宗敏率領的一萬到兩萬的輕騎兵部隊是起義軍的核心。另外還應該有一萬到兩萬的主力步兵由劉芳亮和自己率領。所以在北京城劉宗敏搶陳圓圓的時候,李自成話都沒說一句估計。這樣的組合,可以打敗山海關長途遷徙之後的吳三桂,卻再難以面對虎視眈眈的關外滿清了,自然一戰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