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故里館

    被譽為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1000年來竟使無數讀者之震撼。平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為這一首詩名揚天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光是看題目作者就意味深長,提前就告訴讀者,詩中所寫的景:春、江、花、月、夜。這五種有特點的景物組成題目,並不是因為作者的“懶”,而是作者的用意深長,為下文做了鋪墊。

    作者開篇點題,第一句直接開門見山,描繪了一幅“春江明月圖”,這裡連海平是虛指,也是誇張,彷彿在眼前呈現出一幅江水波濤洶湧的壯觀景象。

    越往下看,作者看似越沉迷於景色中,但其實作者在寫景的同時,又賦予了景色無窮的魅力,將自己的情感融會貫通。這裡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景物中,賦予了景生命與生氣,也婉轉含蓄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同時,作者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個問句寫的是作者的疑惑,同時也是作者的心聲,更是作者感嘆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祕,雖然對人生短暫而感到憂傷,但並不頹廢;雖然對無法探索到更多的奧祕感到失落,而並不絕望,更加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之樂觀,想法之遠大。

    詩中句句都是精髓,行行都是精華,字裡行間反映出詩人心情的變化,更能體會到作者在寫這首詩的心態:在經過人生百味之後,方得苦中作樂。

    正如詩中所描繪的每一處景,我們沒注意到的詩人張若虛全注意到了,並且寫成了詩來詠歎,並留下了流傳千年、且為中國帶來重大影響的《春江花月夜》,難道此不為良辰美景嗎?

  • 2 # 精靈笨笨豬

    翻開唐代詩歌這幅精彩絕倫的畫卷,會發現有這樣一些作品,繞過了那些炙手可熱的詩人,但卻也能以獨特的魅力,顯示著唐詩的絕代風華。這些詩是那些詩人一生的的代表作,而作為後生的我們也恰恰因為一首詩,記住了這一個名字或一份感情。對於這些詩人來說,一生中能寫出這樣一首作品,留給自己,留給歲月,留給千年的大浪淘沙,足矣。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中唐詩人,流傳下來的詩作不到五十首,其中《楓橋夜泊》最負盛名。一首長長的《春江花月夜》寫盡了春夜之美,而一首短短的《楓橋夜泊》卻恰好道盡了秋夜之幽。正因為這首詩,寒山寺成為了蘇州的旅遊勝地,那年我也曾踏進寺門,流連其間,但遺憾的是,在白日遊客紛紛的熙攘裡,又怎能體驗到那“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意境呢?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悽悽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唐代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全唐詩》收錄其作品42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黃鶴樓》。如果說寒山寺因為《楓橋夜泊》而為世人關注,那麼黃鶴樓也正是因為崔顥的這首詩而更添盛名。看,詩的魅力多麼強大,一首好詩,足可以讓我們記住一個地方,讓我們對詩與景的完美結合充滿好奇與嚮往。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代詩人,《全唐詩》存詩六首,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如此淺白易懂的詩,卻又經得起細細品味,然後於我們心底生出了重重波瀾,這波瀾盪開了記憶的門,停在時光的某一個結點,我們突然發現,物是人非事事休,大抵如此吧。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唐代邊塞詩人,《全唐詩》中有其詩14首,其中《涼州詞二首·其一》最為有名。今天,當我們用“葡萄美酒”來點綴甜美愉悅的交往場景時,大概很難想到這幾個字是出自一首如此悲壯的詩裡吧。那裡有飲不盡的酒,歌不盡的鄉思,留不住的性命,滅不掉的豪氣。

    以一首詩名傳千古的詩人還有很多,讓我們與他們一起,激盪那一條歷史長河,璀璨那一片永恆星空!

  • 3 # niushu生活視角

    時光悠悠,不知有多少佳作散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為人知。因為一首詩就名垂千古的詩人們有哪些?舉例:

    一、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節選)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二、春怨 / 伊州歌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三、春江花月夜(節選)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四、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涼州詞二首·其一

    五、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六、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七、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八、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 4 # 飄1962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是張繼唯一留下來的一首詩,雖然不能說是冠絕詩壇,但提到唐詩,這首是不能不提的。歷史上,因文或因詩而出名的地方不是很多,楓橋、寒山寺本非規模巨集大、聲名顯赫的勝景,卻因張繼《楓橋夜泊》而名震天下,甚至傳聲海外。有史料記載,說蘇之有寺,是見於張繼《楓橋夜泊》一詩。是詩也,神韻天成,足為吳山生色,云云。景借詩名,詩因景傳。互為映襯,相得益彰,成為中國詩歌史和中國風景史上為人樂道的頗負盛名的佳話。有說,楓橋原為封橋,張繼所看到的楓樹也不是楓樹……但是,這些都無關痛癢了。只是,到寒山寺旅遊美景的人,大多已忘了當年張繼寫作此詩的心境了。

