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宋詩富於理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首詩是怎樣說理的。

    【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鑑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兩聯用比喻說理,詩人把人生比作“飛鴻踏雪泥”,鴻雁在飛行

    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但鴻飛雪化,很快就了無蹤跡;人生也是行無定蹤,

    充滿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飛鴻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跡,你不能憑藉這偶爾為之的爪跡,

    而推斷鴻飛何處。(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個偶然,際遇就像雪泥飛鴻,轉瞬

    間已了無痕跡,難以追尋。)②第三聯借事明理,用路過澠池縣所看到的人事變化來說明

    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規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跡也很快不復存在,因此不必過分在意。

    明世事變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況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趕考路途的艱辛,

    與如今二人高中進士、前途光明形成對比,暗含困難終會過去,只須放眼將來,奮發向

    前之意。

    【思路點撥】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從以

    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

    ,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

    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

    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

    法的特點。

    【詩詞鑑賞】

    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詩寄蘇軾,這是蘇軾的和

    作。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

    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因而

    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

    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軾的和詩,四個腳韻與原作全同,卻縱筆揮灑,絲毫未受束縛。

    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捲,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兩句,以雪泥鴻

    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並挑起下聯的議論。

    次聯兩句又以“泥”“鴻”領起,用頂針格就“飛鴻踏雪泥”發揮。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

    西乃自然。偶然故無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

    征途,所到之處,諸如曾在澠池住宿、題壁之類,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

    ,接著就又飛走了;前程遠大,這裡並非終點。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

    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蘇軾的人生觀

    如此,其勸勉愛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種亦莊亦禪的人生哲,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

    運,亦能寬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煩惱,所以流佈廣泛而久遠。

    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五、六句言僧死壁壞,

    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見出人事無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體化。尾聯是針

    對蘇轍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發的往事追溯。回憶當年旅途艱辛

    ,有珍惜現在勉勵未來之意,因為人生的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艱難的往昔,化為溫

    情的回憶,而如今兄弟倆都中了進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時每一事了。在

    這首早期作品中,詩人內心強大、達觀的人生底蘊已經得到了展示。全詩悲涼中有達觀

    ,低沉中有昂揚,讀完並不覺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種眷戀之情盪漾心中,猶如冬夜微火

    。 於“懷舊”中展望未來,意境闊遠。 詩中既有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又有對前塵往

    事的深情眷念。

    此詩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則具體地表現在後四句之中,從中可以看出詩

    人先前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蘊。全篇圓轉流走,一

    氣呵成,湧動著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檢套餐可以不做某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