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alu15217

      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透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如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詩人寫的是初春的別離,春寒料峭,楊柳尚未發青。詩突發奇想,把人間離情轉移到“春風”上,說它故意不讓楊柳發青,是不忍看到“楊柳依依”、“折柳送別”的悽慘場面。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來之筆。  抑揚。“揚”即“抬高”,指對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揚;“抑”即“壓”,指的是對人物的否定或貶斥。抑揚分先抑後揚和先揚後抑,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如龐振坤的祝壽詩:“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觀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來蟠桃獻孃親。”詩先抑後揚,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懸念扣人心絃,陡生無限魅力,給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透過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來表現某種情感、情緒的一種手法。如《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用兩個“籠”字渲染出一種迷茫飄渺的氣氛,從中流露出詩人迷茫苦悶的情懷,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前一句直接描寫了空山的寂寥靜謐。山“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但聞人語響”,是用有聲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儘管無人,也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只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連細微的“人語”都“響”,更顯示了環境的沉寂。作者以動襯靜,將“靜”表現得很含蓄,更具韻味。  側面描寫。即對主要描寫物件的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使主要描寫物件更鮮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著忘其犁,鋤著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段話刻畫了羅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個“美”字。作者極力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這些旁觀者的神態、動作,還有對“夫妻”相互“怨怒”的場景描寫,使羅敷亭亭玉立於讀者面前。讀者雖然沒有看到羅敷的廬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經深深地留在了讀者的心中,這比直接描寫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會創造出一千個羅敷形象!這是多麼神奇的藝術效果啊!  寓“意”於“象”。詩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單位是意象。古詩歌習慣於借物象寄託作者的主觀情思,且形成了一種寓“意”於“象”的表現手法。古詩人喜歡用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杜鵑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悽悲之情,菊代表高潔、隱逸、飄零,竹代表正直、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緒、飄零,闌干代表思念、寂寞和離愁,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  虛實結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聯寫的是實景,而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卻是虛景,虛實結合,共同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除去白色衣服上的圓珠筆油?