    天寶十二年,張繼進士及第,但仕途未展,僅過二年,即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暴發,由於江浙一帶相對太平,大批文人墨客避戰亂以南下,張繼就是在這一年的深秋來到蘇州的……但是,美麗的景緻,在張繼的眼裡,卻成了“江楓漁火對愁眠”了……在詩人心裡,也不僅僅是一個愁字了得,更有對家國的牽念……

  • 5 # 沁冷墨

      去年過年,看了一檔有關詩詞的綜藝節目。這個節目的其中一個環節是攻擂和守擂,但在獲得攻擂和守擂之前,要通過一個叫飛花令的關口。而飛花令這一關要做的就是,根據給出的特定字,在規定時間內,說出含有這個字的詩句,重複了不算。

    在我的印象中,其中有好幾期,都有以月為主字,讓選手說出帶月的相關詩句。

    在觀看的過程中,我留意到,很多選手都會說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兩句。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人圍繞一輪明月,反覆著筆,幾乎每兩句詩都帶月字。按雙句算,全詩十八句,有十二句是帶月的。如果一個選手能把這首詩整個背誦下來,然後依次往下說,贏得攻擂資格,應當不在話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在全唐詩中,張若虛的詩歌僅存兩首,但就憑藉這兩首詩,讓後人記住了他的名字,而那些寫了千百首也不甚出名的人,要罵娘了。

    憑什麼老子寫了千百首,卻不及你寫的兩首?這就好比寫作的人給雜誌投稿,張若虛寫兩篇,全被採用,而有的人寫了幾十篇、幾百篇,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篇被採用,其他都被斃掉。這就說明,質量很重要。人家寫得好,當然採用的就多,這就是差距。

    讀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張若虛圍繞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不斷變換深化,我感覺就像和麵一樣。

    他用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

    張若虛寫這首詩,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

    所以,現代詩人聞一多先生把這首詩譽為“孤詩壓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個讚譽足以見得,這首詩在詩壇的地位很高。它如果排第一,沒人敢排第二。

    唐代至今一千多年,這千把年來,無數讀者為之傾倒,把這首詩奉為經典中的經典。

    詩歌講究的是意境美,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這首詩的意境就是一輪簡單的月亮。

    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不停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張若虛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了後面寫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一個已婚女子在樓上看著懸在天上的圓月,那圓月似乎也知道樓內的女子思念遠在外面的人,徘徊著不肯離去,好似滿懷依戀。

    那天上月要和樓內女子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女子看到月光,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

    這裡“卷”和“拂”簡直寫活了,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相思女子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這就是此詩絕美的精妙之處,也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詩。

    張若虛憑藉精妙的思緒,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相思女子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這首詩以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相思女子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詞的發展歷程上,自浪漫詩歌源頭《詩經》始,至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幾百年的跨度裡,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悽美多情,也沒有人把這樣一輪明月寫的如此絕妙。

    把盛世的大唐王朝引進詩歌朝代的,也恰恰是張若虛以及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 6 # 商界詩人高曉君

    僅僅流傳下一首詩卻冠絕詩壇的詩人當屬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約670年—約730年),揚州(今江蘇揚州)人,詩人。曾任兗州兵曹。以《春江花月夜》知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聞一多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樑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後世詩人所借用。

  • 7 # 漫步紅塵2020

    歷代以來僅憑一首詩而被後人所熟知的詩人有很多,不能不提到就是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崔郊是唐朝元和間的秀才,《全唐詩》中收錄了他的這首《贈去婢》。《云溪友議》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元和年間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與崔郊互相愛戀,後卻被賣給顯貴於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無已。一次寒食,婢女偶爾外出與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贈去婢》。後來於頔讀到此詩,便讓崔郊把婢女領去,傳為詩壇佳話。

  • 8 # 甩岀軌道的星

    要說詩大家肯定先想起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什麼的,而且很多留傳下來的都赫赫揚名。

    但歷史上唯一一首僅憑一句詩,就槓起千古名句,而且還衍生岀一成語,實罕見。

    這首詩的作者名潘大臨,湖北人,生卒年均無可察。

    他的一句詩岀處於北宋詩僧惠洪《冷齋夜話》中的記載:臨川謝無逸緻書問,近新作詩否?潘大臨答,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租人至,遂敗意。就是說潘大臨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一陣風雨聲,望見窗外烏雲壓頂,黑沉沉的,靈感頓生寫下:滿城風雨近重陽,等想續下一句時,催租的差役來被打斷思路,頓時詩意全無。

    潘大臨寫下這一句,就不知去向,他的訊息基本全無。死時不到五十歲。

    不過這句滿城風雨近黃昏卻留傳至今。誕生了一個成語即滿城風雨。

  • 9 # 綵鳳青鸞

    應該是于謙的《石灰吟》,寥寥數筆,卻將一位高尚節操的國家忠臣形象躍然紙上。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10 # 春江月

    在我的印象中有項羽和李延年兩人只留下一首詩。

    垓下歌

    [先秦]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李延年歌

    [兩漢] 李延年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當代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